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广象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广东象棋网,象棋棋谱
共5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2015年全国象棋锦标赛(个人)一些存在弊病的解决方法

1楼
无局 发表于:2015/11/29 7:58:00

现正火热举行采用2慢+2快+2超快+和棋黑胜赛制棋规的全国象棋锦标赛(个人)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比赛存在不少弊病,其中比较突出有三个。

第一个弊病是:破坏了象棋竞技项目的公平性。公平是规则的灵魂“贴时贴分”、“和棋黑胜”的采用,破坏了象棋竞技项目的公平性,同时科学性也难以得到体现。竞技比赛中尽可能要求的是起点、过程、整体、结果公平,“和棋黑胜”仅仅是考虑结果的公平是狭的、不全面的“胡规”制定者们长期忽视了这一系列问题尽管棋手只在第七盘对弈中才会采用“和棋黑胜”,但白纸黑字写在赛制棋规上就是不公平。

第二个弊病是:棋局质量难保障。全国象棋锦标赛(个人)是最高等级的比赛,赛事不仅要分出棋手的名次,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应该为后世奉献出经典的对局棋谱!但2慢+2快+2超快+和棋黑胜的赛制棋规设置,每盘快棋、超快棋的比赛用时太短(每盘棋用时不超过十分钟,有的甚至只有五分钟左右),棋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难以下出好棋,棋局质量难保障。不只是快棋、超快棋存在棋局质量问题,慢棋也存在类似问题,只是没有那么严重而已,慢棋的棋局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提升稍后会有讨论)。

第三个弊病是:不易区分对弈棋手胜负采用分先制是一个好的保证公平性措施,但由于改革创新力度不足弊病仍然存在,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易分出棋手胜负。从第一、第二轮的比赛结果上看,48台的比赛结果有33台是两盘棋决出胜负、有12台是四盘棋决出胜负、有2台是六盘棋决出胜负、有1台(武俊强对党斐)甚至是七盘棋才决出胜负。四盘棋(含四盘棋)以上才决出胜负的占31.25%,这使得赛程不确定性增加、难以把握。

事实上,凡是采用旧分先制都会存在这些弊病根据过往大量对局结果的统计数据,棋局结果中先手胜的比例约为37.07%,和棋的比例约为37.42%,后手胜的比例约为25.52%。依此推算,采用两盘分先的赛制,分不出对弈棋手胜负的比例约为33.93%,就算采用4局分先的赛制,分不出对弈棋手胜负的比例也高达11.51%。可见,在一定的赛程内旧分先制不易分出棋手胜负并不奇怪。

以上这些弊病有没有好的方法能够解决?回答是肯定的,以下我们将这些弊病按顺序从易到难逐步解决。

第一个弊病“破坏了象棋竞技项目的公平性”应该是最容易解决取消“和棋黑胜”即可!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做不行,“和棋黑胜”本来就是棋规设计者让棋手在不超过第七盘棋决出胜负的,你取消“和棋黑胜”要是棋手第七、第八盘赛完还不决出胜负咋办?一直比下去?累不累?请稍安勿躁,姑且看完下文再说。

第二个弊病“棋局质量难保障”也是相对容易解决,给予每盘棋足够的比赛用时即可!虽然这方法不完美,但还是基本保障了棋局质量。好......也请姑且听之。

第三个弊病“不易区分对弈棋手胜负”解决的难度就大多了,但方法也是有的(希望您能耐心看下去),而且这一方法证明了第一个弊病、第二个弊病的解决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其实,只要在分先制中做些改革创新即可,具体做法是加入一些适当的考核指标,这些考核指标可以量化考核,采用这样的分先制,棋手通常只需要下两盘棋就可以决出胜负(无胜负的概率甚至比围棋无胜负的概率还低,这样我们就有机会给予棋手每盘棋充足的比赛用时,对保障棋局质量非常有利)。例如我们注重考核步数指标,分先两盘棋中,如果棋手是一胜一负的话,以胜盘步数较少的一方为胜方(对弈的最高目标是取胜,故判达到取胜目标的效率比对手高的一方胜出是合理的俗话也说擒贼先擒王,谁先擒王谁厉害)

1,甲棋手在胜的一盘中25步胜,而乙棋手在胜的一盘中36步胜,那么此轮判定甲胜乙负。

一胜一负的情况已基本处理完毕,在两和的情况下面,相关的情况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由于棋手都没有达到对弈的最高目标---取胜,但是都达到了对弈的次一级目标---守和。棋手在达到次一级的目标也存在一个效率高低的问题,同样可以根据达到目标的效率高低来判断棋手的胜负,即以较少步数后手守和为效率高的一方,或者为胜方。

2,甲棋手是30步后手守和,乙棋手是50步后手守和,那么此轮判定甲胜乙负。依对局的情况分析,甲达到守和目标的效率更高一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从防守的角度来看,甲只用30步就后手守和,乙却要50步才能后手守和;从进攻的角度来看,甲进攻了50步才被顶和,乙只进攻了30步就被顶和。从这两个方面分析,都是甲占优,因此判甲胜出是合理的。

在步数指标考核之下,棋手对全局(包括开局、中局、残局)更加重视,否则很难以较少的步数战胜对手。对局中,对优势棋手方而言,尽量以最少的步数拿下比赛,比如,棋手占极大优势时不惜弃掉几个大子也要以最少的步数入局(有步数指标考核,棋手三步可杀将的不会拖到四步,不像以前棋手想反正稳赢再拖个八步、十步没问题)。而对劣势棋手方而言,尽可能不让对手轻易以较少步数取胜,拼命抵抗,就是输,也要让对手在步数和时间上花费更多的代价。如此这般,观众能看到优势一方(随着对局局势的变化,优势方与劣势方是有可能相互转换的)全力进攻,劣势一方拼死防守,绝不弃子认负。这样(有充足的比赛用时和步数指标考核),棋局质量不但可以保证,而且比赛的科学性、竞技性、精彩性、观赏性、娱乐性等都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以上的分析表明,步数指标的列入是与象棋的规律相适应的,能更好地反映出象棋的本质、棋手的棋力。

同时,步数指标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它可以精确进行量化考核!

此一点对解决难以区分对弈棋手胜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每盘棋的棋手对局步数在40至60步随机取值,一轮两盘分先对弈中,使用上述规则(一轮两盘分先棋一胜一负时,以胜盘步数较少取胜的一方为该轮胜方,或两和时以较少步数后手守和的一方为该轮胜方),棋手分不出胜负的可能性将不超过5%。

单单是强调和重视步数指标就已经获得惊人的效果,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其他未受重视的指标是否仍存在?是否可以大大的缓解不易于区分胜负的压力?

对于这两个问题,回答同样是肯定的,时间指标就是其中一个。由于该规则判断棋手胜负的依据是对局中棋力高者胜出,而棋力高者的体现是以较少步数和较少时间达到目标的。因此,时间作为考核指标是合理的。在增加时间指标考核之下,如果时间精确计算到秒,象棋(一轮两盘)对弈无胜负的概率甚至比围棋(一盘)对弈无胜负的概率还低(囿于篇幅这里不多谈)。

不过,这里必须指出一点,步数指标是要优先于时间指标的。举个例子,在比赛的规定时间内,哪怕用再多的时间思考走动一步正确的棋也远比用很少时间走出平凡的一步棋要有价值的多,可见步数指标的优先性对保障棋局质量非常有必要

笔者还想说步数时间考核指标并不是我们额外增加的,象棋比赛本来就有些考核指标(如在规定时间内要走多少步、六十回合规则等),我们只是注重而已,但就是这不经意的“注重”让我们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尊敬的读者,有了以上的一些方法,我们还用担心取消“和棋黑胜”吗?还用担心“棋局质量难保障”吗?还用担心“不易区分对弈棋手胜负”吗?

由于篇幅问题,以上的这一方法,我们只是给出个简单概述,有更详细的论述吗?有 现正在众筹网众筹的《推倒“胡规”》一书中,笔者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系列方法,并根据这些方法详细地构造了一个规则(包括和棋步数是如何精确考核的),此一规则能够取代“胡规”,让象棋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得到充分地体现。同时,它也是一个易于区分胜负的规则、一个能保障棋局质量的规则、一个能保持象棋传统的规则、一个能抑制消极和棋的规则一个能提高竞技性的规则、一个能挖掘象棋更多本质东西的规则、一个改革代价小的规则、一个赛事成本低的规则


欢迎大家前往众筹网给予《推倒“胡规”》一书关注支持。

具体的网址:http://www.zhongchou.com/deal-show/id-284746 

也可以上百度搜“众筹网”,进入后搜索《推倒“胡规”》就可找到了。这里,笔者非常感谢大家能耐心看完此篇长文,欢迎大家转载此文

 

 

 

 

 

     

 

 

 

 

 

 

2楼
無界 发表于:2015/11/29 8:16:00
打开文中连接看了下,楼主应是这个《首届万人众筹“棋迷杯” 周平荣VS陈青婷 性别大战八番棋竞赛》组委会其中一位成员对吧?
3楼
liujian 发表于:2015/11/29 8:17:00
以下是引用无局在2015-11-29 7:58:00的发言:

现正火热举行采用2慢+2快+2超快+和棋黑胜赛制棋规的全国象棋锦标赛(个人)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比赛存在不少弊病,其中比较突出有三个。

第一个弊病是:破坏了象棋竞技项目的公平性。公平是规则的灵魂“贴时贴分”、“和棋黑胜”的采用,破坏了象棋竞技项目的公平性,同时科学性也难以得到体现。竞技比赛中尽可能要求的是起点、过程、整体、结果公平,“和棋黑胜”仅仅是考虑结果的公平是狭的、不全面的“胡规”制定者们长期忽视了这一系列问题尽管棋手只在第七盘对弈中才会采用“和棋黑胜”,但白纸黑字写在赛制棋规上就是不公平。

第二个弊病是:棋局质量难保障。全国象棋锦标赛(个人)是最高等级的比赛,赛事不仅要分出棋手的名次,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应该为后世奉献出经典的对局棋谱!但2慢+2快+2超快+和棋黑胜的赛制棋规设置,每盘快棋、超快棋的比赛用时太短(每盘棋用时不超过十分钟,有的甚至只有五分钟左右),棋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难以下出好棋,棋局质量难保障。不只是快棋、超快棋存在棋局质量问题,慢棋也存在类似问题,只是没有那么严重而已,慢棋的棋局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提升稍后会有讨论)。

第三个弊病是:不易区分对弈棋手胜负采用分先制是一个好的保证公平性措施,但由于改革创新力度不足弊病仍然存在,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易分出棋手胜负。从第一、第二轮的比赛结果上看,48台的比赛结果有33台是两盘棋决出胜负、有12台是四盘棋决出胜负、有2台是六盘棋决出胜负、有1台(武俊强对党斐)甚至是七盘棋才决出胜负。四盘棋(含四盘棋)以上才决出胜负的占31.25%,这使得赛程不确定性增加、难以把握。

事实上,凡是采用旧分先制都会存在这些弊病根据过往大量对局结果的统计数据,棋局结果中先手胜的比例约为37.07%,和棋的比例约为37.42%,后手胜的比例约为25.52%。依此推算,采用两盘分先的赛制,分不出对弈棋手胜负的比例约为33.93%,就算采用4局分先的赛制,分不出对弈棋手胜负的比例也高达11.51%。可见,在一定的赛程内旧分先制不易分出棋手胜负并不奇怪。

以上这些弊病有没有好的方法能够解决?回答是肯定的,以下我们将这些弊病按顺序从易到难逐步解决。

第一个弊病“破坏了象棋竞技项目的公平性”应该是最容易解决取消“和棋黑胜”即可!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做不行,“和棋黑胜”本来就是棋规设计者让棋手在不超过第七盘棋决出胜负的,你取消“和棋黑胜”要是棋手第七、第八盘赛完还不决出胜负咋办?一直比下去?累不累?请稍安勿躁,姑且看完下文再说。

第二个弊病“棋局质量难保障”也是相对容易解决,给予每盘棋足够的比赛用时即可!虽然这方法不完美,但还是基本保障了棋局质量。好......也请姑且听之。

第三个弊病“不易区分对弈棋手胜负”解决的难度就大多了,但方法也是有的(希望您能耐心看下去),而且这一方法证明了第一个弊病、第二个弊病的解决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其实,只要在分先制中做些改革创新即可,具体做法是加入一些适当的考核指标,这些考核指标可以量化考核,采用这样的分先制,棋手通常只需要下两盘棋就可以决出胜负(无胜负的概率甚至比围棋无胜负的概率还低,这样我们就有机会给予棋手每盘棋充足的比赛用时,对保障棋局质量非常有利)。例如我们注重考核步数指标,分先两盘棋中,如果棋手是一胜一负的话,以胜盘步数较少的一方为胜方(对弈的最高目标是取胜,故判达到取胜目标的效率比对手高的一方胜出是合理的俗话也说擒贼先擒王,谁先擒王谁厉害)

1,甲棋手在胜的一盘中25步胜,而乙棋手在胜的一盘中36步胜,那么此轮判定甲胜乙负。

一胜一负的情况已基本处理完毕,在两和的情况下面,相关的情况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由于棋手都没有达到对弈的最高目标---取胜,但是都达到了对弈的次一级目标---守和。棋手在达到次一级的目标也存在一个效率高低的问题,同样可以根据达到目标的效率高低来判断棋手的胜负,即以较少步数后手守和为效率高的一方,或者为胜方。

2,甲棋手是30步后手守和,乙棋手是50步后手守和,那么此轮判定甲胜乙负。依对局的情况分析,甲达到守和目标的效率更高一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从防守的角度来看,甲只用30步就后手守和,乙却要50步才能后手守和;从进攻的角度来看,甲进攻了50步才被顶和,乙只进攻了30步就被顶和。从这两个方面分析,都是甲占优,因此判甲胜出是合理的。

在步数指标考核之下,棋手对全局(包括开局、中局、残局)更加重视,否则很难以较少的步数战胜对手。对局中,对优势棋手方而言,尽量以最少的步数拿下比赛,比如,棋手占极大优势时不惜弃掉几个大子也要以最少的步数入局(有步数指标考核,棋手三步可杀将的不会拖到四步,不像以前棋手想反正稳赢再拖个八步、十步没问题)。而对劣势棋手方而言,尽可能不让对手轻易以较少步数取胜,拼命抵抗,就是输,也要让对手在步数和时间上花费更多的代价。如此这般,观众能看到优势一方(随着对局局势的变化,优势方与劣势方是有可能相互转换的)全力进攻,劣势一方拼死防守,绝不弃子认负。这样(有充足的比赛用时和步数指标考核),棋局质量不但可以保证,而且比赛的科学性、竞技性、精彩性、观赏性、娱乐性等都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以上的分析表明,步数指标的列入是与象棋的规律相适应的,能更好地反映出象棋的本质、棋手的棋力。

同时,步数指标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它可以精确进行量化考核!

此一点对解决难以区分对弈棋手胜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每盘棋的棋手对局步数在40至60步随机取值,一轮两盘分先对弈中,使用上述规则(一轮两盘分先棋一胜一负时,以胜盘步数较少取胜的一方为该轮胜方,或两和时以较少步数后手守和的一方为该轮胜方),棋手分不出胜负的可能性将不超过5%。

单单是强调和重视步数指标就已经获得惊人的效果,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其他未受重视的指标是否仍存在?是否可以大大的缓解不易于区分胜负的压力?

对于这两个问题,回答同样是肯定的,时间指标就是其中一个。由于该规则判断棋手胜负的依据是对局中棋力高者胜出,而棋力高者的体现是以较少步数和较少时间达到目标的。因此,时间作为考核指标是合理的。在增加时间指标考核之下,如果时间精确计算到秒,象棋(一轮两盘)对弈无胜负的概率甚至比围棋(一盘)对弈无胜负的概率还低(囿于篇幅这里不多谈)。

不过,这里必须指出一点,步数指标是要优先于时间指标的。举个例子,在比赛的规定时间内,哪怕用再多的时间思考走动一步正确的棋也远比用很少时间走出平凡的一步棋要有价值的多,可见步数指标的优先性对保障棋局质量非常有必要

笔者还想说步数时间考核指标并不是我们额外增加的,象棋比赛本来就有些考核指标(如在规定时间内要走多少步、六十回合规则等),我们只是注重而已,但就是这不经意的“注重”让我们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尊敬的读者,有了以上的一些方法,我们还用担心取消“和棋黑胜”吗?还用担心“棋局质量难保障”吗?还用担心“不易区分对弈棋手胜负”吗?

由于篇幅问题,以上的这一方法,我们只是给出个简单概述,有更详细的论述吗?有 现正在众筹网众筹的《推倒“胡规”》一书中,笔者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系列方法,并根据这些方法详细地构造了一个规则(包括和棋步数是如何精确考核的),此一规则能够取代“胡规”,让象棋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得到充分地体现。同时,它也是一个易于区分胜负的规则、一个能保障棋局质量的规则、一个能保持象棋传统的规则、一个能抑制消极和棋的规则一个能提高竞技性的规则、一个能挖掘象棋更多本质东西的规则、一个改革代价小的规则、一个赛事成本低的规则


欢迎大家前往众筹网给予《推倒“胡规”》一书关注支持。

具体的网址:http://www.zhongchou.com/deal-show/id-284746 

也可以上百度搜“众筹网”,进入后搜索《推倒“胡规”》就可找到了。这里,笔者非常感谢大家能耐心看完此篇长文,欢迎大家转载此文

 

 

 

 

 

     

 

 

 

 

 

 



4楼
liujian 发表于:2015/11/29 8:19:00
胡说
5楼
无局 发表于:2015/11/29 8:40:00
不是,笔者非棋界中人,只是一草民。
6楼
ozp2001 发表于:2015/11/29 9:03:00
楼主应该不懂象棋,观点太外行
7楼
无痕剑 发表于:2015/11/29 9:14:00
楼主的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但楼主提出的方案值得商榷。如果按步数考核,势必出现许多“半盘棋”的现象和死缠烂打的棋,反而更影响棋局的质量。
比如:第一局甲方20回合脆败,第二局甲方即使占尽优势,甚至形成必胜之势,但估计20回合内杀不死对方,再走下去也毫无意义,只好走“半盘棋”认栽。
再如:第一局甲方后手弈和,第二局形成了甲方可胜可和的局面,甲方断然不敢努力争胜。万一这局赢不下来,自己的努力反而变成替对方在凑防守的步数。
再如:棋局形成单车对全士象的官和局面,有车的一方就是不肯和怎么办?甚至无车的一方为了凑步数也不肯和怎么办?退一步讲,公认官和局面裁判可以强判,但从哪一步开始认定行成官和局面的也会意见相左,另外在官和局面下对方会不会准确防守,也属未知,简单强判也未必合理。至于一些没有定论的局面,如车马对车双象,估计一方想纠缠多久就可能纠缠多久。。。。。。
凡此种种,可能出现若干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反而不如现在的规则来得成熟!您说呢?
8楼
dou03282 发表于:2015/11/29 9:28:00
无痕剑比较冷静,估计楼主对象棋不是真懂吧。建议那个众筹别搞了,浪费楼主的时间,建议搞其它的项目--本来象棋就不是赚钱的项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9 9:28:25编辑过]
9楼
阿里巴巴1978 发表于:2015/11/29 10:13:00
我个人认为数棋的步数来决定棋的胜负真的是胡扯,30步后手和棋与50步后手和棋,亏你想得出来,我先手30已形成和棋局面,对方提和,我不同意怎么办?
10楼
lljhao 发表于:2015/11/29 11:16:00
非常佩服楼主写文章的毅力和精神。你的想法搞得太复杂了,我觉得今年个人赛赛制的改革很好,你的想法有点那个什么天开了,省得精神看棋吧。
共5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5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