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象“超男”何时“现身”?
(节选自2007年7月26日广州日报)
广州报记者 施绍宗
在中国国际象棋的“四步走战略”中,女子世界个人冠军与女子世界团体冠军早已实现,借助“男帮女”的举国体制优势,中国国际象棋女子棋手至今仍称霸世界。然而,在中国,最能体现国际象棋水平的男子项目始终未能追上女子项目的步伐。不过,一直落后的中国男子国际象棋近年已获得较快发展,包括奥赛在内的两次世界团体亚军已表明中国男子国际象棋的整体实力已居世界前列,冲击团体冠军指日可待,接下来就是“四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冲击国际象棋男子世界冠军,这是国际象棋的顶峰,而要夺得男子世界冠军,前提是中国棋手首先必须进入世界前10位,亦即成为国际象棋的超一流棋手,才有可能谈得上攀登世界顶峰。
那么,中国男子棋手有希望成为世界超一流棋手吗?进入世界前10位需要多长时间?需要什么条件?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有什么具体措施促进中国棋手早日进入世界前10位?日前,本报记者在2007年全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珠海站比赛中采访了包括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秘书长、中国国际象棋队总教练叶江川,中国第一位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谢军等在内的众多棋界知名人士,请他们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电脑对弈软件好用,但只能起辅助作用
中国的尖子棋手短时间内很难有机会与世界超一流棋手讨教,那么与国际象棋的超级对弈软件进行比赛能否达到一样的效果呢?
余少腾介绍说,基本上国家队现在每个人平时都在用水平非常高的软件,如多次与超级棋手对抗的那几种对弈软件来对抗和辅助分析。我们用的是普通版,但是普通版本已经“很厉害”,上次诸宸跟清华紫光对抗时就是用普通版的,诸宸输得毫无脾气。普通版的售价在50欧元左右,与超级棋手对抗的超级版也就100欧元左右。
但是,即使与超级软件对弈也不能取代与超一流棋手对弈,感觉还是不一样,毕竟跟电脑比赛,胜算更少。
今年刚退休的广东国际象棋队教练黄民驹认为,与电脑进行对抗对提高实战能力有帮助,但超级电脑不可能创造一个超级棋手。电脑主要胜在中局,开局没有创造,只是利用海量的布局库,不可能进行布局创新。电脑最强的是中局,战术天地最广阔,最需要大量深入的计算。前男子世界冠军卡尔波夫说:“如果是由我来对抗‘深蓝’,我会胜电脑。”这是因为卡尔波夫是局面型、感觉型棋手,而这正是电脑最弱的地方。卡斯帕罗夫太依靠计算,但又怎么能算得过电脑呢?相反,如果是由卡尔波夫与电脑对抗,他将会出很多难题给电脑,这些难题是局面型的难题,是很难进行计算的。
创新体制冲击“超级”,引入国际惯例助手制
在男棋手们向更高峰发起冲锋的时候,作为国际惯例的“助手制”应该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国外超一流棋手无一不配备一名甚至多名助手。助手最初只不过是负责处理行政事务,如保证比赛条件公平、保管奖金等。到了1908年世界冠军对抗赛期间,情况才有了转变,助手被允许向棋手提供协助,但只能限于开局准备方面。直到1935年阿廖欣与尤伟的世界冠军对抗赛,真正的助手才走到了前台,他们被允许协助棋手进行封局分析。此后,助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一个超级棋手在比赛时没有自己的助手提供各种帮助,例如开局准备和对局分析。
小将王皓说:“即使助手的水平不如你,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平时一些资料的统计都可以交给助手完成。目前国内的棋手,大家常常一起研究,也有效果,但当棋手达到一定高度的水平的时候,配备助手更能促进提高。”
对此,叶江川表示:我正在考虑这一问题,给尖子棋手配备一个助手。现在有些棋手宁可去教小孩,可能收入更高。其实,如果制度落实,他们转做助手会有更高的回报,当然我还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尖子棋手通过助手的帮助夺得国际比赛好成绩所得到的奖金,也应按合理的比例分给自己的助手。
缺乏研究创新能力,棋手终难成“超男”
黄民驹说,中国男子棋手很难成为世界超级棋手,除了目前在训练上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外,主要问题是中国棋手缺乏综合研究能力。
黄民驹认为,中国优秀的男子棋手与世界超级棋手的差别最主要是体现在素质上。中国棋手在竞技方面已经相当优秀,但在研究和创新上却乏善可陈。超一流棋手与一般的优秀棋手的区别在于,超一流棋手首先是研究家,带有个人色彩的创新。中国目前最优秀的男子棋手有卜祥志、王玥、倪华、张鹏翔、王皓、章钟,这几位棋手在世界上也算得上是“强特大”(即特级大师中实力较强者),他们比赛素质很不错,对世界强手甚至是世界排名前10的超级棋手都有一定的冲击力。但作为实用型、比赛型棋手,他们往往缺乏研究,很难做到像俄罗斯棋手那样,既是优秀棋手又是研究家。这与中国棋手的教育背景有关系,俄罗斯棋手中,有些是工程师、研究所的博士,受过系统研究的高等教育,而我们的棋手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大学生。
中国的棋手大多就棋论棋,在布局上是借用型,既无能力也无心情去作深入的研究,急功近利是其特点。叶江川在担任谢军的教练时也有一些创新,但系统的研究还是不够。本来,叶江川当时可能最有希望成为超级棋手,在中国男子棋手中,叶江川前几年是最接近超级棋手的唯一一个,而叶江川的棋艺水平的提高,与他担任谢军的教练有很大关系。
此外,中国棋手没有从事理论较量的习惯,这是实用主义风气的表现,是棋手素质的体现。当然,中国棋手并非完全没有创新,但他们不愿意公开,而是留一手在比赛中运用,再加上创新不多,自然很难形成将研究公开的欲望。
叶江川说,俄罗斯人收集的范例非常好,总结的东西比特级大师还要好。布局日新月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才能保持棋感。“我始终认为,棋手在业余时间应抽时间加强自学。要爱读书,爱思考。”叶江川说,“女棋手在这方面兼顾得好一点,但男棋手就很难了。”
谁能成为“超一流”,综合素质最为关键
国家队教练余少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男子棋手离世界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团体还可以,但是要超越实力强大的俄罗斯队,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而在个人方面还是差一点,他们进入前10还是有希望的,但难度很大。
谢军的看法则正好相反,她认为,中国夺男子团体世界冠军比夺男子个人世界冠军要容易得多。谢军说:“其实我们的男棋手这几年成长非常迅速,已经到了冲击世界团体冠军的时候,如果他们能非常团结,明年有可能创造奇迹。”谢军对本报记者解释说,俄罗斯队有些超级棋手都不参加团体赛,因为团体赛没奖金,对他们吸引力不大,这样对中国队无疑是有利的,再加上他们团队精神不强,中国队只要抓住机会,要夺奥赛男团冠军还是有希望的。但谢军却对中国棋手成为世界超一流棋手抱悲观态度,她甚至认为,即使是王玥与卜祥志这一代人似乎也看不到希望。她说,她是以一个过来人在谈这一问题,我们的棋手在棋力上是有优势的,但要成为超一流棋手,亦即进入世界前10的行列,她还看不到这种可能性。因为,棋下到一定程度就是全方位的较量,棋手最后比的是素质、修养等等。
“把象棋看作艺术”
叶江川则认为,国际象棋需要综合素质,面对当今的社会风气,棋手要有自制力,“真正好的棋手还得真正把心静下来,现在我们几个男棋手其实就差这个。”
职业棋手不但要出成绩,求生存,还要将国际象棋作为艺术来看待。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不能静下心来,就会成为他们向超一流棋手迈进的最大障碍。我们的棋手在吃苦这方面还要加强。要自己意识到这一问题,要以“求道”的精神来对待比赛。
中国的尖子棋手要进入世界前10,需要多少时间?对此,叶江川认为,3年之内是非常乐观的看法。第一个成为超一流棋手是最难的,出来一个后会形成示范效应,会带动其他棋手。最悲观的时间是5年甚至更长。叶江川强调,中国的尖子男棋手要进入世界前10,除了他们自身的条件和主观努力外,还要看大环境,具体如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和认可程度,以及国际象棋尖子棋手的地位等,毕竟棋手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多种因素在起作用。目前来看,卜祥志与王玥比较接近超一流棋手,但还有欠缺,他俩在棋艺上能冲一下,但在综合素质上要达到超一流棋手的水准就很不容易,除非他是一个特别天才的棋手。光会下棋的棋手,终究只会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