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广象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广东象棋网,象棋棋谱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蒋干三国》

1楼
蒋干 发表于:2016/7/9 20:22:00
用户已锁定!
2楼
乱劈柴 发表于:2016/7/9 21:05:00
用户已锁定!
3楼
牛顿吃顿牛 发表于:2016/7/11 7:01:00
用户已锁定!
4楼
蒋干 发表于:2016/7/11 8:22:00
用户已锁定!
5楼
日近长安远 发表于:2016/7/11 8:28:00
擂鼓兄台,三楼的字号同一楼是一样的啊,您不会是自己写的内容都看不清吧?
6楼
蒋干 发表于:2016/7/11 8:30:00
用户已锁定!
7楼
蒋干 发表于:2016/7/11 8:36:00
用户已锁定!
8楼
skyofking 发表于:2016/7/11 11:41:00
蒋干你弄这个我支持,比你那些吵架贴强多了。
我眼中的周瑜是三国第一帅哥加第一军事战略家,遗憾的是,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和诸葛亮没任何关系,当时的周瑜名望如日中天,而诸葛相当于周瑜的粉丝而已。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因为一部被章学诚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三国演义》,周瑜在中国家喻户哓。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判若两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即广为人知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典故相联系着的。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

首先,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远在诸葛亮之上,主要表现在在以下方面:一是劝孙策取江东,开创基业。其时,北方豪杰林立,荆州刘表势大,只有江东土地肥沃,又有长江之天险,可以创业。事实证明,取江东成就了孙策的事业。二是取江东后为孙策策划了取庐江,再取荆州,再取益州,从而与北方划江而治,再一统中国的建议。从后来发展局势看,这观点无疑是英明而有远见的!而东吴的战略方针基本是符合这一走向。三是赤壁之战后,周瑜不同意借荆州江南四郡地给刘备,而主张一举趁势殄灭刘备。当时,刘备借周瑜赤壁一战得以生存,之后,趁周瑜与曹仁在江陵对峙,趁机抢占了荆州江南长沙等四郡,对孙权称之为借。周瑜知道借地给刘备有如养虎,也自信此时对刘备一战,足可消灭刘备,而曹操也无暇南顾。可惜,这一主张遭到鲁肃及孙权的反对,他们担心与刘备开战,曹操会趁机南下。事实证明,周瑜的主张是正确的,曹操其时根本已无力南下。而孙权在称帝后也对此事有过反省,认为借地给刘备,是鲁肃的失误及短处。如当时照周瑜的主张实施,便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了,很有可能便是南北对峙。周瑜的政治才能第四个表现则是攻占江陵后,规划了取益州大业。攻占南郡首县江陵后,他对孙权建议领兵取益州,然后兵分两路,一支从益州出发向长安,一支从江陵而至襄阳,如此北方可图了。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谋而合的,但比《隆中对》切实可行。因为诸葛亮隆中对时,刘备正寄寓他人之下,兵不满二千,根本没有实现隆中对的任何能力与基础,纯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而已。后来曹操南下,刘备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路南奔,一心要跑到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脑里哪里还有什么取荆州、定益州的“隆中对”?能活命就不错了!若不是周瑜赤壁一战,大破曹操,鲁肃坚持借荆州给刘备,刘备也得不了荆州。又若周瑜不在取益州前病逝,刘备又得不了益州。所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只是个不成熟的泛泛而谈的对局势的见解,要付诸成形,根本就没有基础与能力。这种见解稍有识见的人都谈得出来。比如东吴战将甘宁就对孙权提出过取荆州、定益州的见解。相比之下,周瑜的取荆州、定益州主张却是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提出的!可惜,最终因周瑜的早逝而未能付诸实施,反让刘备取了益州。对此只能以刘备耳大有福来调侃了。周瑜政治才能第五点表现,也是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点,就是赤壁之战前,他力排众议,力主抗击号称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关于这,人们多很熟悉,这里就不多言了。当然,周瑜还有极高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大到治理东吴,小到治理一个县,在本书里均有真实的反映。

其次,周瑜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也远非诸葛亮可望其项背。上面所说的政治才能,其实也是军事战略才华。政治与军事才能有时是不可分的。此外,他的军事才能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长期担任东吴主要统帅,表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二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足以表现其军事才华。三是赤壁之战后的围攻江陵之战。曹操兵败赤壁后,留两员名将曹仁、徐晃领八千精兵镇守荆州重镇、南郡首县江陵。周瑜领二万兵围攻。攻坚战历来不好打,而况江陵城高沟深、粮食充足。但周瑜与之对峙近一年后,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终将曹仁击退,占领江陵。由此可以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十多年后,关羽领数万大军围攻曹仁五千人镇守的襄阳,又利用大水之便围城,但攻打了好几个月仍未攻下。最后反被徐晃从外面打破。四是在东吴开拓疆土的一系列战争中,周瑜作为仅次于孙策和孙权的统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麾,帮助打下东吴的半壁江山。定江东、征庐江、征黄祖,他都是主要指挥者,几乎是每战必胜,无坚不摧,充分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这里就不能不说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是被表现得出神入化的! 且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数败曹军,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激怒周瑜,诱其出兵抗曹。只身在周营,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指挥刘家军赤壁大战,指挥关羽等数面埋伏截击曹操,三气周瑜,巧夺荆州,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真是写得多彩多姿、出神入化。其实,这都是子虚乌的的事!真实的历史:赤壁之战前后,诸葛亮除了出使东吴恳求孙权出兵救刘备外,并无其它建树,也没有被授予职务,只是刘备的一个宾客而已。出使东吴也没有舌战群儒,更没有用“铜雀深宫锁二乔”来激怒周瑜,因为那时曹操的铜雀宫还未建成,建成后作的《铜雀赋》中的二桥也非寓指江南二乔。孙权出兵也与诸葛亮关系不大,而是雄烈过人的周瑜力主抗曹,以军事政治优势说服了孙权。而且,以当时诸葛亮微不足道的资历和地位,也没有机会去激怒在江东地位仅次于孙权的周瑜。赤壁大战全是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之功,与刘备、诸葛亮全无干系。诸葛亮也没有单独驻在周瑜营中与周瑜斗智,草船借箭、借东风。后来三气周瑜的事也是没有的事。刘备也未到东吴娶亲,而是东吴自将孙尚香送到公安。因为赤壁之战没有建树,诸葛亮只是在刘备占了江南四郡后才被封了个军师中郎将,这是介于偏将军与校尉之间的军衔,远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工作是“调节粮税,以充军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或税务局长。在周瑜生前,诸葛亮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就是在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没有表现出多少军事才能。刘备定益州及夺汉中也非诸葛亮所指挥。六出祈山是无功而返,有些小胜仗被艺术性地夸大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主要才能是“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政治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周瑜可渭光芒四射,与当时的诸葛亮相比,就象现在的周润发、梁朝伟这样的大明星比之于一个刚入影视圈只做些跑龙套活儿的小伙计。无论是资历、地位、才能、经验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这才是历史的真实。但很显然,《三国演义》中,一切给弄反了,不仅神化了诸葛亮,而且要周瑜来陪衬诸葛亮,从而制造了一起大“冤案”:千百年来,人们所知的周瑜便是那个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总是比诸葛亮矮了一截的心胸狭窄的人,而诸葛亮便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文学力量的强大在此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其三,周瑜是一个无论外表还是内在品质都十分完美出众的人物。他不仅仪表非凡,风流倜傥,雄烈过人,才气横溢,而且为人又非常谦逊豁达、坦诚忠义、正直高尚,有十分出众的性格魅力和人格魅力。史书上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著于庐江”, “雄烈过人”。他十多岁时,听说与他同年的孙策是少年英才,就亲自跋涉数百里,前往拜访,并与孙策结为兄弟,又邀孙策一家搬到自已家里来住,将自已家一半房腾出给孙策一家住。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英气过人”。他的口才也十分出众,尤其阐述重要观点时,总是侃侃而谈、意气风发、见解独到,气势生动,给人以雄姿英发的感觉。孙权评价周瑜之后的袭取荆州的东吴名将吕蒙时说 “(吕蒙)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周瑜“言议英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周瑜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与《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小,最后大叫三声“既生亮,何生瑜”然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周瑜正好是相反的两个人。史载,周瑜“性度恢廓”,又大公无私。东吴很多杰出的人才如张昭、鲁肃都是他竭力推荐出来的。每推荐一个人,他都说该人才学胜过他十倍。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感叹:与公瑾交往,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此外,周瑜还是一个风流倜傥、儒雅超群的优秀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谱曲,少年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在当地十分有名气。称之为古代优秀音乐家毫不过分。

他又是个忠义之人、重情重义之人、痴情之人,对友情十分忠诚,对爱情十分专一。前后四百年的两汉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代。传统的重义轻利、崇尚忠义的文化内涵在汉代发展到了极致,并深刻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汉代风骨。与他同时代的关羽也是拥有汉代风骨的典范之一,并因此受到后人推崇。当然,刚腹自用、自负武断的关羽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或是在当时的名气地位,都是无法与周瑜相提并论的。周瑜作为一个官宦之家的公子,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读汉书、食汉谷,那种慷慨激昂、重义轻利、知恩必报、崇尚忠义的汉代风骨是融入在血液里了的。他与孙策是一见如故、志趣相投,从此结为知已。此后,他的一生就奉献给这位知已了。其间,有很多利益的诱惑都被他拒绝了,包括曹操对他的劝降。在孙策起兵之时,兵只二千,而周瑜手头却有三千兵。以周瑜文武兼备的才华和实力,他是可以独树一帜的,但他没有,而是将自已的兵全借给了孙策,又为孙策弄来粮食、战船,然后一同过江东,协助孙策打下江东。“义”与“利”间,他更看重义。这个义,也是友情。为此,孙权曾感叹: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其实,周瑜之为人下,不仅是因为器量大,更因为他与孙策的“友情”及“义气”,因为他是忠义之士,他要报孙策的知已之恩,所以他心甘情愿为孙氏兄弟打天下。此外,他对爱情也很执着专一。古代三妻四妾是很寻常的,更何况象周瑜这种相貌出众、才华出众、智勇双全、风流倜傥又权高位重的男人?但他终身只娶了小乔一个人。他和孙策到二十五岁时才结婚,在那时已是太晚婚了,原因就是他没有遇上意中之人。他不愿苟合。而一旦遇上小乔,就执着专一,终身不再娶妾。这是很浪漫也是很感人的。在古代,这样的故事并不多见。

总之,历史上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优秀的汲取着中国古代忠义之士精华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典型的集中着中国古代传统英雄之优点的人物,是一个完美的有着汉代风骨的中国汉代男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三国大英雄,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物和他身上展示出的品格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方面对后人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乐奀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人称“美周郎”,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
史书《三国志》里,陈寿老先生是这样评价周瑜的:“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并盛赞他: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从中略知,周瑜是个不同一般的时代人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5126134_1.html/ ]
周瑜是有名的官二代、富二代。他出身名门,父亲官至洛阳令,族祖更是官至太尉。当年孙坚孙策父子能借宿周瑜家,也证明了他的家境条件之宽裕,绝对是有钱人家哟。
周瑜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识智慧很高,算得上当时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周瑜的身材高大,容貌俊朗,在当时很有名气。据说诸葛亮个头1.85米,而周瑜也差不到哪儿去。
周瑜打小练习舞剑,有一定的武艺功底,而且胆识过人。后来,他拒绝了袁术之流的百般拉拢,爽快接受官二代孙策的邀请,竭力效力东吴。他不像诸葛亮那样在背后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而是直接带兵冲在阵方,搏击拼杀。苏轼老先生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一句,既点出了周瑜这一引领时代潮流的穿着打扮,更是表达了周瑜那种沉稳而不张扬的气质,而比他年轻6岁的诸葛亮不过是周瑜的一个追随者(按时下时髦说法,即粉丝)而已。
已有老婆的周瑜,在25岁时笑纳江南美女姐妹花中的小乔。有了绝代美女在身边,之后不再纳妾。周瑜真可谓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老婆漂亮,令人羡慕呐!周瑜待人谦恭有礼,为人处事平和,他年轻并不傲气,能以德服人。和他交朋友的人很多,而且连一些年长的前辈也和他交好。比如说:老将程普曾经因为如此乳辈小生同级为官而耿耿于怀,而周瑜却每一次都能折节容下,在多次打过交道之后程普最终为周瑜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周瑜擅长音律,人尽皆知,堪称当时的乐坛王子。古时有言道:“曲有误,周郎顾”。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感叹道:“天下再无知音(也就是懂音乐的人)”!如果有如果的话,周瑜生在当今,周杰伦也得退让三分哦!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周瑜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人:官富二代,长的帅气,擅长武艺,乐坛王子,有学识,有品味,人厚道,会看人,事业有成且身先士卒,家庭美满且感情忠贞,还深得主子(孙策、孙权)礼遇器重,乃后世不少人羡慕追思的英雄、帅哥形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二、周瑜实乃指挥赤壁之战的统帅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孙坚出兵加入讨伐董卓联军,举家迁徙至舒县,寄居周瑜家。而周瑜家将自家南侧的大宅给孙坚一家人居住。孙坚的长子孙策与周瑜同年出生(孙策年长一个月),两位意气少年一见如故,,二人情如手足,共同生活起居,拜谒孙策的母亲,结为异姓兄弟,成为生死之交。周瑜和孙策就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策丧父后,经过多年在袁术手下打拼,终于能起兵发展。在东渡历阳入吴时,书信报知周瑜,周瑜立刻起兵响应,孙策高兴地说:“吾得卿,谐也。”随后,周瑜帮助孙策攻克横江、当利、秣陵、曲阿,打败笮融、薛礼,将刘繇赶走,发展极快。孙策亲自进攻山越,周瑜回师丹杨(时任太守为周瑜叔父、从父周尚)。
建安三年(198年),袁术派其弟袁胤代替周尚为丹杨太守。周尚回到了寿春为官,周瑜跟随。袁术本想招揽周瑜,但周瑜认为袁术一事无成,托辞请求回居巢出任县长,袁术听信了这一请求之后,周瑜却取道居巢东渡长江到了吴地。孙策亲自迎接周瑜,并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发二千人为周瑜部曲,赐军马五十匹,又给周瑜鼓吹,为其建造屋舍,赠赐莫人能比。后来,孙策发兵攻荆州,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当时江夏还在黄祖手上),攻克皖城,兄弟俩分娶大小乔。孙策对周瑜笑说:“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两人关系更进一步。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庐陵。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将权力交给弟弟孙权。周瑜奔丧还吴,并与长史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担任中护军。而当时,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送子质到曹营。孙权与周瑜及其母商议,当时张昭等人建议接受曹操的要求,周瑜却坚决反对。孙权之母支持了周瑜的决定,最后孙权没送人质给曹操。206年,周瑜督孙瑜等讨伐麻、保两处贼兵,俘虏万多人,后还守官亭。后来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领千人进柴桑,周瑜追讨击,生擒邓龙。208年春天,孙权讨伐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08年秋天,时已统一北方的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向东吴进逼。大军压境之际,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孙权又受到鲁肃以及代表刘备势力出使的诸葛亮的说词影响,正犹豫不决。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的周瑜。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周瑜自荐以三万精兵抵抗曹军。孙权这才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言降者,如同此案!”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抗曹,途中在赤壁两军遇上,曹操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相方对峙。周瑜采纳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北还南郡。周瑜率军乘胜追击,发兵南郡,采用吕蒙之计解甘宁夷陵之围,引军北岸,打退曹营大将曹仁,最终攻克南郡。尤为可贵的是,周瑜亲自率军进攻围困夷陵的曹军之时,右胁被流矢所伤,伤势严重,而周瑜依然起身乃行到军营激厉士气,曹仁见状不得不收兵撤退。孙权别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接着,周瑜献计软禁刘备,欲分化刘备阵营,但孙权没有采纳,最后弄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210年,周瑜又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天下二分之计),孙权答允,但就在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孙权闻知后叹道:“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并亲自穿上素服,左右皆感动。孙权称帝时还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直接决定了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但遗憾的是,赤壁之战两年后,周瑜却不幸英年早逝。
三、周瑜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诸葛亮
品读回顾周瑜的军事作战经历,乐奀不禁感叹:周瑜不愧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将帅之一,堪称唐太宗李世民的前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5126134_1.html/ ]
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而此时的诸葛亮,还是一个在南阳深山“躬耕”的、不为人知、乳臭未干的顽皮少年。周瑜早在“三顾茅庐”之前,就已经为孙吴勾画了美丽的蓝图:划长江二分天下,据江东,图荆益,再伺机雄霸中原,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而后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三分天下”,只能说是一个抄袭之作。
历史上,周瑜、诸葛亮二人并无过节,也无正面交锋,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调赋税以充军实,主要做的是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而周瑜病逝后,蜀国来吊唁的是庞统,也不是诸葛亮。除了促成孙刘联盟之外,赤壁之战近乎与诸葛亮无关!《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故事乃罗老先生编撰忽悠的。“既生瑜,何生亮”,实乃历史上最大的历史冤案之一。
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战胜号称拥有八十万水师的曹操军队,作为联军统帅的周瑜无疑是第一功臣,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他在整个战役中表现出了完美的治军、谋略、用人、临阵指挥、战前预见等等综合军事能力,培养出来的5万水军军团表现了强大作战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周瑜不仅能够审时度势虚心采纳黄盖、吕蒙等将领的计策并屡屡取得成功,而且自己也能巧施计策。比如说:“草船借箭”的故事本身是真实发生的,演义中把它归功于诸葛亮,而且还说尽周瑜嫉妒诸葛亮之词,而在正史上常常把它归功于孙权,而实际上草船借箭的发明人恰恰是周瑜本人,在《三国志平话》中有周瑜巧计借箭的记载。
在周瑜战功赫赫之时,诸葛亮才刚开始玩嘴皮子。诸葛亮留下的唯一战略之作《隆中对》,不仅是抄袭了周瑜的观点,而且被一代伟人毛泽东批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在周瑜仙逝N年后,诸葛亮借托孤之名实际执掌偏安一隅、弱小的蜀汉政权,连年北伐征战(即演义中的“六出祁山”),屡战屡败,最后落的是:外患未除却新添内患。《三国志》对诸葛亮是这样评价的:“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短处。
周瑜不是一名简单的文臣、武将或军师,他是真正的统帅!而与其能相媲美的只有曹操。然而,周瑜选择了辅佐,曹操选择的是称王。但辅佐的,却打败了称王的,而且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硬仗!周瑜二十岁即当县长,卓而不凡呀,但与后来官至丞相的诸葛亮相比,定要逊色,但从军事才能上看,诸葛亮几乎没有什么闪光之处,不可与周瑜并肩相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四、周瑜遭后世狂贬的历史溯源
综上所述,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他是一个刚柔相济的才俊人物,具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还有国色天香美女在相伴,称得上是十分完美的,就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瑾瑜,皆指美玉,喻意美德、优点、美好)。那么,为什么周瑜的形象在后世会出现变异,最后在民间变得面目全非,成为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小人的呢?
周瑜身后的厄运源自于东晋。这个偏安一隅、只拥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而周瑜生前身处非正统的东吴,自然中枪而被认定为“小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到了唐朝,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诗词中,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比如说: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与同情;而杜牧则以“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调侃周瑜。
到了宋朝,形成了朱程理学占据主导思想地位,极力推崇“帝蜀寇魏”论,尊刘贬曹渐成定局。最尴尬的当属东吴,为了尊刘,自然要在贬曹的同时抑吴,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周瑜的形象就此彻底被扭曲,在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中,周瑜的形象一落千丈: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绝唱。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对人物的善恶褒贬虽有数度浮沉,但“尊刘”、拥“帝蜀”的立场没有出现根本性动摇,直至明末罗老先生著的《三国演义》,对曹魏、孙吴两国人物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以此拔高蜀汉,把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周瑜等做的好事,尽可能嫁接到刘备、诸葛亮等身上去,反过来把刘备、诸葛亮等差强人意的事情往曹、孙等人身上推,实在不好意思推的就干脆往刘备、诸葛亮部下转。最终把周瑜的形象彻底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而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9楼
马上夺炮 发表于:2016/7/11 12:36:00
用户已锁定!
10楼
蒋干 发表于:2016/7/19 11:55:00
用户已锁定!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5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