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象棋甲组联赛是广州地区资格最老、历史最悠久的象棋业余赛事。1956年象棋被列为正式体育项目,同年就举办了首届广甲比赛。广州甲组联赛见证了三代羊城象棋人的成长,在广州棋界具有很高的品牌认可度。“广州市甲组棋手”也是广州业余棋界含金量很高的荣誉称号,打入一次甲组,也成为许多广州铁杆棋迷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纵观历届广州甲组上榜名单,在2000年(含)以前都是“大广府圈”地区(含广州各区市以及南番顺地区)的著名棋手。随着交通与信息条件的日益发达,自2001年浙江谢广中以第7名的成绩打进广州甲组以后,各省高手就如缺堤洪水、出笼猛兽般加入了竞逐广州甲组的行列,大大增加了竞争强度。竞技体育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当时不少自信的广州棋手还认为这是好事。以十年前多数广州棋手的看法:竞争强度的提升等于整个赛事核心质量的提升,同时有利于棋手的共同进步。
然而十年以后,随着本当专属于羊城棋人的“广州市甲组棋手”荣誉称号大量外流,很多本来就不属于这个城市的棋手居然插上了代表本土最高业余水平的标签,让广大羊城棋迷既感哑然,又觉讽刺!据了解,各地但凡举办带有本土标签荣誉称号的赛事一般都限制户籍,外地人荣膺本土甲组棋手称号这一奇观唯广州所独有。故此,近年来反对广州甲组联赛不限制户籍开放报名的声音开始逐渐增多。窃以为:这里面既有竞争压力因素而产生的排外情绪,但更主要的,是基于对“广州甲组”的传统认知而产生的排斥。“广甲”授广州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广甲”授之于外地人,荒诞谬悠,更笑羊城无人!
然而作为赛事的主办方,谁都希望比赛的整体规格“高大上”,限制户籍参赛肯定会降低赛事的整体水平,不是等于自贬规格?五十八年老字号品牌赛事只能是水平越办越高,不可能因为部分本土棋友的吵嚷而降格举办。本土棋友的诉求与官方的期望显然是有矛盾的,我们在提出改革意见时必须充分替官方考虑周全。
举办了四十三届、五十八载的广州甲组赛现在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流弊,必须要进行改革?
其一:如前所述,不限户籍参赛,“广甲”、“广乙”称号外流,破坏传统、影响品牌认可度;
其二:参赛人数逐年增加,而主办方出于办赛成本的考虑,不肯增加赛程,8至9轮的比赛不可能满足近300人的均匀竞争;
其三:由于赛程短、用时偏少、密度偏高(每天四至五轮),广州甲组赛很可能由老字号传统大赛沦为二天制高密度的快餐比赛。众所周知:高质量的对局与高密度的轮次往往成反比关系。一天五轮的比赛,对个人体能也是个重大考验。
针对广州甲组赛面临以上三点公认的弊端,大鱼向有关方面提出以下AB二案仅供参考:
A方案:
为保证赛事的整体水平,继续贯彻完全开放的报名政策;但适当变更奖励条款,奖励前12名,颁发奖金;但“广州市甲组棋手”、“广州市乙组棋手”荣誉证书共24个名额只能按名次顺延颁发给广州籍棋手。所有棋手不分组混合编排比赛,广州本土棋手在报名时以身份证件为准加以甄别,编排表姓名加注*号识别。
B方案:
分公开组、本地组进行两天7至9轮比赛。每组限制人数120人以内。公开组不限参赛资格;本地组仅限持广州市身份证人士参赛,有本地组参赛资格的人可以报名公开组。两组各奖励前24名,本地组奖金按公开组标准减半颁发,本地组前12名颁发“广州市甲组棋手”荣誉证书,第13至24名颁发“广州市乙组棋手”荣誉证书。
以上两案均能在保持传统大赛整体水平的前提下照顾到本土棋手的诉求,也没有褫夺外地棋手参赛的权利。A案的优点是节约办赛成本,主办方不用多花一毛钱;缺点是仍然未能解决人多轮次少的问题,本土棋手依然要面临较强的竞争压力;大鱼更倾向于B案,分组竞赛可以有效分流参赛人员,切实解决轮次少的问题,不但不用增加轮次,甚至有可能缩少轮次、增加局时、降低密度。唯一的缺点就是主办方要稍多掏点钱另外奖励本地组。
三年前就已经有棋友在论坛提出“广甲”必须改革,可能有关方面的领导平时不太留意论坛,又或者网友的片言只语过于微弱。今大鱼特发专帖“再谈”这个问题,与大家交流看法,并希望得到有关方面的反馈意见。
反正今年广州市象甲我是不会参加的了。
反正今年广州市象甲我是不会参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