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玩耍中从奕,父母铺就象棋成才之路
1979年,谢卓淼出生于内江市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谢自能是一名职员,母亲是一位商店营业员。每逢周末和傍晚,他们居住的梅家山上有不少象棋爱好者在此对弈,谢自能常带年幼的儿子在此玩耍。此时,谢卓淼已经学会走跳棋、弹子棋,闹着要学下象棋。谢自能便教他一些基础走法。“我给他讲的走法,说一次他就记到了”。下棋的长辈也喜欢这个聪明的小孩,都让他试试,后来,这个不起眼的小朋友竟然打败了一些长辈。话传到谢自能耳里,他喜在心头,觉得不能埋没儿子的兴趣,可以通过学下棋开发孩子思维,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记忆力,便和妻子商量让孩子学棋,让儿子玩出个“名堂”。
从此,谢自能和妻子轮流带着谢卓淼外出练棋。街头巷尾、公园、茶馆,凡是下棋者集中的地方,他们都带着孩子去。在父母的引导下,谢卓淼的棋艺增长得很快。为了孩子在象棋上有更大的进步,谢自能带着儿子向当时内江棋协的名手王玉林、古炳望学习下棋。一年半后,谢卓淼代表内江市参加了省少年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儿子从否定中站起,父母苦心陪伴崛起之路
不久,谢卓淼参加省上一次少年象棋比赛,由于成绩不理想,布局和行棋方法都被人否定。此后一年半的时间,他几乎没认真练过棋。为了儿子的崛起,父亲逼儿子刻苦练习棋艺,把32枚棋子的复杂程度和棋理讲给他听。
后来,内江业余象棋名手段崇明用“激将法”的语气对谢卓淼的母亲说,棋界都不看好小谢,认为他10年后可能连内江的高手都当不成了。母亲把这席话告诉儿子,谢卓淼斩钉截铁地说:“我就不相信,不出10年,内江高手非我莫属”。
为了让儿子成材,谢自能担负起家庭训练陪伴和指导老师的重任。为了提高孩子的棋艺,家中常备5种棋局。谢自能每天按照棋书中的各类棋局,摆好棋子,让儿子思考每盘棋的双方应对走法,每走一步,谢自能就在书中答案处画一个“√”、注明正误,要求儿子想出不同的走法。每天坚持1至2小时,一年四季不间断。最初,谢自能不允许儿子看电视,但考虑到练棋也要劳逸结合,也就勉强答应。每当电视屏幕上插播广告,谢自能就跑进书房把一盘摆好的棋局放到儿子面前,要求他在5至10分钟内不动棋子的情况下心算出完成该盘棋局需要几步或其他变化。每逢假期,就请象棋好手来指点孩子,或带孩子出去实战,逼着儿子在艰苦的象棋道路上走下去。在父亲的引导下,谢卓淼养成了每天坚持训练和与人对弈的良好习惯,促成了自己棋艺不断提高。
儿子学棋背后,父亲悟出教育之路
谢自能发现,儿子在学棋的前三年是本着对象棋的热爱,但有了一点象棋基础、开始进入枯燥的练习和有章法的训练阶段后,就不能凭最初单纯的“爱好”坚持下来了。针对这种情况,谢自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制订了不同时期阶段性的目标,创造各种条件去促成目标的实现,从而巩固兴趣的稳定性。他设置了一系列情景,营造良好内外部氛围,让儿子的生活注满象棋的“音符”,大部分的业余生活能在象棋世界里度过。
谢自能认为,下棋是一项体育运动,而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对下棋是必不可少的,身体素质十分重要。为此,当过兵的谢自能除了让儿子参加学校体育锻炼队的体育活动外,还把在部队里学到的各种训练方法选择性地运用到儿子身上,要求儿子做俯卧撑、跑步、踢腿……每天带着儿子在市体育馆外上百级的高阶梯上来回跳4次,遇到下雨,就让他在家门外的乒乓台上反复练跳,一年四季,未曾改变。每次提到谢卓淼良好的体能,谢自能自豪地说:“有时候下一盘棋,一坐就是7个多小时,但淼淼一点都不会感到头晕脑胀”。
一个优秀的棋手除了具备高超的棋技、过硬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棋艺修养,在风云易变的赛场里能够沉着应对、处变不惊。谢自能注重品质、修养与兴趣和谐发展,一旦发现孩子在棋艺活动中不规范的言谈举止,就批评指正,要求他始终要行事作风果敢沉着,棋风棋品谦虚有礼,与任何层次的对手弈棋都要有礼节,广采众家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谢自能把“奕海浩渺,德高棋盛”这8个字请书法界人士写成一副楹联,装裱后挂在儿子的学习室里,时时刻刻鞭策、告诫他。同时,谢自能坚信“功夫在棋外”这一道理,找来《三十六计》、《韬略大全》认真研究,意在提高孩子心理素质。在阅读棋类书籍的同时,他摘抄了许多关于心理素质问题进行训练,让孩子一一解答。后来,他和妻子建议儿子参加电大的成人高考,一边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一边继续下棋,改变自身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增强综合素质。
在父亲科学的教育方法下,谢卓淼在棋海中扬帆远航。每当他参加棋艺活动,教练、陪练、名手、大师都乐于与他交往,愿意把棋中的奥妙交给他。各级比赛,无论规模大小,凡有儿子参赛,谢自能都紧张得难以入眠。为了及时了解赛况,他和儿子约好时间,通过电话一起总结比赛经验。另外,他发短信,写长信,句句饱含关切之心,字字浸透父爱之情,为儿子的赛场征战助威鼓劲。他有时嫌自己发短信速度慢,就用笔写下来,请人帮忙发出去。“每逢比赛,我都要给孩子打电话、发短信,鼓励他。”谢自能说。“这样做,效果很好。”如今,谢卓淼的抽屉里堆满了父亲写给他的信件。
经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棋手、教练的传帮带,谢卓淼取得了四川省少年冠军、全国少年第五名、全国业余大赛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业余高手,被收入省象棋专业队。
很多人都认为,谢卓淼能取得今日的成绩,是他20年来不断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但是,人们应该想到,他卓绝的棋艺、良好的下棋修养都是父母苦心教育的成果。父母教育子女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成功的品质,而谢卓淼就是一个家庭教育子女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