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棋事钩沉
施伟峰
“世事无穷似弈棋,棋罢常惊日景移”。象棋历史悠久,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瑰宝。著名象棋古谱《梅花泉》作者落款为海门童圣公,究竟是否本地人氏尚未考证。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象棋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管在市区还是乡镇,普及程度很高。茶余饭后,三两知己,手谈切磋,不亦乐乎!
文化宫之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在海门师范学习,课余时间常去海门文化宫玩。二楼的文化宫棋室非常热闹,海门的象棋高手朱永炎、汤蓉芙、黄方慈、邱建新、张朝兵等常去那里。我去文化宫观看过海门象棋队的集训,参加集训的还有市区的姜思维、茅和丰、钱铮等,蒋佰辉、董杰也从乡镇赶来。每年举办的“文化宫之夏”象棋比赛更是吸引了众多象棋爱好者参与。
我参加了两届“文化宫之夏”象棋赛,那是在九十年代后期。之前我参加过一次海门市“教工杯”比赛,输给了东洲中学的陈松柏和六甲初中的宋建华两位老师,获得第四名。陈松柏老师获得冠军,《海门日报》刊登了我和陈老师的比赛对局。“文化宫之夏”象棋赛在海门文化宫四楼露天平台举行,由文化宫张主任和冯振祥老师组织,朱永炎担任裁判长,每届有二三十人参赛,采用七轮积分编排。比赛在晚上举行,第一天赛一轮,以后每晚赛两轮,四天赛完。第一次参赛我输给了范义东和邱建新,成绩名列中游。这届比赛胡建平前面六轮发挥出色,中炮急进中兵战功赫赫,积分匹马领先。只是最后一轮在和棋即可夺冠的情况下可能背上了包袱,负于范义东,失去了眼看到手的冠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邱建新后来居上、成功登顶,赛后开心地发起了红中华得胜烟。第二次参赛我成绩有所进步,三胜三和(茅和丰、范义东、王建中)一负(陈松柏)积9分,获得第四名,奖品是一个泡茶的小水壶。那次比赛的冠军是茅和丰,他与董杰的那盘对局非常激烈,双方用时将尽,茅和丰提和董杰没有答应,却一不留神董杰棋钟上的小旗先倒了下来,董杰遗憾告负,茅和丰涉险过关、一举夺魁。
黄埔棋校
九十年代中期文化宫棋室改为录像厅后,海门棋迷失去了交流棋艺的主阵地。朱永炎在人民医院制剂室工作,那儿闹中取静、地方宽敞,老朱人又和蔼热情,茅和丰、姜思维、陈松柏、张朝兵、钱铮、张春雷等棋友成了制剂室的常客。星期天我和董杰也经常从三厂到人民医院去下棋,有时黄方慈、郭周同、胡建平等也在那儿。大家纹枰对弈、切磋棋艺,制剂室俨然成了海门象棋的“黄埔军校”,大家恭称朱永炎为“朱老总”。
“朱老总”自掏腰包,组织棋友搞过两次象棋比赛。比赛在晚间进行,地点为医院食堂。第一次比赛分预赛和决赛,预赛我和王建中、范臻周率先出线,可决赛发挥不佳、未获名次。第二次比赛在2006年暑假,那次我发挥较好,胜了范臻周、俞翔、胡建平、董杰等,获得亚军。获得冠军的王建中那段时间水平提高很快,此后成了海门象棋队的绝对主力。
期间有几次外县市象棋队来访,就在人民医院食堂二楼摆开战场。启东象棋队第一次来访时率队的是茅方石,海门队以较大比分胜出。时隔不久,启东队黄银松又组织了几名象棋好手来海交流,这次双方比分较为接近。通州象棋队来访时朱老总安排我也上场,取得两胜一和,其中一盘胜局是对今年来参加海象联的李道伟。通州队主帅是曾担任过新疆象棋队教练的前辈高手陆仁超,我对局时小心翼翼,最终握手言和。
(未完待续)
三厂棋事钩沉
三厂原为常乐南湾,因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而盛,为海门第二大镇。文化底蕴深厚,象棋基础扎实。聊记棋事,以飨棋友。
棋摊·棋室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厂洪中心小学(在三厂江海人家酒店后面)任教。因为爱好象棋,工作之余喜欢去棋摊闲逛。其时东厂角(掘青公路与三厂中华路交界处)邮电局旁边有个修车铺,摊主张雷池摆了个棋盘,经常有人在那儿下棋。
有天中午棋摊旁聚了一群人,坐镇棋摊的是个中等个子的中年人。观战者告诉我今天下的是彩棋,五元一盘,还让了个马。我正在讶异之时,让马的中年人一个妙杀,对方措手不及,只好红着脸认负。众人纷纷赞叹,有人问获胜者尊姓大名,只见中年人头也不抬,只是拈起一枚棋子在手中。旁边有熟悉者解释:让马获胜者姓瞿(海门沙地话与“棋”同音),名卫忠,在厂洪供销社工作,号称“小霸王”,乃本地象棋高手也。
那时棋摊上高手不多,水平较高的钱灿明、姚家魁等常在三厂文化站棋室。负责管理棋室的平狗是个残疾人,棋艺却很不错,寻常人不是他对手。经常和平狗下彩棋的有贩鱼的小杨、搬运站的小潘(退休后在老家包场,2014年海门农运会象棋赛获亚军)、自来水厂的“小炉匠”等。那时三厂职中的袁志刚老师是三厂镇象棋冠军,和平狗下彩是1赔5的。尤建仁在南通工作,棋艺水平已大涨,节假日回三厂也到棋室坐坐,只是鲜遇对手。有次蒋佰辉也到棋室来,平狗肃然起立恭称“蒋老师”,蒋却因有事驻足片刻就离开了,大家遗憾未能一睹高手棋艺风采。
棋社·棋友
94年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化站棋室出租改为服装门市,棋迷们失去了一个活动阵地。直到98年围棋选手毛志平在原海门第二人民医院东边开了个棋社,三厂的棋类活动才又活跃起来。那时棋社里经常聚着顾杰、周忠禹等围棋选手,偶尔还有人在那儿打牌。我在棋社里结识了樊仁民、董杰、胡建平等象棋高手,棋艺水平有所长进。
我和樊仁民在棋社对弈最多。老樊刚刚退休,曾在海门县级比赛中得过名次,以前常在青龙港码头摆放残局。在棋社我和老樊成了忘年交,他借给我看朱剑秋著的《屏风马专集》和胡荣华著的《反宫马专集》,给我讲行棋切忌“空、软、劣、败”,并介绍曾获多次海门冠军的董杰等高手与我对弈。我和董杰首次对局时形成单马士象全对车兵的残局,董在本可取胜的情况下似乎留了一手,被我以马换兵和了,后来我和董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那时我习棋的热情很高,经常和老樊、董杰相约下棋。有时在棋社,有时去老樊家里,经常在一起下棋拆棋的还有蒋佰辉(退休后在三厂)、邱卓斌、仇惠炜、钱锦昌、曹晓强等。蒋佰辉是海门老一辈棋手的代表人物,象棋理论水平较高、善于提携后进。董杰实战经验丰富、中后局势大力沉。两人对青年棋手指导帮助较多。老樊的爱人非常热情好客,每次去总是泡上茶水招待,有时吃饭也在老樊家里。然后几个人鏖战至深夜,意犹未尽时还要来个盲棋或双打。毛志平棋社搬迁到海门、老樊家拆迁后象棋活动阵地先后转到了沈铁山(蒋佰辉师弟)油漆店、曹元(曹晓强父亲)眼镜店、工商银行后面钱灿明车库等处。
棋赛·棋魂
三厂组织的棋赛不多,和开发区之间搞过几次友谊赛。开发区有蒋佰辉、胡建平(老家江滨)、吴进军、王建中、王国达等,三厂有我和董杰、邱卓斌、仇惠炜、老樊等,双方互访了好几次,总成绩开发区占优一些。四甲队来访过一次,许志明、胡秉礼、朱新康与三厂教工队(我和钱锦昌、仇惠炜)旗鼓相当。陈松柏率海门少年队(黄帅杰、郁秉荣、朱欣毅等)来三厂进行过老少对抗赛。董杰、胡建平分别与邱建新进行过“彩棋十番战”。朱永炎、茅和丰等来三厂参加过一次小规模的“迎春杯”。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三厂世外桃源组队参加首届海门市象棋联赛,并承办了“长城汽车·苏洪鲜食杯”长三角城际象棋邀请赛(原“江海杯”)和海象联世外桃源专场比赛,冠名海门象棋队在南通象棋团体锦标赛夺冠。三厂人杰地灵、群英荟萃,崇文乐弈、棋道有魂,必将有更多象棋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海门象棋之重镇。
乡村棋事钩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厂洪中心小学任教。学校在三厂镇街上,离家三四里地。家在西厂角新马路向南的青三村(后并入镇西村),村里棋风颇盛。茶余饭后,杀上几盘,平添许多趣事、乐事。
游击队长·乡村棋王
村里棋迷聚集最多的地方是村中主干道厂洪路旁边的青三理发店。店主秦启贤出身书香门第,父亲秦步青是海门山歌《淘米记》的导演。秦启贤头脑聪明灵活,只因家庭成分不好,加上腿有残疾,才学了理发的手艺。他理发的速度极快,擅推小平顶,又有一手修面的绝活,象棋和二胡是他工作之余的两大爱好。
理发店里放了副象棋,顾客等候时可以摆弄。村里的棋迷经常到店里对阵,去的较多的有化肥厂的厂医施云星、棉纺厂的车间主任宋晓明、幼儿园的门卫杨云权、钢丝绳厂的总账会计周培基等,秦启贤忙完了手中的活也会上场。可能是出于职业习惯,秦启贤下棋的速度极快,眼睛看着棋盘外,嘴里还念念有词,却往往声东击西,让对手不知不觉中了圈套。大家上当的次数多了,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游击队长”。
村里下棋名气最大的要数茅秉生了。老茅退休前在厂洪供销社工作,负责包家桥门市部,店面外常放一棋摊,下棋者众。老茅参加镇上的象棋比赛得过冠军,也在县里或是供销系统的象棋比赛拿过名次,是公认的“乡村棋王”。老茅家门上有副手书的对联“秉**书法,生平好象棋”。联语嵌入姓名,表达了志趣,倒也生动传神。老茅退休后赋闲在家,时有象棋爱好者登门拜访,手谈求教。老茅很少到理发店下棋,可能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偶尔与“游击队长”交手,却也难占上风。
瓜果助兴·彩棋遇警
在青龙港码头摆放象棋残局的樊仁民有次经过青三理发店,看到有人下棋便停了下来。对弈者轮番向老樊发起挑战,却一个个败下阵来。老樊见无人上场了,正准备离开。只见秦启贤开口阻拦:“还有我呢!”两人再摆擂台,秦启贤充分发挥游击战术,车炮灵活调度、进退有方,竟将老樊杀下马来。经此一战,青三理发店声名大振,到店里下棋的村、镇乃至市内外象棋高手渐渐多了起来。
节假日常来下棋的高手有董杰、蒋佰辉、钱锦昌、樊仁民等,我和邱卓斌、仇惠炜、曹晓强等经常和他们下,进步也很快。为了提高兴致,大家在下棋时先买些瓜子、水果,边吃边下,谁下输了就去付账。每局终了,胜者欣然,败者也不懊丧,付完了瓜果钱接着再下。有次大年初三,海门市冠军东洲中学陈松柏老师上午专程从海门赶来,一众人下棋到深夜方才散场。
有年冬天,泰州的象棋高手吴平(2014年获江苏省湖桥杯象棋锦标赛冠军)到海门来,晚上就在镇西村里下彩棋。董杰、王建中等人轮番上阵,一直鏖战至深夜。忽然发现窗外有几个人影,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三厂派出所的联防队员。他们看见这么晚了屋里还亮着灯,几个人聚在桌边聚精会神,以为是在打牌赌博,走近窗边才发现我们是在下棋呢。可能其中也有象棋爱好者,不顾天气寒冷,竟在窗外认认真真看了好一会棋。
盲棋设套·挚友深情
随着棋艺水平提高,大家还尝试着下盲棋。有时双方都下盲棋,有时一方下盲棋、另一方下明棋。有次我执红盲棋对仇惠炜明棋,事先我从老樊那儿学了一个对付半途列炮的布局陷阱:炮二平五,马8进7;马二进三,车9平8;车一平二,炮8进4;车二进一,炮8平5;车二平五,炮2平5;马三进五,炮5进4;马八进七,炮5退2;马七进五,炮5进3;车五进一……此布局的精妙之处在于红棋面对抽将垫窝心车。仇老师依计而行,一步步落入圈套。至此,红棋兵种齐全,子力出动快,最终取得胜利。此后仇老师进步神速,隔年一起在如皋师范参加培训,晚上宿舍里没有棋子,两人盲棋对盲棋,大战五十多回合,双方绞尽脑汁、平分秋色。下完棋已是深夜,两人却大眼瞪小眼均毫无睡意,大概是盲棋促使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的缘故吧!
在村里和我下棋最多的还得数邱卓斌,我俩在三厂小学、海门中学初中部时是同班同学。初中住一个宿舍,夏天午休时不睡觉,拉下蚊帐在床上下棋。工作后在青三理发室下了不知有多少盘,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后来在市级象棋比赛中也相遇过很多次,互有胜负。象棋是我们共同的爱好,也加深了我们的友情。卓斌种植的葡萄品种优良、又大又甜,每到夏天他总会送上好些,给棋友们免费品尝。
棋友们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欢快、那么开怀!乐在“棋”中,“棋”乐无穷,如果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那乡村象棋往事一定会是每个棋友心中珍藏的美好回忆!
沙卓群
常乐镇是是近代中国不多的民族资本繁荣集镇,镇的历史不过200多年,滨江临海,区位优越,地灵人杰。清末状元,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张謇诞生于此,其在家乡常乐创办的颐生酒厂勇夺世博会中国酒类第一金。要谈常乐棋史,必须从常乐颐生酒厂的谢世珍老先生聊起。
“酒神棋仙”谢世珍
我父亲是个老师,62年调入长兴中学。那时我才8岁,随着父亲移居到长兴中学。我父亲在长兴中学兼任工会主席,工会活动室里有乒乓球、象棋、扑克等,老师们打40分、80分时缺人常常叫上我。我也敢向老师挑战象棋,十二岁时我已能战胜长兴中学任何一位老师,当然也包括我的父亲。听父亲说常乐镇有个象棋高手叫谢世珍,无人能敌,他小时候就喜欢看谢世珍下象棋。在常乐镇一说到象棋,无论老幼都会提到谢世珍,谢世珍围棋、国际象棋水平也不错,是典型的棋坛双枪将。
1970年,我们全家随父亲下放农村,回到了故乡常乐镇。我因为左腿残疾照顾进了常乐镇居委会服务社,绱鞋修鞋。那时候我家三间祖宅被常乐运输站在使用,六口人生活在一间半房中。居委会在常乐镇西街提供了一间公房租给我家,我和弟弟晚上就住宿在那里,巧的是东隔壁是姚建平,对面是谢世珍家。从那时候起我认识了谢世珍老先生,并和谢老先生结下了忘年交。
谢世珍祖传开米白酒厂。1953年中央全面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谢世珍的私营白酒厂被张謇先生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建的颐生酒厂兼并,厂名为“颐生酿造公司”,谢世珍也是新的“颐生酿造公司”资方之一。
谢世珍有二绝:一绝是象棋,称雄常乐棋坛六十多年;二绝是酒药,整个江苏省的酒厂都使用他做的酒药酿酒,所有的酒厂都会不折不扣地服从他的电报调遣。他配制发酵酒药的独门绝技,在颐生酒厂干到退休都没有传教给任何人,一直到2000年后才传给他小儿子谢健。
老谢虽然平时西装革履,但为人谦虚,没有一点架子。下棋无论老小和棋艺高低,他都不会小瞧你,认认真真走好每一步棋,从不因为对手棋艺不精而下一着随手棋。我最佩服他的反宫马,简直达到出入神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我和他下棋先手开局时有意避开走中炮。
我和老谢相处久了,知道他下棋认真的态度,是来自于他生产酒药时一丝不拘的严谨工作态度。当年整个江苏省的酒厂都采用老谢生产的酒药发酵酿造,原因是老谢生产的酒药稳定性极高,无论气候如何恶劣变化,冷热湿度上下多少,都不会出坏酒和酸酒。老谢生产酒药都是按照每个酒厂每月预报的订单量生产,提货由老谢电报通知,早来一天或晚来一天都拿不到货,当白米紧张时,老谢会在电报上注明带优质白米多少斤前来提货,任何一家酒厂都会按照老谢电报上的要求,风雨无阻按时派车前来提货。那时我也托老谢的福,月月用粮站上供应的老秈米去老谢那里换上等优质白米吃。
颐生酒厂的酒药仓库老谢一个人作主,任何一个厂长、书记都不敢批条子对外卖酒药,假如哪个厂长、书记私下对外卖酒药,那么颐生酒厂明天就因无酒药而停产。因为颐生酒厂车间生产所需用的酒药,都是每天到老谢库内领的。老谢通过观察酿酒车间的整个发酵情况,掌握该批次酒药菌母的性能活跃状况,再加料配制成品酒药,所以他生产的酒药稳定性得到了省内所有酒厂的认可。颐生酒厂不备库存酒药,厂长、书记要酒药必须提前和老谢协商,否则颐生酒厂只能因无当日生产用酒药而停产。
凭老谢在颐生酒厂的威望,他每年会让颐生酒厂工会出面邀请常乐镇象棋队和颐生酒厂象棋队举行团体赛。颐生酒厂队由谢世珍、秘书陈勇、一个修酒坛的外号小榔头,还有一个姓崔的,后来还有他儿子谢健。常乐镇队有我、沈为明、沈民劲、姚建平。由于颐生酒厂水平参差不齐,一年两次的团体赛都是常乐镇象棋队获得。
87年因颐生酒厂扩建,征用了颐生村中心组的土地,沈为明、沈民劲也作为土地工进了颐生酒厂。沈为明分在供销斜,沈民劲在酒配制车间。89年江苏省酿酒系统在高沟酒厂举办象棋团体赛,每个厂派三名选手参加比赛,颐生酒厂由谢世珍、沈为民、沈民劲组队,在谢世珍的举荐下,我作为颐生酒厂队教练的身份,一同去了高沟酒厂。在赛场,我记录了重点棋手喜欢用的开局,按照重点棋手的开局设计好应对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后徐州酒厂夺冠,颐生酒厂获亚军。
81年常乐运输站归还了我家祖宅,我家宽敞了,老谢每晚都到我家下棋到9点40分,然后他急忙赶到酒药酵母房,去察看酒药发酵情况并调节控制好温湿度,发酵培养菌种这道工艺每天都是老谢亲自掌握的。那时候,农村乡镇用电紧张,每天吃晚饭开始停电,常常要停到晚上11点后才来电,煤油也是计划供应,每天晚上点着煤油灯陪老谢下棋,计划供应的煤油肯定不够用,老谢就把我家的电表套到他在颐生酒厂当电工的外甥严克明家的电表上,这样我也享受到颐生酒厂的自发电供电,常年不受停电的影响了。
1988年,谢世珍在《北方棋艺》上看到,北方棋院办了一个象棋函授学校。校长石毅,由东北虎王嘉良、黄少龙、张志强、张弘等几个象棋大师任教。谢世珍鼓励我报名参加。我当时报了初级班,读的是王嘉良编写的《象棋初级教程》。当年毕业考试优秀,拿到了北方棋院颁发的三级棋士证书、北方棋院记者证和初级班毕业证书。1989年又报了个中级班,读的是王嘉良编写的《象棋中级教程》。谢世珍虽没有报名,但他自始至终陪我读完象棋初、中级班,函授作业我每次都让他审阅后才寄出去。
2005年5月,谢世珍到海门找我陪他去买一辆电瓶车,告诉我他小儿子谢健办了一个酒厂,他在小儿子厂里帮忙,生产酒药的技术传授给了谢健。这是我与谢世珍老先生的最后一次会面。2006年我去了南通,他什么时候仙逝的我都不知道,写此文也算是我对谢世珍老先生的怀念。
常乐棋坛“三剑客”“五虎将”
常乐镇河西北后街,现颐生村中心组沈家,是个大户人家,书香门弟,出了大学教授、和多名军政及财税系统高干,六十年代出了二位民间象棋青年高手沈为民、沈民劲。两人年龄仅相差一岁,在辈分上沈民劲高沈为民一辈。叔沈民劲,棋风凶悍飘逸,精通各种杀法,残局功底深厚,常有弃子妙杀的神来之笔,深得一些业余爱好者的欣赏,看他下棋,局势跌荡起伏,突然一招致命。但弃子有风险,一旦漏算不能让对手毙命,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所以沈民劲在正式比赛中的成绩不太稳定。侄沈为民棋风稳健,对开局研究不深,但中局功夫深厚,常常能在被压制的局势中慢慢反弹,起死回生。他的最好成绩是江苏省轻工系统运动会象棋个人赛季军,南通市农运会象棋个人赛亚军。
在那信息闭塞的的年代,沈家叔侄在海门的象棋界却早有名声。听说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的县革委工作组进驻常乐镇,那年代文娱活动枯燥,乡镇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工作组有几个象棋爱好者,乡里就找沈家叔侄去陪他们下棋。当年沈为民、沈民劲才二十出头,初生牛犊不怕虎,沈家叔侄上场就连连得胜,下得工作组几个干部无还手之力。几个干部不服,忙搬来朱立成、蒋伯辉、、姜思维、潘德祥、樊仁民等海门棋坛高手。从此以后海门各地象棋高手纷纷慕名来常乐与谢世珍、沈家叔侄交手。如此一来,常乐镇象棋“三剑客”的名气就扬了出去,常乐镇象棋因此在海门棋坛享有较高的声誉。
1981年我进常乐文化站后,组织了几次常乐象棋个人锦标赛,谢世珍、沈为民、沈民劲、徐永威、和姚建平都先后获得过冠军,常乐棋坛由“三剑客”扩展成了“五虎将”。
徐永威常乐颐生村人,在常乐毛毯厂任供销厂长,父亲是校长,母亲是教师。他脑子聪明灵活,说话滔滔不绝,知识面广,善谈历史、党史、军史、时事政治,但好赌,言无信,常常说好参加象棋赛的,到时候联系不到他人,所以对外的象棋赛事活动一般都不能安排他上场,常乐镇范围内的象棋个人锦标赛,只要他参赛,成绩肯定在前六,拿过一次常乐象棋个人锦标赛冠军。
姚建平住常乐镇河西街,与谢世珍家隔街相望,姚建平以宰羊为业,是个远近闻名的羊老板。姚建平为人豪爽,善于助人,头脑灵活,小小年龄,连八胡头都很精。据我了解凡是有输赢的,姚建平都很精通,他也拿过一次常乐象棋个人锦标赛冠军。
见证新一代棋手的崛起
当年常乐镇河西街粮站对面,有个居委会开的小理发店,和董杰家隔一条弄堂。店内总有三个剃头匠,其中顾建其、王建新二个剃头匠酷爱下象棋。我没进常乐文化站时,理发店是常乐镇唯一的棋摊,我经常去下棋,那时董杰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我进常乐文化站后才有了几张象棋桌,我结识了不少棋友。82年我结婚后,我家也成了象棋活动场所。当年常乐文化站为新华书店开设了一个代销图书年画窗口,购书渠道畅通,我自费购了很多象棋书刋,我家也成了象棋书刋资料室,董杰就是从我家象棋室培育出来的一位象棋高手。
董杰从小酷爱象棋,不畏强手,身上有股不服输的精、气、神。董杰来我家学棋时才十二、三岁,和我对弈不要我让子。我说我不让子,但我可以要求最后必须用什么子将死你,第一局用兵将死你,第二局用马将死你,第三局用炮将死你,第四局用车将死你。刚开始几天,我把董杰下得心服口服,后来就不行了,我要求用什么子将死他,他就死盯死兑我这个兵种,我避兑就屡屡失先吃亏,更可怕的是冷不丁反而让他将死了我,这个规则只好无奈作废。
我的象棋书刋资料多,给董杰棋艺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加上经常和我、谢世珍、姚建平、沈为民、沈民劲交手锻炼,棋艺突飞猛进。董杰他从小就喜欢下彩棋,经常带人到我家下彩棋,下彩棋练就了董杰比赛型棋手的性格特点,无论他的局面有多差,子力悬殊多少,他都能斗志顽强地下到最后,轻易不言和,更不会中局投子认输。
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下5元、10元的彩棋,也算不小的输赢了。和董杰经常下的是几个永不服输的赌徒,一个比我还大三十岁,农具厂修车的谢文汉,另一个是比我大几岁的袁继生,还有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唐永生。从一开始董杰饶先,慢慢发展成饶盲棋、饶单马、饶双马、饶单车,每当他们输得不想继续下时,董杰往往会开出比较诱人的让子条件,把他们重新拉回棋桌继续打彩。
董杰的勤奋让他的棋力大增,不知不觉中我对董杰输多赢少了。86年后,董杰已稳坐常乐第一高手交椅。后来他随父母移居到三厂镇,董杰的工作分配在江滨供销社,蒋伯辉是江滨供销社的主任。经过锤炼董杰先后获得海门市象棋个人赛冠军,南通市象棋精英赛冠军。离开常乐后,董杰还经常带范义东、顾飞轮来常乐文化站和我家下象棋。
88年,常乐颐生村出现了一个酷爱象棋的小棋童陆海华。每逢学校假日,他总会来文化站下象棋,也来过我家下象棋。我离开常乐时他还在上学,他后来获得过海门市“海天杯”象棋赛冠军。
常乐棋赛活动名扬海门
1981年,常乐文化站秦培新站长,邀请我去常乐文化站帮助他管理图书室和活动室。原来常乐文化站就秦培新站长一个光杆司令,秦站长擅长创作剧本、歌词、小说,多次发表刊登于书刋。我没进常乐文化站时,常乐文化站每年就搞一些文艺表演活动。我去了后,就马上开展了春节象棋赛、元霄节猜灯谜放烟花、四国军棋赛等智力比赛活动。我和秦站长配合默契,我负责策划活动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秦站长负责对活动包装宣传。那时镇政府财政对夏季乘凉晚会及春节文艺宣传活动稍有补贴,但棋类比赛没有一分财政拨款,棋类比赛的活动经费都是文化站出去化缘自筹的。
当时沈为民在常乐搪瓷厂担任供销厂长,常乐搪瓷厂厂长曹念斌爱好打乒乓球、猜灯谜,常乐搪瓷厂一直是上述活动的主要赞助商。86年元霄节灯谜晚会,我出了一条灯谜“子建七步吟诗,堪称文武奇才。打一人名”,子建姓曹,吟为念,文武为斌,博得常乐搪瓷厂长曹念斌开怀大笑。这为后来搞象棋赛、猜灯谜活动拉赞助增加了润滑剂,除了给予一部分经费外,常乐搪瓷厂生产的保温杯、搪瓷面盆、髙压锅等也成了象棋赛奖品。
还有我的长辈常乐粉末冶金厂陆洲,多次出资资助象棋赛活动经费。常乐邮政局沈炳星也是个象棋爱好者,他从常乐邮政局工会费里帮助报销一些奖品发票。徐永威在常乐毛毯厂任供销厂长,他也会想办法让厂里赞助一点。姚建平个人也多次慷慨赞助,他醉八仙饭店开张后,象棋赛的午餐都是他免费提供的。我本人在常乐时以群乐商店冠名出资过二次,92年我辞去常乐文化站工作到海门做生意后,以海门皇府装璜总汇冠名出资过二次。还有秦站长的好友杨利明厂长等,有了单位和个人的热情赞助,常乐镇的象棋赛事活动搞的很特色。
81年起,我们每年都搞常乐镇象棋个人锦标赛,参赛的棋手有谢世珍、沈为民、沈民劲、沈炳星、徐永威、姚建平、顾建其、戴永山、张义林、唐永生、袁继生、丁选华、丁民新、沈蕾、张建林,祁成、谢健、周海滨、董杰、徐鼎新、陆海华……等一大批常乐籍象棋爱好者。谢世珍、沈为民、沈民劲、徐永威、姚建平、董杰先后得过常乐镇象棋冠军,我因要组织比赛,不能全身心投入比赛,历届常乐镇个人赛我从未进入过前三名。
常乐文化站先后邀请过三厂、四甲、天补、海门镇组队来常乐进行象棋团体对抗赛,我印象中来常乐参加比赛的各地棋友中有朱永炎、朱立成、蒋伯辉、许志明、郭周同、邱建新、钱铮、张朝兵、黄方慈、崇小新、施锦香、李时慰、张强、胡炳礼、李炳葵、茅和丰、朱振新、毛飞、朱一辉、樊仁民、姜思维,冯振祥……
我策划过常乐镇象棋擂台赛,由沈为民当元帅,谢世珍、沈民劲为大将,姚建平、徐永威、董杰、沙卓群为先锋,沈炳星、张建林、唐永生、沈蕾、顾建其为勇士,设擂台二天,通过海报、海门报、海门有线广播宣传,号召海门各地棋友前来攻擂。攻擂者需从勇士关打起,胜者可攻打下关。二天内海门各地棋手前来攻擂,始终无人能攻破三关,沈为民的擂主成为摆设。擂台赛二天里许志明一直在常乐,许志明被大将谢世珍挡住。擂台赛第二天午饭后,朱立成和我们协商,下午让沈为民和许志明下一局挂大盘的友情棋,结果双手握手言和。
1986年春,受中日围棋擂台赛影响,常乐和四甲双方商定,也搞一次类似中日围棋擂台赛形式的常乐、四甲象棋擂台赛,擂台赛比赛间隔时间为一周,每周日为比赛日,常乐先锋姚建平,随后依次为谢世珍,董杰,沙卓群,沈民劲,主帅沈为民。四甲队先锋胡炳礼,接着是毛飞,朱一辉,李炳奎,朱立成,许志明。为了使参赛棋手认真下好每一盘,议定每位战败者需支付胜方彩金30元,赛前大家都认为双方势均力敌。
比赛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首场常乐先锋姚建平战胜四甲队先锋胡炳礼,紧接着四甲毛飞上场拿下常乐先锋姚建平,常乐老将谢世珍又力擒毛飞,双方鸣金收兵,约定下周再战。七天后,朱立成的二公子朱一辉出马,迎战常乐老将谢世珍,朱一辉利用开局优势,咬住不松,顽强拼博,终局险胜谢世珍,两队战成二比二平,常乐虎将董杰披挂上场,连胜朱一辉、李炳奎,直逼四甲老帅朱立成,因时间已晚,只能下周再战。
第三周,四甲队阵前仅有朱立成、许志明,常乐队旗下有董杰、沙卓群、沈民劲、沈为民,常乐队形势一片大好。但擂台赛不是以人数计成绩,董杰拿下朱立成,与许志明首战和棋,加赛又是和棋,依据赛前约定,第二盘和局按双方盘面子力分总和多少定胜负,许志明的盘面子力总分大于董杰,按规则判许志明胜。
第四周,我一上场就利用先行之利采用中炮盘头马猛攻许志明中路,许志明侥幸胜了董杰后,信心倍增,以牙还牙,以反宫马后补架中炮和我抢夺先手,双方激攻中许志明抢先一步将死我,又战胜沈民劲、沈卫明,四甲队赢!!
常乐还举办了首届元霄杯海门象棋邀请赛,邀请了海门队、四甲队、天补队,元霄杯象棋赛后来成了常乐、天补、四甲轮流做东道主的一个象棋传统赛事。
常乐举办象棋赛规模大、影响广,并多次邀请季本涵大师、张謇后裔南通市棋协石岩理事长、海门棋界老总朱永炎等前来常乐为棋赛助威造势。我二次和季本涵大师与常乐籍棋手一对八车轮大战中交手。88年那次我在局面大优的情况下,被季本涵大师大量兑子,弈成和棋。2014年常乐“中南杯”象棋擂台赛上,季本涵大师亲自挂帅坐镇擂台,海门棋王王建中攻上擂台,逼和了季本涵大师。最后季大师又与常乐籍棋手一对八车轮大战,我先手起马局开局,中局局面大优,在范义东、许志明的点拨下,我不断扩大优势,得子又得势,季本涵大师细细考虑了一会,觉得回天乏术,中局投子认负,八人中董杰通过苦战获胜。
季本涵大师先后五次来常乐参加棋赛活动,多次与常乐籍棋手一对八车轮大战交流,并亲自挂帅坐镇擂台当擂主.这样的乡镇级棋赛活动规模在全省也是屈指可数的,常乐棋赛活动名扬海门、南通。
海门棋事钩沉(续)
文峰挂大盘
位于海门市区解放路、江海路口的文峰大世界是海门的商业中心,人流量大。为扩大普及度和影响力,海门的象棋比赛曾多次安排在文峰广场,并挂起大棋盘,吸引了众多象棋爱好者热情参与、驻足观看。我那时住在三厂,每次听到文峰挂象棋大盘的消息,便约上邱卓斌、仇惠炜、曹晓强等棋友,兴致勃勃赶到海门观看。
第一次是在99年暑假,“文化宫之夏”象棋比赛结束后不久。邱建新、胡建平分获那届象棋比赛冠亚军,但两人并未在比赛中直接对阵。“朱老总”等人策划由邱、胡再来一场比赛,地点就在文峰广场。晚上七点,华灯初上。邱建新、胡建平两位棋手落座猜先,握手致礼,战局开启。随即有人唱棋,有人在大棋盘上摆出对局进程。观众兴致盎然,纷纷参与棋局讨论。当然两位对弈者聚精会神,无暇他顾,只求下出精妙着法,以飨广大棋迷观众。邱建新以飞象局对胡建平的中炮,弃三路卒出象位车争夺先手,中局双方行棋紧凑、兼攻带守,赢得观众啧啧赞叹。终局双方子力消耗、两难进取,鸣金收兵,观战棋迷仍是意犹未尽。
第二次大约在02年秋季,“黄埔棋校”——人民医院象棋赛决出四强以后,半决赛和决赛在文峰大世界广场进行。董杰和范臻周击败各自对手进入决赛。老冠军董杰深知小范开局娴熟,颇有顾虑。实战时董杰先马八进七,再炮二平五、马二进三,既避开了流行布局套路,又发挥了善于力战、乱战的特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局一举获得胜利。文峰大世界提供的奖品是一个黑色的牛皮公文包。
时隔两年,文峰广场再次挂出大棋盘。对阵双方为一老一少:海门棋界元老蒋佰辉和后起之秀范臻周。对局室在文峰广场内,曾获海门象棋冠军的金牌教练陈松柏在户外大棋盘前进行现场评解。蒋老先生以单提马对小范的中炮,双方输攻墨守、丝丝入扣,最终握手言和。老少公开对局后还在广场上进行了象棋擂台赛,由董杰、范臻周等担任擂主,攻擂者中南通少年高手钱晨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钱晨熙外婆家在天补,当年十四五岁,是范臻周同门师兄。小钱出手迅速、反应灵敏,中炮直横车与董杰屏风马两头蛇展开激战,久攻未下后迅即老练地简化成和。2013年钱晨熙在海安夺得南通市象棋锦标赛冠军,此是后话。
(山高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