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子不错!
一语中的,道出了中国的真实国情。
用不着悲伤,其实我们国家没有那一样体育项目真正社会化、市场化。
象棋它具用很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他一直生生不息,活在中国社会里。
作为早期全国群众基础最广的一项活动,今天的象棋竟然沦落到连一些天才小棋手都选择放弃、连单位之间搞联谊交流都很难搞起来的地步,令人悲哀!个人认为,肩负着推广象棋、发展象棋使命的体育部门、象棋协会及业界精英,负有一定责任,尽管确实有很多客观原因。
如果接下来象棋依然这样,那么10年后回望起来,我们这一代也将自责于自己是历史的罪人。令人欣慰和可敬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前辈正呼吁并亲力推动象棋改革和发展。
导致象棋发展落后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是两项。一是宣传推广不够,包括市场化、国际化等,是主要原因,占6-7成;二是和棋多的弊端,为次要原因,占3-4成。国际化不足、和棋多是中国象棋的固有特点,源于其中华传统,我们不能埋怨、必须接受,可以改革、不可消灭。
为了推动象棋运动发展,改变其落后现状,体育部门、棋协、棋院以及业界前辈付出了很多努力,值得肯定。笔者也在思考,不妨班门弄斧建议:在推动的方式上,可由知名人士通过政协提案或人大意见向国务院,也可由象棋协会向体育总局,提出象棋改革发展建议。此前可由棋协组织业界人士进行课题研究,形成可行的改革方案。在改革思路上,重点是加强宣传推广,包括推广要体制化(如列入基础教育、加强组织保障、强化赛事任务等)、交流要国际化、职业要市场化等;其次是改革和棋,但绝不能消灭和棋。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加强棋类教育,提升棋类运动地位;二是增加棋类比赛和交流,扩大群众基础;三是增加象棋人才需求,拓展学棋人员出路;四是提高象棋市场化程度,提高棋手收入和职业吸引力;五是加大国际交流合作,提高象棋国际化程度;六是改革象棋规则,引导减少和棋;七是提供政策支持,营造棋业发展环境。以上几方面相辅相成。具体如下:
一、加强棋类教育,提升棋类运动地位
1、提高全社会对棋类教育作用的认识,将棋类教育列入基础教育课程。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棋类运动,不仅能益智,还能培养战术、战略思维及才能,以及训练学生静心思考和承受压力挫折的素质,对帮助学生成长、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再则,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程主要是跑步、跳远、拍球等,加入智力运动项目也合情合理,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总之,将棋类教育列入基础教育课程,很有必要。
当然,将棋类列入基础教育,需要考虑学校开课问题,即同一棋种的学生未必整班,同一班的学生对棋种的选择不一,导致无法统一上课。这是技术上的问题,相信学校有智慧解决。比如,小学、初中可分棋种、分等级开课,类似于兴趣班,学生自行选择上课教室。条件有限的学校,可只开设象棋一种。在高中、大学则倡导建立社团,以参加交流比赛。
棋类教育是素质教育,也迎合学生的娱乐天性,又增加棋类运动生源、形成日后群众基础,同时还增加棋类教师等人才需求。将棋类列入基础教育,将受到学生、家长、棋界、社会的普遍欢迎,可谓各方共赢、利国利民。由此,串联社会关注,充实生续生源,将为象棋发展形成长效保障。
2、提高棋类教育重要性。一是对学生的棋类学习应当有所要求。如,可要求学生在小学、初中相应达到一定的段位或级别,仅作为素质教育指标,向家长反馈参考。也可像体育科目测试一样,列入智力科目测试,提高重要性。二是对棋类学习给予激励。如,对获得全国性或省市级棋类比赛表彰的学生,在升学、就业、落户等,给予加分或优先,形成激励。三是增加中小学生、大学生棋类比赛项目。四是增加棋类教师交流,提升棋类教师地位。
以上措施,将大大提高棋类运动地位,同时增加棋类人才和业务需求,提高棋业人员及相关机构地位。
二、增加棋类比赛和交流,扩大群众基础
各级体育部门均应设立棋协等相关组织,每年规划和举办各种赛事,包括职业的、业余的,列入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国家级举办世界性、全国性比赛。省、市、县、乡镇街道等要多办一些区域赛事。体育、教育部门要联合多办学生赛事。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赛事。这些都是维护象棋群众基础、扩大象棋影响力的重要工作,也是增加棋类人才需求、提升棋业地位的重要因素。没有赛事和需求,棋业必无影响力、无地位,也不可能有企业赞助,无法市场化,注定没落。
三、增加象棋人才需求,拓展学棋人员就业出路
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提升棋类运动地位,相应提高棋类人才需求、扩大就业。如前述的列入基础教育课程,要求各级设立棋协组织,增加比赛交流等,必然增加棋类教师、专业运动员、裁判员、其他棋类相关工作者等人才需求。同时,社会上普遍学棋后,棋类爱好者多,群众基础广,各单位工会搞的棋类活动也会更多,棋类工作者需求也会增多。
四、提高象棋市场化程度,提高职业棋手收入
当社会提高了象棋地位,棋类爱好者增多,群众基础更广,大家谈论精彩赛局的兴致更高,象棋的影响力更大,企业对象棋的赞助投入更有积极性,职业棋手的收入就能上去。同时,俱乐部对棋手的需求也增加,将棋手列为形象代言人的需求增加,明星棋手的地位、身价也能上去。
五、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象棋国际化程度,
中国象棋的国际化程度不够是其发展瓶颈之一。由于不是奥运会项目,国家重视相对不够,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也少,不如围棋、国际象棋,更不如乒乓、篮球、足球等。而越南等国家对中国象棋运动投入很大,形成中国象棋热,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作为民族文化、老祖宗的遗产,我们不能让中国象棋的优势地位拱手让人,更应发扬光大。针对国际性不够这一瓶颈,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乒乓的方法,主动走出去,开展象棋国际交流合作。比如,输出教练员,给亚洲、欧美等国提供人才,开展象棋培训和教育,等等。同时,积极支持举办世界性象棋赛事,扩大象棋的国际影响。争取将象棋列入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顶级赛事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象棋走出去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因此,大学需要开设棋类专业,培养既能下棋、又懂棋类运动管理,还能进行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这也拓展了棋类学生的出路。
六、改革象棋规则,引导减少和棋
和棋多是象棋发展的瓶颈之一。改革和棋是推动象棋发展的当务之急。关于改革和棋的方法,业界已经有很多建议和探索,有的已经被官方采纳试行,但业界争议很大。本人对这些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觉得这些方法确有较明显缺点。比如,有的消灭了和棋,有的规定对双方不公平,等等。
作为早期全国群众基础最广的一项活动,今天的象棋竟然沦落到连一些天才小棋手都选择放弃、连单位之间搞联谊交流都很难搞起来的地步,令人悲哀!个人认为,肩负着推广象棋、发展象棋使命的体育部门、象棋协会及业界精英,负有一定责任,尽管确实有很多客观原因。
如果接下来象棋依然这样,那么10年后回望起来,我们这一代也将自责于自己是历史的罪人。令人欣慰和可敬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前辈正呼吁并亲力推动象棋改革和发展。
导致象棋发展落后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是两项。一是宣传推广不够,包括市场化、国际化等,是主要原因,占6-7成;二是和棋多的弊端,为次要原因,占3-4成。国际化不足、和棋多是中国象棋的固有特点,源于其中华传统,我们不能埋怨、必须接受,可以改革、不可消灭。
为了推动象棋运动发展,改变其落后现状,体育部门、棋协、棋院以及业界前辈付出了很多努力,值得肯定。笔者也在思考,不妨班门弄斧建议:在推动的方式上,可由知名人士通过政协提案或人大意见向国务院,也可由象棋协会向体育总局,提出象棋改革发展建议。此前可由棋协组织业界人士进行课题研究,形成可行的改革方案。在改革思路上,重点是加强宣传推广,包括推广要体制化(如列入基础教育、加强组织保障、强化赛事任务等)、交流要国际化、职业要市场化等;其次是改革和棋,但绝不能消灭和棋。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加强棋类教育,提升棋类运动地位;二是增加棋类比赛和交流,扩大群众基础;三是增加象棋人才需求,拓展学棋人员出路;四是提高象棋市场化程度,提高棋手收入和职业吸引力;五是加大国际交流合作,提高象棋国际化程度;六是改革象棋规则,引导减少和棋;七是提供政策支持,营造棋业发展环境。以上几方面相辅相成。具体如下:
一、加强棋类教育,提升棋类运动地位
1、提高全社会对棋类教育作用的认识,将棋类教育列入基础教育课程。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等棋类运动,不仅能益智,还能培养战术、战略思维及才能,以及训练学生静心思考和承受压力挫折的素质,对帮助学生成长、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再则,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程主要是跑步、跳远、拍球等,加入智力运动项目也合情合理,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总之,将棋类教育列入基础教育课程,很有必要。
当然,将棋类列入基础教育,需要考虑学校开课问题,即同一棋种的学生未必整班,同一班的学生对棋种的选择不一,导致无法统一上课。这是技术上的问题,相信学校有智慧解决。比如,小学、初中可分棋种、分等级开课,类似于兴趣班,学生自行选择上课教室。条件有限的学校,可只开设象棋一种。在高中、大学则倡导建立社团,以参加交流比赛。
棋类教育是素质教育,也迎合学生的娱乐天性,又增加棋类运动生源、形成日后群众基础,同时还增加棋类教师等人才需求。将棋类列入基础教育,将受到学生、家长、棋界、社会的普遍欢迎,可谓各方共赢、利国利民。由此,串联社会关注,充实生续生源,将为象棋发展形成长效保障。
2、提高棋类教育重要性。一是对学生的棋类学习应当有所要求。如,可要求学生在小学、初中相应达到一定的段位或级别,仅作为素质教育指标,向家长反馈参考。也可像体育科目测试一样,列入智力科目测试,提高重要性。二是对棋类学习给予激励。如,对获得全国性或省市级棋类比赛表彰的学生,在升学、就业、落户等,给予加分或优先,形成激励。三是增加中小学生、大学生棋类比赛项目。四是增加棋类教师交流,提升棋类教师地位。
以上措施,将大大提高棋类运动地位,同时增加棋类人才和业务需求,提高棋业人员及相关机构地位。
二、增加棋类比赛和交流,扩大群众基础
各级体育部门均应设立棋协等相关组织,每年规划和举办各种赛事,包括职业的、业余的,列入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国家级举办世界性、全国性比赛。省、市、县、乡镇街道等要多办一些区域赛事。体育、教育部门要联合多办学生赛事。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赛事。这些都是维护象棋群众基础、扩大象棋影响力的重要工作,也是增加棋类人才需求、提升棋业地位的重要因素。没有赛事和需求,棋业必无影响力、无地位,也不可能有企业赞助,无法市场化,注定没落。
三、增加象棋人才需求,拓展学棋人员就业出路
多方面、多渠道、多方式提升棋类运动地位,相应提高棋类人才需求、扩大就业。如前述的列入基础教育课程,要求各级设立棋协组织,增加比赛交流等,必然增加棋类教师、专业运动员、裁判员、其他棋类相关工作者等人才需求。同时,社会上普遍学棋后,棋类爱好者多,群众基础广,各单位工会搞的棋类活动也会更多,棋类工作者需求也会增多。
四、提高象棋市场化程度,提高职业棋手收入
当社会提高了象棋地位,棋类爱好者增多,群众基础更广,大家谈论精彩赛局的兴致更高,象棋的影响力更大,企业对象棋的赞助投入更有积极性,职业棋手的收入就能上去。同时,俱乐部对棋手的需求也增加,将棋手列为形象代言人的需求增加,明星棋手的地位、身价也能上去。
五、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象棋国际化程度,
中国象棋的国际化程度不够是其发展瓶颈之一。由于不是奥运会项目,国家重视相对不够,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也少,不如围棋、国际象棋,更不如乒乓、篮球、足球等。而越南等国家对中国象棋运动投入很大,形成中国象棋热,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作为民族文化、老祖宗的遗产,我们不能让中国象棋的优势地位拱手让人,更应发扬光大。针对国际性不够这一瓶颈,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乒乓的方法,主动走出去,开展象棋国际交流合作。比如,输出教练员,给亚洲、欧美等国提供人才,开展象棋培训和教育,等等。同时,积极支持举办世界性象棋赛事,扩大象棋的国际影响。争取将象棋列入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顶级赛事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象棋走出去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因此,大学需要开设棋类专业,培养既能下棋、又懂棋类运动管理,还能进行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这也拓展了棋类学生的出路。
六、改革象棋规则,引导减少和棋
和棋多是象棋发展的瓶颈之一。改革和棋是推动象棋发展的当务之急。关于改革和棋的方法,业界已经有很多建议和探索,有的已经被官方采纳试行,但业界争议很大。本人对这些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觉得这些方法确有较明显缺点。比如,有的消灭了和棋,有的规定对双方不公平,等等。
估计人家一有空就下围棋,高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