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游戏——象棋之易学难精
作为一名象棋棋迷,自接触棋书或是讲棋视频开始就被灌输,象棋是国粹,历史如何悠久,棋迷如何众多,史上名家辈出如何被推崇,导致有段时间我都认为只要认识中国字的人就应该会下象棋。可是实际情况是如此吗?
被广泛渲染的80年代誉为象棋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比赛众多,奖金颇丰(相对当时的生活水平来说)。一旦有国手比赛往往观者如堵,热情极高。我辈学棋也晚,没有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象棋影响力。
从90年代末来看,我身边的年轻朋友们会下棋的实在寥寥无几,要是和网络游戏的人群比较那简直惨不忍睹。记得上大学那会,大家相约去网吧上网,有时我会点开联众下棋,同学经过我身边探头过来看两眼,偶尔问道:下中国象棋哦!
我想撺掇两句教教他,为象棋棋迷的人数添砖加瓦:是啊,这是国粹,比拼智力,老有意思了,来我教教你,免费的……
同学手里喝着可乐淡淡道:哦,哦,好像很厉害的样子,有时间你到我家去和我老爸下几盘,他喜欢摆弄这个。
我说:你也可以学学啊,放假了回去和你爸下几盘,把他赢了多有意思。
同学:那……那学会这个要多久啊?
“很快的,马走日,相走田,炮打隔山子……看看多简单。”
“我老爸好像在联众是三级大师,那……那赢我老爸要多久?”
“嗯……估计……肯下苦功的话……大概三五年吧!”
“三五年?还要下苦功?”同学瞪着他那本不是很大的眼睛看着我,嘴巴张着老大,“那……那啥,那边星际在组队,我走先……”
“喂……喂,别走啊,列宁说过象棋可是智慧的体操啊。”
“女子体操比较好看,男子的……呵呵……”
大致就这样了,校园里会下棋的就那么几个,既无打球那么多观众,也不受学校重视,渐渐的下棋的人越来越少,玩游戏的人越来越多,那些被棋书上号称几亿的棋迷到底在哪呢?(待续)
小众游戏——象棋之孤独求索(2)
后来不但没有从网络游戏中拯救一个同学出来下象棋,反倒自己被拉近游戏大军,成了系里面星际争霸战队的一员。
不记得是哪一个周末,百无聊赖的我打开电视居然看到央视5套在播放象棋讲座,也第一次看到大师的身影,张强大师和郭丽萍特大联袂讲解一盘柳大华对李来群的对局。讲棋的过程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当时的震撼却记忆犹新,原来象棋居然可以上央视播放,那不是说明这个游戏高端大气上档次吗?
从此我就成了象棋世界的忠实观众,到了播出时间就准时守在电视面前,过了个把月觉得受益匪浅,棋力大涨,于是开始找老对手下棋,结果该输的还是输,甚至输的更惨,那些电视上说的招数一点没用上。弄得我常常跟对手说:大哥啊,你咋不按套路出牌啊?大师说这个局面你应该这么走,然后我再这么走……
我的对手会很快打断我:就对付你这小样还用大师走的棋?老子自创的棋不一样杀得你屁滚尿流?
是啊,跟着电视学了那么久,学了很多大师的招,为啥连个野战部队都赢不了呢?这让我困苦不已,因为没有高手指点,自己拆棋也拆不出个所以然,只好想了个笨办法,把自己下的棋谱寄到电视上打出的地址,向大师求教,当时还不会记谱,只能在信纸上画棋盘和棋子,一盘棋要画上十多幅棋盘,可累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棋迷做过这样的事?等待大师的回复是个漫长的时间,在我寄出第十封信后,终于得到了回复。也不知是当时的水平太次了,高手都没法评注,还是人家根本没看懂我画的棋谱,只在最后简简单单的说了几句:这位棋迷朋友,看了你的对局,发现对布局熟悉的程度不高,残棋欠韧,所以需要从这两方面努力,相信一定能提高棋艺。
唉,具体招法一句没提,咱就是想知道哪步下错了,应该咋下呀!
幸好随信寄来了一本棋谱——《橘中秘新解》,记得好像是杨官磷注解的,这忽然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原来象棋是有专门的书籍,其后一年多时间陆陆续续又到新华书店买了十来本棋书,当时也不知怎么挑选,反正看着觉得好,先不说棋谱评注的质量,单看里面的故事有意思就买,什么胡司令成就十连霸的名局,开局一步未走就想了十来分钟,最后把付光明给忽悠输了;什么王嘉良最后一盘只要和何顺安就能登顶第一届全国个人赛冠军,结果被人下套放飞煮熟的鸭子等等,看得津津有味。
当然实际帮助也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单马擒单士这个残局,以前我们大家都不会赢,都是转来转去乘不注意叫将偷吃士,官子胜法只有一人会,而他又不肯教大家,弄得很郁闷。在棋谱上我看到了7步擒士的胜法后,大喜过望,很得意的在大家面前表演了这个残局官子胜法,并毫不隐藏的公布出去,得到一众棋友的称赞,至今想来也许这是我在象棋上第一次得到的赞誉。(待续!)
小众游戏——象棋之银屏讲棋(3)
进入2000年后随着接触的象棋书籍增多,水平渐渐有了提高,联众里面等级也打到三级大师,偶尔上过二级大师,不过站不住。记得第一次打上二大时还请寝室的室友们搓了一餐,莫名的兴奋,自我陶醉:好歹咱也是大师了。
初次与市里的棋手下棋是姨夫介绍的,他同学是省里的围棋名手,象棋也不错,比市冠军相差一先左右。记得那年暑假,在姨夫同学家下的第一盘棋是我执先手以中炮进七兵过河车对屏风马,开局十来步都是谱招,这个让我兴奋了半天。终于有个肯按大师招法行棋的对手了,虽然脱谱后我就一溃千里,输得很惨,但心里还是很高兴,这样下出来的棋多有档次和格调啊。
后来通过姨夫的这位同学慢慢的认识了很多棋友,有些年纪与我相仿,大家下起来更有劲,局后拆解七嘴八舌也热闹得很。有时我们也一起看《象棋世界》,可是越看越觉得没意思。现在想来大概有几个原因:首先大师们在电视上讲棋时间有限,不太可能长编大论细说各种变化;其次为了照顾各种水平层次棋迷的需求,讲解时就在一些我们看来很简单的变化上花费时间,看多了索然无味;再有大师讲棋时带入感不强,只是就棋论棋,很少穿插棋背后的故事或是花絮,缺乏娱乐性,这大概因大师们都不是主持人专业出身,节目掌控力不够。
有一天,一个棋友打电话给我叫我看《象棋世界》,我才想起很久没看这个节目了,便回道:有啥看头,不都是老一套。
棋友道:这次胡司令讲棋。
我问:那又咋样?下棋水平高讲不出也白给啊。
棋友道:司令讲棋和别人不一样,你可以看看。
于是守着电视看了这一期的节目,胡司令讲棋果然和别人不同,显得从容不迫很有自信,尤其在布局上的演进历史和布局变例的优劣都有非常精彩的解说 。
一般我们看其他人解说象棋时,尤其是布局的变例甚少下肯定的结语,都是含糊的说以下还有某某变化可以选择,或是说如果这么下另有复杂变化等等,这样大家看了当然不过瘾,另有复杂变化还要你说啊?那些厚厚的棋书上不都是吗?咱普通棋迷就是要你大师告诉咱这么不行,然后摆出理由,再告诉该怎么弄就好,这般蜻蜓点水的介绍还不如不说。
后来与棋友讨论这个事的时候,有人说:这布局变化万千,一般人谁敢轻易下结论?就算是历史上证明了不行的布局,后来也会死灰复燃,重新流行起来。万一你在讲别人对局时随意批评,被棋手听得不爽了,提出咱们来较量较量,岂不是歇菜了?胡司令则不同,他辈分高,棋力也高,征战多年,很多布局的演进历史都是亲身经历,所以才敢下结论,也没有棋手敢不服,就算有不同意见也得保留,否则你不服去和司令试试看。(待续!)
小众游戏——象棋之围棋方圆(4)
从那一期《象棋世界》开始,我追着胡司令的视频看,到处收集,去书店买棋书时也特意寻找与司令有关的棋书,可惜这么多年了,司令出版的著作实在太少(与某些不知名的“棋谱作家”相比),我手里只有两本——《夹炮屏风》和《飞相百局谱》,都是棋谱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另外有些是其他作者总结司令棋艺生涯收集的棋谱,我也买了不少,虽然与司令亲自评注的不能比,好歹也聊胜于无。
因为胡司令上央视讲棋的次数不多,其他人讲的又不愿意看,实在闲极无聊时也会看看围棋的解说。
按理来说完全不懂下围棋的人看围棋节目一定无聊,可是我居然看得津津有味,不是说咱是围棋天才,一看就会,而是人家讲围棋的人讲得很有趣味,常常会插入棋手当时比赛的用时是否紧张,棋手的风格和两人过往的战绩和现今围棋的现状,还有很多有趣的背后故事。
有一次看聂卫平老师讲棋就很有意思,这盘对局双方的名字不记得了,但都是8、9段的高手。因为是现场直播,棋局的进度和棋手对局是同步的。
与聂老搭档的是位美女三段,基本负责接棋谱和摆子,偶尔一副天真模样问些问题,以我是个围棋棋盲的人都能看出这些问题绝对不是一名职业三段棋手该问的,可是人家就问了,还常常引得聂老的批评和指正,现场因此也会让观众会心一笑,这显然是人家美女为了配合演变一些变例故意为之,好让棋迷们看到其他的变化。
棋刚过序盘,对局棋手迟迟没有落子,现场有些无聊。于是聂老就提议让观战的棋迷猜猜该怎么下,一时观众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记得很清楚的是一个观众说完观点后,聂老评价道:从这步棋可以看出,你大概业余3段的水平,这步棋显然不行。应该下在这里,嗯……刚刚有另一个朋友说下在这,这步棋有职业初段的水平很不错啊。观战气氛非常热烈。
其后棋谱传来发现棋手下出的棋就是被聂老否定那步,聂老顿时愣了神,一手插着腰,一手抢过棋谱细细看了半晌,过了好一会才喃喃道:刚刚我批评错了,那位朋友你有职业8段的水平,看来我才是业余3段!全场轰然大笑,当然没有人会怀疑聂老的水平,可是看到职业高手的窘态是多么难得的事,而聂老也毫不掩饰真性情,这样的讲棋才能真正让棋迷们喜欢。
象棋的讲解有时太过刻板,总是一副专业探讨的模样,甚少在期间活跃气氛,其实偶尔开开善意的玩笑甚至自嘲一番未必就被棋迷看低了。(待续)
小众游戏——象棋之杂志月刊(5)
《棋艺》杂志在网络海量对局库兴起前,我几乎每期都买。在旧书摊上也买了好些已经停刊的《上海象棋》和《象棋月刊》,偶尔能寻得几本河北出的《象棋研究》。
从这些杂志上我得知了象棋的现状似乎越来越不好,因为奥运体制导致棋类运动受到冲击,围棋和国际象棋好歹也有国际比赛的噱头,象棋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玩的游戏,关注点太低,没有多少企业愿意赞助,以前很多传统的比赛都慢慢停办了。
我们普通棋迷可能很少能感受到这股寒流,毕竟不靠这个吃饭。所以偶尔棋友间讨论时大家也觉得奇怪。咱中国棋迷这么多,咋就办个比赛,办个象棋杂志都办不下去呢?翻着手里的《上海象棋》和《象棋月刊》就觉得可惜。
尤其是广东省出版的《象棋月刊》虽然很朴素,可是里面精选的对局和大师的点评都非常好,特别以杨官磷老师的棋评独树一帜,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
听说硕果仅存的《棋艺》杂志也不是靠象棋版盈利,人家赚钱的在围棋版上。我们就奇怪了,每个月出版的杂志我们都买了,还常常因为去晚了买不到,为啥棋迷人数众多的象棋刊物会这样不受待见?
从《棋艺》的变化上我们看到了棋类刊物求新求变的过程,先是围棋象棋分家,再来大小从32开变成16开,然后是页数增加,接着是中间原本白纸黑字的页面变成了彩色的,后来发现页面颜色太过鲜艳,弄得棋盘都看不清又改回到白纸黑字。
除了专题版块和棋谱评注,后面增加了故事版块。有段时间连载的西北棋王彭述圣先生的生平就很吸引人,我是每期都追着看,期间有两期没买着都难过了半年时间。王嘉良老师的奕棋生涯由本人讲述,更让我们了解到了从解放前到80、90年代象棋黄金时代的棋坛人物和历史性的对局。我想这段时间的应该也是《棋艺》杂志的黄金时代吧?
棋坛上名人的故事总有讲完的时候,大概看到这个版块很受欢迎,于是杂志就推出棋迷说自己的故事,开始一年多颇有些精彩的故事欣赏,文笔也不错。后来渐渐发现变了味,很多故事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胡编乱造还说得眉飞色舞,看完有种无语问苍天的感觉。
最搞笑的还在后面,普通的象棋故事都编不下去了,于是开始引入武侠版象棋故事,玄幻版棋手生涯,这类题材就是披着象棋的外衣却写与象棋风马牛不相及的类型小说,难不成将来还会有象棋取经西游版、美女如云红楼版,群雄并起三国版?
反正后来我看《棋艺》时基本不看这些扯淡的故事,要看这类小说网站上多如牛毛,何必买本杂志来欣赏这样牵强附会的故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