看了孙浩宇大师五年前写的《谁是英雄?抗日战争中的棋王和棋圣》,我非常激赏他当时的勇气和胆识,我也同意他在博客中说过那句话;“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可是世事远比棋局复杂千百万倍”。但我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棋坛上的任何圣人完人都只是造神运动的结果而已,吴清源也罢,谢侠逊也好,都不是完人,更不是圣人。将孙大师的文章转载过来,再转载其它几篇相关文章,让棋友们思考思考复杂的人性。
谁是英雄?抗日战争中的棋王和棋圣
对比一下抗日战争中的棋王谢侠逊与吴清源。请各位网友反思一下现在主流媒体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历史观?本文材料摘自网络,吴清源部分为网友“污衣”撰写,特此说明。
吴清源
中国人善于“为圣人讳”,媒体有选择性地告诉我们,一个中国人如何横扫东瀛,偏偏不提及“1936年4月,在日本已侵占大片中国领土时,不顾在日华侨的一致反对,加入日本国籍”,结果我们白费心为一名日本人的战绩自豪了。更遗憾的是“1941年,与日本棋士们结成「棋道报国会」参加劳军”, 人家老吴的棋道报的是大日本帝国,以至于“1942年,应汪伪南京政府顾问青木一男邀请,到上海慰问侵华日军,当时有爱国人士在饭店贴上「杀死夷化汉奸吴清源」的标语”。民国政府将吴列入汉奸名册。老吴不是圣人,然而在新浪评价老吴品性的留言总是要被删除的。一个日本人,围棋下的好,就不可以评论了,也算是咄咄怪事。
围棋下的好怎么了,老聂还是围棋棋圣呢;赵忠祥老师还写书,教导我们怎么做人呢,现在的中国人里那有什么圣人,虽然你吴老是日本人,你也不是。
谢侠逊
廿年霸越,三户亡秦,抗战奋前途,莫辜负菲岛潮声,岷山蟾影;
汉患匈奴,唐遭突厥,古今同劫局,应急效班超投笔,卜式输财。
兵车蔽日,士马凌云,敌忾赋同仇,当局急应长抵抗;
辽吉沉沦,淞沪破碎,邦家正多难,敲棋谁复挫氐羌。
雪泥鸿爪,吾原从海上归来,胜迹耀蓉城,每瞻仰丞相祠堂,校书古井;
楚界汉河,今又向蜀中呼吁,雄风惊日寇,即凭此输金救国,储券兴邦
三十二棋子,分列眼前。登坛作战,觉一时严重非凡。看士马奔腾,将兵汹涌,炮车直追,相象斜飞,龙争虎斗,无妨入手占先。趁白日青天,堪举办劳军竞赛。就炎疆瘴域,也可作抗战宣传。莫辜负谢安弈墅,王质烂柯,古代武功,中朝文化;
五百兆华胄,尽归枰底。尝胆卧薪,望九世深仇早雪。溯台湾割让,高丽并吞,辽吉沉沦,热绥失陷,豕突狼奔,已到关头最后。凭枪林弹雨,应使他匿迹销声。奋碧血丹心,即乘此兴邦建国。且听那晋西偷营,鲁东劫寨,湘南捷电,楚北佳音
波涛起东海,听处处流离遍地,惨象奚堪。
星斗望南天,望人人信仰中枢,胜棋在握;
由岷江重到隆中,数局谱灾情,那堪烽火惊心,亿万流离长痛哭;
向狮屿前赴眉上,一枰传战讯,只望侨胞努力,满盘胜利可操持。
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王师何在,吾今欲问苍公,战局正维艰,何忍见奕奕精诚,同抱罗浮仙去憾;
是护国元勋,亦抗日元老,谋策占先,自昔允推独步,英灵长不昧,望猛促层层配合,好教东海寇来降。
以上都是棋王谢侠逊擅写的抗日名联,1937年抗日正兴,先生主动请缨救亡,出任巡回大使。借枰场之车马,作救国之呼吁,以棋为戈,远赴异国,遍历东南亚.....
三十年代中期,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步步侵略。为了全身心投人抗日,支援前线,谢侠逊将家属送回平阳,自己只身到南京。当时国民政府准备派五个巡回大使到国外向华侨宣传抗日救亡,并向他们募款。去欧美诸国的人选已定(胡适。陈树人、萨镇冰、于斌)。因南洋均为殖民地,有危险,人员肖未确定。经邵力子先生推荐。11月谢乘火车往广州转港澳出国。临行前邵力子、张治中、冯玉祥等题词以赠,李宗仁先生手书"有焦土抗战之决心,持久战之精神,最后胜利必属我们"以赠。
1937年底,第二次下南洋的谢侠逊,肩负爱国宣传的重任,抵达菲律宾后,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据《华侨商报》载:"本月24日晚7时半,在中华青年会举行欢迎棋王树侠逊象棋抗战宣传大会。是晚人场观战者极多,除所租一千把椅子坐满外,站立者亦在数百人以上。7时40分,大会主席许友超致欢迎词,继为商会代表陈之多和谢棋王演讲。再由谢棋王和友超象棋表演……"在菲宣传期间,正值南京失守,消息传来,侨情惶恐,谢自拟对联一副,许悬挂大会两侧,并由商会召开大会,一时人山人海,华侨爱国热情高涨,高呼"坚持长期抗战"、"祖国万岁"等口号,还当场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每月捐四百万元。自1938年1月至1941年12月菲岛失守时中止,共捐四千七百万元。
在菲岛过元旦后,谢即沿印尼航道抵瓜哇、泗水,又经三宝垅到井里汶、万隆。2月24日,谢在巴城(雅加达)篮球场举行"救济祖国灾民象棋大赛",规模很大,有三宝垅、万隆、雅加达三市的名手参加。《天声日报》载:"事关救济灾民,观众异常踊跃,会场全满……"在印尼两个多月棋赛中,共捐募得九百多万元,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广大华侨的爱国之心。三月初,谢又到了新加坡,举行了三天三晚的比赛。第一场在"大世界"内,名称为"筹赈祖国伤兵难民赛棋大会"。由华侨代表张永福做动员,他回忆当年孙中山先生来此做革命宣传时的情景。接着由谢简短讲话说:"望橘里贤豪英俊,策马当先,为救济祖国千百万伤兵难民而出力。"
谢氏还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进行六天六夜的"筹赈赛"、"慈善赛",造成很大的声势。总计在南洋共募得五千万元,据载还吸引三千三百多青年技术人员四国投入抗日。而谢的生活非常朴素,历时两年,仅向国库支取三千元车旅费。
虽然,谢侠逊在抗日战争时可以称的上英雄,可我也不认为谢侠逊是完人,有时可以算的上是政客。
谢侠逊杜撰了两个政治棋话,一个是和周恩来下棋,一个是和蒋介石下棋。前者已被杨柏伟先先撰文否定,后者被谢先生自己的儿子予以否定!
换个角度看问题,作者 鸿爪印记
我这几天比较关注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六届应氏杯世界围棋锦标赛。这项赛事是已故台湾富商应昌期创办的,每四年一届,冠军奖金40万美元,号称是世界围棋第一大比赛,相当于围棋界的奥运会。于是从这个比赛赛也就牵扯出一个人来,那就是担任比赛裁判长的年已95岁高龄,开创了现代围棋理论,战无不胜的“昭和棋圣”吴清源。只要是稍微有点围棋知识的,大概没有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在日本,吴清源的知名度仅次于天皇。1987年,日本“围棋俱乐部”征求六位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武宫正树、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的意见:谁是围棋史上最强者?赵、林、武宫、加藤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吴清源。
我已经不记得怎么就知道吴清源这个名字的了。但是上学的时候我喜欢上围棋之后,就从拮据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买了一套《吴清源全集》,共五卷六册。只可惜我水平太低,囫囵吞枣也没看懂,至今这套书还存放在书架上,如袁才子描述的那样--“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了。在我的心目中,吴清源是旷古奇才、一代宗师,不过我只是专注于他的高超的棋艺和辉煌的战绩,对其经历和人生知之甚少。正巧刚才浏览象棋大师孙浩宇的博客《谁是英雄?抗日战争中的棋王和棋圣》,于是看到了一代宗师吴清源的另一面,这就是--他的汉奸标签。
吴清源14岁以“中国围棋天才少年”的身份东渡扶桑,入籁越宪作门下,1936年4月,在日本侵华战云密布之时,不顾在日华侨和民国使馆的反对,执意申请加入了日本国籍,据说为达目的还动用了日本外交部人员到中国使馆进行威胁恫吓。侵华战争(吴称日中战争)爆发后,吴表现活跃,在后方积极参与支援活动。1941年,参加了棋手组织的“棋道报国会”,通过下棋到军营劳军,据吴自述是“以围棋来提高日军的战术水平”。1942年应南京“汪伪”政府顾问青木一男的邀请,随同濑越宪作到中国劳军。当时上海饭店旁有人贴上了“杀死夷化汉奸吴清源”的标语。吴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说:“我相信天意是要中日亲善的,但中日亲善也不是马上就可以解决的。”吴认为日本统治中国是必然的,是中日亲善的必然过程,中国人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这些吴一直津津乐道,认为符合自己所谓“中的精神”。不过吴清源毕竟没有忘了自己曾是中国人,在许多属围棋迷的日军写信给他时,总是回信请他们“别太虐待中国人”。就是这一句令中国人心寒的话,也一直被吴清源反复提起,作为自己做的好事让大家记住。
于是,许多人攻击吴是汉奸,民国政府也将其列入汉奸名录。但是,中国早就有“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陋习,上世纪40年代那页翻过去之后,吴清源越来越留给大家的是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神”的形象,许多人为他那一段似乎不太光彩的历史辩解(当然,我们说“不光彩”,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上说的)。有人说他“不涉及政治,并且是反对侵华的。”我认为不是这样,什么叫做“不涉及政治”和“反对日本侵华”?吴清源的确做的不对(站在我们中国人的角度说)。分析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说什么,不能只看他的主观愿望,重要的还要看他的实际行动,以及他的行动带来的后果。嘴上说不参与政治,却参加了对侵华日军的劳军,那就是已经参与政治了,他没有参与站在我中国人立场上的政治,而是参与了站在日本人立场上的政治。陈祖德九段说:“他对围棋心无旁骛,其他人都很难做到这样。但在政治等其他方面,吴清源是很幼稚的。我们不能对他做过高的要求。”这段话貌似有些道理,实则不堪一击。除了政治家,有谁敢说在政治上是成熟的呢?其实这也跟政治成熟不成熟没关系,陈九段是拿自己行政眼光测量别人。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唱戏。孙浩宇大师博客还介绍了同时的象棋棋王谢侠逊主动请缨救亡,出任巡回大使,借枰场之车马,作救国之呼吁,以棋为戈,遍历东南亚,募集抗战资金,激发侨胞爱国抗战之心。都是艺术人才,梅和谢难道就比吴政治成熟吗?
当然,不一定就要求每个人都得有无比高涨的爱国热情,国难当头的时候也不一定非得抛头颅洒热血才是英雄,我觉得只要是尽自己所能最大限度地做自己能做到的事,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具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人。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贪生怕死的人,那些视死如归的英雄烈士也都是凡夫俗子,只是矛盾发展到一定地步,在“生”与“义”不可调和之间,舍身取义者彪炳千古,卖身求荣者遗臭万年。回头再想自己,为五斗米折腰无数次,被大气候小气候奴化得服服帖帖,见了领导不由得就唯唯诺诺,脸上自然而然地堆出来灿烂的笑容。再看周围诸人,无一不是如此,更至变本加厉,我仰视领导,领导再仰视大领导,大领导再仰视大大领导......无穷匮也。假设再有强敌入侵,屠刀面前,能做到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吗?幸亏,生活不是假设。
多数人喜欢指责别人,好像在痛斥你猥琐卑劣的时候自己不由得高尚伟大了起来,其实者正是高尚缺乏症的表现,本身缺少什么,偏偏爱标榜什么,以此来证明不缺少,如同山西人喜欢蘸醋,原因还是自身Ph值偏高。吴清源因入日籍问题和劳军问题遭世人诟病,但我觉得似乎也不应该归入汉奸类别,虽然我也很厌恶他的做法。这就涉及到一个立场问题。所谓汉奸,应该是汉民族的败类,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人。所以指责谁谁是汉奸,得站在我们的民族立场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吴清源,他从14岁远渡东洋,接受了日本的教育和同化,在日本他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可以断定,他已经彻底地变成了一个日本人了,所以他为他的国家尽义务,他不觉的有什么不对的,这个时候的吴清源,更应该被我看作是敌对国的一分子,而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员。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又跟梅兰芳谢侠逊不一样了。所以当有些人看到吴清源横扫日本棋坛,便一个个欢呼雀跃,做出扬眉吐气的样子,甚至还顺理成章地把吴清源看做了民族英雄,想想也是愚昧到了极点,意淫到了极致。
问题的思考还可以进一步的深入一下,当初是什么力量使得吴清源这样一个天才人物绝然地离开母国的怀抱远走他乡却没有丝毫的留恋?对比是鲜明的,他走的时候正是1928年,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政治黑暗,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整个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吴清源纵使有惊天棋技,恐怕到最后也得为衣食奔波而碌碌无为。反观日本,自维新以来,经过全盘西化,国势蒸蒸日上,教育普及,民众素质提高,在这里,吴清源找到了发挥自己围棋天赋的舞台,还产生了一种“到家”的感觉。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摇身变做了日本人。所以陈毅说过:“国运兴,棋运兴。”相当有道理。不管我们多么反感日本人,但是你必须正视他们,他们能够感化吴清源这样的人物死心塌地地为他们效力,而现在我们国家排挤打击出去的优秀人才估计得是个庞大的数字。
总之,吴清源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奸,更不是振奋民族精神的英雄,他就是一个棋人,一个出生于中国的日本棋人;他是一个巨匠,一个开创了现代围棋广阔天地的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