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象棋看世界
我们一来到人世间,世界就为我们准备了层出不穷的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一个人稍不留心,一辈子就会被某些“思想”左右,并且到死都不会觉得这些“思想”有什么问题。但真的没有问题吗?
通常人都喜欢引用某某名人或某某大师的话来强调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入流的、有价值的、有份量的,却很少追问这些“思想”来自于哪里。千里之外的声音,千年之前的言语如何能恰如其分地适合此时此地的我们呢?
人太善变,太复杂,所以任何人的“思想”都具有不确定性,不管这个人被描述得如何如何的伟大。拿别人的“不确定”来指导自己言行的是不是有点愚蠢?
象棋不是“人”,存在千余年,却从未发表过任何“重要讲话”。但象棋深刻丰富,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世间的“思想家”。因为象棋不会说“人话”,所以每个感受象棋,思考象棋的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而不用担心被“他人”控制。无论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思考象棋都能让你受益匪浅。不信?试一试。
作者:文晴
棋与人生(一)
人生的儿童和少年可以理解为象棋的开局。人生的青年和中年可以看作象棋的中局。人生的老年则可视为象棋的残局。
一个人降临到世界,就如同走出了一步棋。家庭的状况,周边的环境就如象棋中选择了一个布局。布局并无优劣之分,起决定的是弈者对这一布局的了解程度和驾驭这一布局的能力。人生亦然,尽管出生的家庭各有不同,所处的环境存在不少差异,但决定一个人的前途永远是人了解环境、顺应环境、突破环境的能力,而不是其他。常有人抱怨人生的不公平,似乎不是现在的出身,人生便是另一番景象,然而同象棋的布局一个道理:离开个人的才能和努力,任何美丽的开局都只是一个空架子。
象棋的中局是最复杂、最精彩也是最危险的部分。人生亦然,青年和中年充满机遇,充满挑战,也布满荆棘。通常好的中局来自好的布局,不过有时也不尽然,即使没有走出好的布局,在中局阶段依然有许多机会追上。神童一般指的是“开局”上的天赋,确实有这种情况,有些人天生对某类事有极强的驾驭能力。而“大器晚成”则一般指在“开局”阶段并未表现特殊的才能,而到了“中局”才开始发力。
残局则是象棋中最体现内功的部分。人生也是这样,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积累,这个时候的“强项”不是体力和勇气,而是经验和智慧。一般人觉得人到黄昏,不再有任何有希望,事实上如象棋,假如开局和中局并未招致惨败,老道的残局功夫依然能扭转乾坤。
最美的人生是有好的开局,有精彩的中局,还有美妙的残局。但最关键的是下好每一步棋。在象棋中常有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况,人生未尝不是如此,一个错误的决定和主意也许就会导致万劫不复。所以尽管努力和坚持很重要,但不是绝对,人生还需要“运气”。象棋亦然,走向胜利未必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还需要一些“机缘巧合”的成分。不过象棋高手的经验告诉我们,细致全面的准备通常有更多更好的回报,虽然所准备的战术未必就能直接反映在棋盘上,但因准备积累的信心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可以帮助棋手掌握当下的棋局。人生亦然,时刻准备着,厚积薄发,人生旅途上常有奇妙的事发生。
作者:文晴
棋与人生(二)
但这种不平等只是一种差异性,并不体现优劣,更不表示幸福的区别。勤恳的卒子积跬步可至千里,勤勉的将军案头思索,可决胜于千里之外;而好高骛远的卒子也许一辈子都未能离开过“水井”,纸上谈兵的将军也许最终落得个“人仰马翻”的下场。可见成就和幸福跟“身份”无关,只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努力程度以及对幸福的态度。
在象棋中卒子的身份最卑微,最少自由,生命也最容易受到威胁。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就是“卒子”。无论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普通老百姓都要为生活不断奔波操劳,稍有懈怠,也许生存就成问题。特别在人口不断膨胀、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是如履薄冰。
这么一说,似乎卒子的命运最悲惨了。其实不然,一盘棋中,卒子的性命随时不保,将军的生命也随时会受到威胁,并且这种威胁较卒子受的威胁面要宽的多,程度也深的多。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最多担心家中的粮食够不够吃,而国家领导人必须考虑整个国家是否稳定,百姓能否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如果社会动荡,百姓水深火热,做领导的日子也会如坐针毡。
不难发现,尽管每个棋子的命运紧密联系,但并不存在谁支配谁的问题。就是说卒子的命运其实并不是由将军支配的,更不是由其它子支配。通常我们会把自己的不幸怪罪某某人,事实个人的命运要么因为大环境恶化走向“群体沦落”,要么就是个人性格上的原因招来的灾难。真正掌握棋盘上每一个子的不是棋盘中的任何一个子,而是棋盘外的一种“无形的力量”。现实世界亦然,控制世界不是某某几个人,而是在世界之外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如拿破仑说的:“请相信我,上天操纵着一切,我们只是它的工具而已。”
这里顺便提一下老庄哲学。老庄的哲学思想千百年倍受推崇,但千百年来少有人真正触及老庄哲学的核心。老庄哲学真正的精髓不是“无为”,而是关心生命的安全;“无为”只是达到生命安全这个目的采取的一种“有为”的方式。对个体而言,还有什么比生命的安全更重要呢?那个“无形的力量”是不可违背的,不可抵抗的,个体能做的只是了解这个“无形的力量”的着力点、运动方向,然后“顺势而为”,如此生命才可最大限度地获得安全。可以说老庄哲学是对人人生而不平等最深刻认识后的“忠告”。
是卒子,或者是车马炮,或者是士象将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生命的真相。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幸福,享受自己该享受的幸福。这就是不平等中最大的平等。
作者:文晴
棋与人生(三)
理 解
象棋在本质上体现理解和反理解。理解就是洞悉对手的意图和目的,反理解就是避免被对手算中。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对手的棋,那么很容易落入对方的陷阱。而如果总是被对方算中,那么很容易被对方拖垮。世界为什么那么复杂呢?象棋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在处在理解和反理解当中。
人们常说:人生最难的是理解。理解就是超越自我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这对每一个人显然都不容易。人是比较奇怪的动物,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言行能被他人理解,另一方面又不想被别人全部看透。象棋之所以流传千年,可能同人性的这一特点不无关系。棋战的趣味就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并存,虚虚实实,模棱两可。如果两人对弈,某一方的棋全部被另一方理解,那么这两人棋下的一定很无趣。
从象棋中不难发现,要理解对手的棋除了自己的经验、计算力和直觉外,还需要经常换位思考。当对手行棋后,多问几个为什么,任何一步棋都不能简单视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了解对手的意图。人生路上的理解也需要做这样的努力,要理解一个人的心思、言行和灵魂需要经验,需要理智,更需要博大的胸怀。
写到这,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一定要理解别人,为什么一定要被别人理解呢?这一点除了由人性的特点决定外,最重要的是“理解”是一个人走向世界的桥梁。没有理解根本没有象棋,同样没有理解根本没有生活。一个人活在世间就是和世界不断联系的过程,不管采取的积极的态度还是消极的态度,同世界的联系都无法避免;而这个联系的基础就是理解。
古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相互理解自然走到一起,无法彼此理解就分会道扬镳。人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找到理解自己的人,而人最大的美德则是去理解别人。
作者:文晴
棋与人生(四)
欲 望
欲望无限制膨胀毁人也毁己,而“无欲”对一般人来说危害也不少。比较符合人性的说法和做法是:欲望必不可少,但必须克制。从象棋中我们就发现欲望的必要性以及克制欲望的重要性。下棋的目的就是争胜,毫无取胜心下好棋是痴人说梦。渴望胜利的欲望有助于棋手变得专注、激情四溢、想象力澎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行棋途中,如果欲望不加以克制,技术和心理很容易变形。
毫无疑问,当下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过度地追求物质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可以把棋子当作物质来看,卒子的价值最小,而将军的价值最大(或者说无价之宝,因为将军牺牲了,棋局就结束了)。过度地追求物质,等同于把下棋完全当吃子游戏。我们都知道,下棋的目的是把对方的将军将死,吃子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如果把吃子这个手段当目的,很显然根本不懂象棋,其结果往往是贪吃了对方的很多子,却最后被对方将死。现实中过度追求物质,无异于把获取物质这个手段看作生活的目的,从而往往导致轻易牺牲健康、良心等一些原本最重要的东西去换取物质。
即便是高明的棋手依然难以抵挡“物质”的诱惑,对普通的棋迷来说无疑更加艰难。这也是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几乎无人能在这个“拜金主义”的社会安贫乐道。如何表达欲望,克制欲望始终是人类一大难题。
作者:文晴
棋与人生(五)
为什么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一个人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该理智的时候被情感左右,而当身心被情感占据的时候,理智不翼而飞。有些场合情感分文不值,比如股票市场、竞技赛场,而一些场合太过理智有背人性,比如友谊和爱情。
“为什么”是区分情感和理智比较好的方法。如果这个“为什么”可以找到答案,那么理智占据主导,而这个“为什么”假如很难有确切的答案,那么多半属于情感范畴。
下棋当中,最忌讳的是被情感左右,贪吃、随手棋、照搬等等都有太多的情感因素。此时,用“为什么”提问,能有效地从情感拉回到理智。如果无法确定答案,那么所下的棋便是有问题的,需要重新评估,这样才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一时冲动丧失客观性。生活许多事,也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世间的事有因必有果,“为什么”可随时让我们警醒。
一个成熟的棋手能随时提出“为什么”,然后解决这个“为什么”。一个成熟的人也能经常问“为什么”,然后凭着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答案。
作者:文晴
棋与人生(六)
大局观
立足于整体,从大局出发,因势利导,这是一个高明棋手必须具备的视野和战术素养。过分注重局部,纠缠于细节,容易因小失大,顾此失彼。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需具备两种大局观:一,对自身整体走向的把握;二,对整个国家局势发展趋势的把握。第一,明确自身最擅长的是什么,最有望获得成功的是什么。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特长,才可以集中力量突破,才不会将时间浪费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美国国务卿赖斯的钢琴造诣颇深,15岁时她就在一场比赛中胜出,得以与丹佛交响乐团联袂演奏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直到上大学,她仍立志从事音乐事业。但她经过仔细权衡后发现不管她如何努力,成为世界顶级的演奏家的可能性很低,于是专心投入政治。赖斯所作的决定以及她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她卓越的大局观。第二,考虑自身前途的时候,还需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国家稳定繁荣,个人的愿望才有实现的可能,国家局势动荡,个人任何美好的愿望都是泡影。最近A股市场连续暴跌,市场极度恐惧,许多股民怨声载道,大骂国家和政府。这是极不冷静的态度,也是缺乏大局观的表现。资本市场对股民也许生死攸关,但在整个国家经济建设中只是一个局部。一个好的政府,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必定是站在整个国家的利益考虑民生问题,而不是哪里失火就跑哪里救火。A股市场在连续调整了六个月后,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利好,,一方面体现政府以民为本的情怀,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的运筹帷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大局观的养成。每个人都有局限性,要想获得一种更大的视野,就需要不断地经受考验,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
作者:文晴
更多通过象棋看世界系列文章可查看:http://blog.sina.com.cn/anni0451
棋与人生(七)
两种人生哲学
世界上的人生哲学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类:一,观照自己,寻求内心平静;二,放眼世界,建功立业。奉行前一种哲学的人的生活波澜不惊,但懂得随遇而安,容易满足。拥有后一种人生哲学的人生活容易大起大落,容易产生成就感,也容易产生挫折感。很少有人一生只遵照一种人生哲学的,大部分人一生都在这两种人生哲学中寻找一个平衡。
象棋中的“边马”和“中马”很有这两种人生哲学的味道。马安边路道狭窄,较难腾挪,但处境相对安全,较难受到攻击和打扰。马居中则道路宽广,可照应四面八方,但同时也处于危险的境地,无论明枪暗箭都极难防范。追求内心平静的人喜欢成为一匹“边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生安宁。试图建功立业的人则希望成为一匹“中马”,不想碌碌无为,希望变成世界的焦点。
很难判断一个人到底成为“边马”好,还是成为“中马”合适,恐怕要因人而异。从表面上看,拿破仑、李小龙更愿意成为“中马”,对他们来说人无法活得轰轰烈烈就等于白活,而象老子、鬼谷子还是觉得做“边马”更惬意,功名利禄的他们眼里也许只是过眼云烟。但拿破仑和李小龙心中未必就没有“边马”的影子,而老子和鬼谷子未必就没想过过过“中马”的瘾。拿破仑曾说:“与世无争属于理性的范畴。”可见他曾经仔细考虑过是否选择过一种不为人知的生活。李小龙呢,并非一味用强,他对“水”推崇备至,希望自己变得像“水”一样“顺势而为”,如果人生需要他沉寂,他未必不能做到“身退”。老子最后抛出《道德经》很象个“老顽童”,生前做匹“边马”,安享太平,死后让世人把他变成“中马”,他躲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偷着乐。鬼谷子呢,通过他的四大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让世人意识到世上的“中马”未必就是最好的马,真正的好马也许从未公开露过面。
事实上人在世界上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换句话说,成为“边马”还是“中马”未必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很多时候是“环境”造就的。但不管怎么样,世界上只有一种马,世界会很无聊。有了两种马,个人在选择上便有了“蓄水池”(一种哲学“满”了,可以往另一种哲学“注水”),这样辗转的空间扩大了,世界也会因此丰富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