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专题消息 制棋盘、添马扎。搞卫生、七旬翁河畔经营免费棋摊八年 | |
(2008-11-21 00:04:58) | |
本报记者王萌、曹颖 实习生郑轶卓 在省会(河北省会石家庄)工农路民心河畔,每到下午时分,来自四面八方的象棋爱好者都会聚集在此切磋棋艺,这个完全发自于民间的象棋组织如今已经维持了八个年头,而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红火的棋摊的发起者是一位年逾七旬的退休老人。 ■寒风中 数十名象棋爱好者围聚一堂 11月17日下午,记者前往工农路民心河畔,远远就看到一群人围拢在民心河一角的空地上。在此下棋的老先生说,这里共有八幅棋盘,还有数十个马扎供人坐。每天棋局结束后,会有专人将这些棋盘和马扎收好,第二天再继续使用。 谈起这个下象棋的场所,大家都会向记者提到一位于老师:“多亏于老师的苦心经营,让我们不仅有地方休闲娱乐,还能认识很多棋友。” ■多年前 自身爱好成就“地棋摊” 在众人的指引下,记者在人群中找到了这位于老师。据了解,于老师名叫于荣真,今年71岁,退休前一直在桥西区体委工作,爱好象棋。八年前,退休后的于老师自制了一副棋盘,带着它到街边寻找棋友下棋。而很快于老师发现,爱好象棋的人很多,每当自己下棋时,身边都会围拢起不少人“观战”。于是热心的于老师便萌发了多做几副棋盘、给大家提供一个下棋场所的念头。随后于老师便找来木板,精心制作了几副棋盘,随后又买来象棋、马扎,在民心河边义务支起了“地棋摊”。 ■八年间 从一人张罗到众人参与 “开始我做了四幅棋盘,可来这里下棋的人越来越多,棋盘根本不够用。”为了满足棋友们的需求,于老师又制作了多幅棋盘。随后几位老棋友主动拿来象棋、板凳,“地棋摊”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地棋摊”的管理也成了问题。“这里每天都有近百人下棋,周边的卫生肯定会受到影响。”为了不让附近的清扫工人为难,于老师专门从家拿来烟灰缸,并提醒棋友们不要乱扔LJ。 在于老师的带动下,每次下完棋后,清扫周边卫生已经成为每位棋友的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棋摊才能越来越红火。” ■成规模 “地棋摊”引来诸多高手 于老师告诉记者,如今这个地棋摊已经开展了八年多,并且逐渐形成了规模,每天下午,这里便成了象棋爱好者交流、切磋的固定场所:“好多在省市得过奖的象棋手也来这里下棋,大家在一起很融洽。”于老师说,眼下虽然天气逐渐寒冷,但每天仍有很多人到此下棋,自己也因这个“地棋摊”结识了不少朋友,而生活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提起于老师,现场无人不竖起大拇指称其为“永不退休的体委主任”。一位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多年的老者认为,“地棋摊”既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个“地棋摊”能坚持这么多年,实属不易。 |
四年前,燕赵都市报记者还有人报道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