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广象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广东象棋网,象棋棋谱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来群资助“名人”战 中象开创新纪元——写在首届“名人”战开赛之前

1楼
xzj7606 发表于:2007/12/10 14:12:00
年终岁末,好戏连台,令人目不暇接。继本月18、19日象甲“收官之战”后,第10届大师赛和“来群杯”象棋首届“名人”战将于同一天揭开战幕,稍后还有传统赛事“五羊杯”。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能不说是由象棋特级大师李来群慷慨出资襄助的首届“名人”战了。
  笔者这样说,并不仅仅因为首届“名人”战冠军高达20万元,远远高出了此前一直被棋手称道、行家看好、拥趸如潮的“五羊杯”;也并不仅仅因为它罗致了现役棋手中获得全国冠军殊荣的绝大部分特级大师,且在规模上比“五羊杯”更大一些。我所以称其为“最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系中国象棋界在本世纪隆重推出的第一项“头衔战”,而且这一重量级赛事是由一位特级大师出资举办的。这一点,意味深长。
  我们一直呼吁象棋的深度改革,我们一直翘盼着它能走进市场,可是,当这一时刻真的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却明显慢了半拍。一向对象棋厚爱有加的新浪体育和新浪棋牌频道,并未对此作出应有的、必要的和足够的反应;一些零零碎碎涉及到“名人”战的博文,和一些在象棋论坛发表的相关帖,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令圈内人士苦笑摇头,为之一叹。这个“反应明显慢了半拍”的“我们”,也包括我本人,因为我是在接到了胡明打来的一个电话之后,对这项赛事有了更多了解的情况下,才如梦如醒。我当时正埋头写作一本关于象棋艺术理论的书,偶尔抬起头来关注一下的,是正在北京杀得难解难分的MMI世界大师赛。我被“来群杯”的假象迷惑了,我起初的感觉是,这不过是又一个杯赛而已,“银荔杯”消失了,“来群杯”出现了,弈林赛事一如大自然,花开花落,有枯有荣,再正常不过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承德即将成为关注焦点,来群再度成为公众人物,都和“名人”战息息相关。很多人都知道,象棋界曾经有过“棋圣”战、“棋王”战等等,但都昙花一现,早早凋零。究其原因,是象棋市场化的条件还没有真正具备,相关部门和决策者、组织者的市场化运作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可以说,“棋圣”战与“棋王”战,都是象棋改革进程中所缴的“学费”罢了。
  李来群不仅是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天才型大国手之一,也是最早意识到“市场经济”内在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先觉者之一。他跳进去了,投身商海,在另一块棋盘上,从头学起,开始总免不了“邯郸学步”(呵呵,来群是邯郸人,对这个典故定不陌生),但凭着自己的智慧和他特有的坚韧(以往我们在来群的棋谱中对这种坚韧留有深刻印象),他成功了。这个看起来纯属个人的成功事实,若干年后将被写入象棋史册,因而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意义。这个意义,远远不是来群的个人财富所能衡量的。
  记得1988年的“木建杯”上,来群还不会跳舞。有好几个晚上,我和他悄悄“溜”出来,到附近的一家大酒店去“实践实践”。参赛的棋手中,赵国荣、徐天红、于幼华、卜凤波等,都比来群岁数小。但独有来群向我表达了“我想学跳舞”的愿望。我当时只会“华尔兹”“狐步舞”等相对简单的舞步,自忖当不了他的老师,便请了当地的朋友帮忙。现在回想起来,来群一开始是有些腼腆的。好在当地朋友很热情,也很有经验,没多久来群就找到了感觉,“扭转了被动局面”。
  我提及这件往事,是忽然冒出这样的念头:时隔二十年回头再看,那会不会是来群把目光投向市场的第一瞥呢?
  言归正传。首届“名人”战邀请了全部在役的10位男子全国冠军和7位女子全国冠军。持外卡参赛的三位河北名将,也都是一流国手。20位顶级大师逐鹿承德,主要有以下看点:
  其一,谁能成为中国象棋历史上的第一位“名人”?这恐怕是棋迷和专家都十分关注的。男子冠军高达20万元奖金,仅仅是“利益驱动”,就足以引发一场大战,遑论与之俱来的还有首届“名人”的殊荣呢?笔者以为,就实力、状态和赛制诸项综合来看,许银川、赵国荣、吕钦、洪智四人为最有力的竞争者。
  其二,女“名人”也同时诞生。女子冠军将获得5万元奖金(和男子亚军奖金相同),在奖金绝对数上虽明显少于男子,但依照国际惯例,这种约定俗成的做法已为人们所接受。重要的是,谁能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流“名人”呢?我最看好的是黑龙江女侠王琳娜。如果也以四人为限,那么可能最被人们看好的,除王之外,则非赵冠芳、伍霞和唐丹莫属。
  其三,赛制有利于“增强科学性、提高必然性、减少偶然性”。应当指出,本项赛事同样是由中国象棋协会主办的。在不同的重要赛事中,试行不同的赛制,体现了中象协会领导积极探索、不拘一格、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和论证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马戈以为,这次大赛的赛制更有利于棋手发挥水平,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偶然性,提高了必然性。对慢棋的用时,规定为双方平等,都是每方60分钟,每走一步加30秒;第一阶段采用分组循环的办法。最终小组前两名取得进入第二阶段的资格。决赛阶段,慢棋是分先两盘制。加赛快棋时,由红方向黑方适当贴时(即红方用时少于黑方,因为执红先行者有利),如打平则继续加赛。快棋也规定以两盘为限,如仍打平,则加赛超快棋,直至分出胜负为止。
  这个规则,显然更接近于国际象棋的做法。国际象棋是两盘慢棋、两盘快棋、两盘超快棋,如果这6盘棋还不能分出胜负,才采用“突然死亡法”,即所谓“和棋黑胜”。笔者在此提请棋迷注意到这一点,本项赛事的这一规定,凝聚着专业人士的心血,不要等闲视之。
  就我个人的看法,是以为这一规定更接近科学合理,更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也更有利于棋手们创造更多精彩的棋谱。举个例子来说,前不久结束的全国个人赛决赛阶段,许银川负于王跃飞,洪智负于程吉俊,这两盘棋我个人觉得输得有点冤。由于慢棋只有一盘,然后便进入一盘定生死的快棋战。快棋中,虽然红方多出黑方三分钟,但和棋算黑胜,这给红方的压力可想而知。许银川对王跃飞的快棋,本来是红方优势。但面对黑方兑子求和的战术,许银川不得不一再避让,从而导致物质上的损失,并最终失去了形势,成为败局。现在的赛制则不一样了,慢棋的数量加了一盘,快棋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任何一方都不必勉强求胜,能胜则胜,不能胜则和,行棋更多地符合客观规律。这种长距离的角逐,更能反映棋手的综合实力和真实水平。
  最后笔者想说,少一些空谈,少一些牢骚,如果你对象棋真有感情,那就实实在在为它做点什么。我们没有理由悲观。“名人”战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希望。感谢李来群,感谢中国象棋协会,感谢承德市人民政府和所有为本次比赛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我不认为这仅仅是一项赛事,它的意义,我们的后人也许看得比我们更清楚一些。


2楼
kklao2007 发表于:2007/12/10 15:41:00
用户已锁定!
3楼
kklao2007 发表于:2007/12/10 15:41:00
用户已锁定!
4楼
zhouzhengming 发表于:2007/12/10 18:24:00
用户已锁定!
5楼
番禺思达电脑 发表于:2007/12/10 20:36:00
希望"名人战"不会只举办一届!
6楼
南疆少女 发表于:2007/12/11 0:21: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zzq 发表于:2007/12/11 11:25:00
预祝比赛成功举行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楼
天目湖 发表于:2007/12/12 21:06:00
  多办几届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发表于:2007/12/13 12:44:00
用户已锁定!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