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广象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广东象棋网,象棋棋谱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马戈:为什么视而不见——象棋的另一面

1楼
sam9188 发表于:2008/1/12 19:01:00
   插队前,我从父亲的书架上,抽出一本黑格尔的《美学》,把它带在身边。其实我连一页都看不完。黑格尔,这位辩证法大师的美学思想,对一个文革中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也太艰深了。然而年轻人的虚荣心驱使我把它放在床头,说白了,就是装装样子,装出一副很爱读书的样子,学问很深的样子。
    几年后,我真的对西方哲学产生了兴趣,在老老实实读了几本书之后,才知道一点黑格尔。 但即使是这时的我,回过头来再读他的《美学》,还是不得其门而入。
    当时中国的美学领域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像李泽厚这样的美学名家还没有得到生长所必须的温度、土壤和阳光。
    象棋也是这样。象棋有它普通的一面,这一面广为人知,这一面太简单了,以至于掩盖了它的另一面。是的,象棋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棋种。无论城市和乡村,我们几乎随处可见它的棋迷。茶余饭后杀两盘,是很多人的喜好。谁都不怀疑象棋在中国拥有最为广大的爱好者,在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假如说象棋的棋迷在千万以上,多半会被看作“最保守的估计”。
    但欣赏象棋是有难度的。一盘高水平的对局,和一场高水平的足球(包括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等)赛事,从欣赏的难度上说,是大相迳庭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同样是高水平的比赛,象棋的精彩不像后者那样直观。在足球中,一次漂亮的带球过人,一脚划出漂亮弧线的射门,即使是对从没踢过足球的人来说,也是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的。篮球中的灌篮和盖帽,排球中的扣球和拦网,乒乓球中一攻一守的十几大板,都很直观。它几乎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就能欣赏,就能获得美的愉悦。
    所有这些,再加上朴素的民族自尊心,就构成了铺天盖地的热潮。
    象棋可就没这么便宜了。一方面它是最普及的棋种,另一方面它是最难欣赏的艺术或体育竞技项目。因为它对欣赏者的水平要求太高。近乎苛刻!顶尖国手的一步棋,作为普通棋迷,到底能看懂多少?要看你的水平达到怎样的高度。你不仅要有很高的实战水平,而且要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功力悉敌、内力精纯的高手,对弈中一手看似平淡的着法,其中蕴含着复杂的计算,对此茫然的观众,会觉得味同嚼蜡。
    所以电视台在转播象棋比赛对局时,会请一些专业棋手来现场讲解。但即使有了这样的讲解,水平低下的一般棋迷,还是不能尽兴。因为讲解同样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我因工作关系,常与国手们接触,也常向他们请教一些技术问题,对此深有感触。讲解有时间限制,讲棋者不可能介绍所有变化;不同的讲解者,有不同的风格。因为是专业棋手,对其中的一些变化,他认为太简单,没有必要进行介绍,但那也许恰恰是棋迷想听的。有的专业棋手水平很高,但不擅长表述,听这样的讲解,棋迷们的兴趣也会“打折”。再有,讲棋要跟着比赛的节奏,有时讲棋者想对其中的某些变化多说几句,但棋局又有了新进展,他只能跟着走。
    报道象棋的难度,也要比报道几大球类赛事要高许多。恕我直言,现在各大媒体报道象棋的记者,从严格意义上说,都不够格。这句话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得罪一大片。但我必须这样说,因为这是事实!
    在象棋的报道方面,各种错误可谓层出不穷,俯拾即是。这种错误不是人为的,不是记者不敬业,而是象棋对记者的要求过高。象棋要求非常专业的记者来报道,但事实上做不到。象棋报道中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布局搞错。象棋的布局种类繁多,如果不是对它深有感情并深有研究,一个不留神就会出错。张冠李戴甚至胡乱冠名的现象,在报纸和网络上,比比皆是。
    事实上,不要说记者和一些宣传象棋的热心人,即使是有相当水平的业余棋手也会犯类似的错误。举一个例子。一位省城的业余好手,对某个布局不太熟悉,结果在讲评一局棋时,就犯了可笑的错误。对局双方走的都是定式,但这位业余好手不知道,没见过,他只能就棋论棋进行评论,结果闹出了笑话。事后经人指点,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最近从网上看到一些报道,报道者显然对他要叙述的对局进程在技术上知之甚少,结果闹出笑话。比如,中炮直横车对屏风马两头蛇,里面有一个黑方弃马的变例,对专业人士来说,这是定式之一。但报道者不知道,在文章中添油加醋。黑方要是下输了,他就说弃马太草率;黑方若赢了,他就说弃马是好棋,妙手。实际上走到弃马时,专业棋手普遍认为局面两分,各有顾忌。但每个棋手对布局的研究深度是不一样的,对局面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接下来的进程,实际上是向我们展示了棋手对这一局面研究、解拆的深度罢了。再有,把“中炮进中兵对屏风马双炮过河”这一布局,说成是“中炮横车七路马急进中兵对双炮过河”,是把三个不同的布局混为一谈了。急进中兵是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平炮兑车布局体系中的一个大的分支;中炮横车七路马指的是红方起右横车,而不是这个布局中的起左车。中炮横车七路马对屏风马的布局和这个布局完全不一样,纯粹是两回事。
    事实上,即使是一些专业棋手,在现场讲解时,也不是那么轻松。一来是受到自身研究水平的限制,专业棋手也并不是对所有布局都研究得很深很透,他们往往会重点研究其中几个布局,而有意放弃另外一些布局。如果对弈者走的布局他不是太熟悉,讲起来就不免吃力。二是讲棋者反应要快,对弈者下出一步,要马上做出反应。要挑选其中的主要变化,用通俗(最好是生动形象又风趣)的语言,把它介绍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三是技术上的一些东西,是不断更新的。棋手们都在研究,布局在不断发展,昨天认为是红方有利的变着,今天由于黑方找到了新的应手,也许这结论就颠倒过来了。
    这是不是说象棋的报道太难了,欣赏也太难了,前景就很悲观?我以为是可以通过一些办法解决的。第一,如果你对象棋自知力有未逮,在报道中就避开那些技术性的东西,以免贻笑大方。第二,讲棋要以普通观众为主要对象,要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讲什么”和“怎么讲”。要不失时机地把掩盖着的有趣变化抖出来,从而提高观众的兴趣。一次讲棋,实际上是一次普及象棋知识的过程。因为水平高的棋迷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电视做象棋节目,要以最广大的普通棋迷为主要对象,才是正确的方向。第三,一定要注重趣味性和专业性的结合。不专业,讲错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当然不行。但枯燥乏味,就棋论棋,同样也不称职。第四,在可能的情况下,讲棋之前要备课,要研究,要向专业高手请教。对局中的关键处,细微处,要做功课,要做到家。不能偷懒。
    有了好的讲棋方式和讲棋人,象棋欣赏的难度就会转化为象棋欣赏的乐趣。我想说,象棋要走向市场,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热潮才是可以预期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专业人士,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赞助商和策划人,对象棋的这一面视而不见。以至于把手术刀对准了规则之类的部位,把注意力放在比赛的赛事组织方面而忽略了正确的宣传方式,不免给人以“缘木求鱼”之感。
    希望有识之士来做这件事,做好这件事。功德无量。
 
2楼
dou0328 发表于:2008/1/13 8:23:00
用户已锁定!
共2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