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中国象棋高手
黄少龙大师著
第一章 气 质
母亲生前常常对我说:"你三四岁时,一个人摆弄棋子,可以玩上半天。"这件事给母亲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家里有一副象棋子,我并不认识车、马、炮这些字,更不会下棋,只不过把棋子当成积木玩具,摆出各种形状的建筑物而已。谁也没想到,经历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再来回顾此事,竟感觉正是它使我与象棋结下不解之缘。
据说两千多年前有个围棋高手叫做弈秋,他同时教两个小孩子下棋,其中一个孩子专心听讲,后来有所成就,另一个孩子总是望着窗外,心想会有一只可爱的鸟儿飞过,结果棋艺没有进步。这个故事含意深刻,许多象棋培训班教练在选才时,首先观察孩子的注意力品质,因为它是记忆力、分析力的基础。如果精神不集中,就记不住棋谱,更谈不到对棋局的分析理解了。
有人说,下棋是动脑子的,只有头脑智商特别高的人才会成为象棋大师,这话只说对一半。的确,智商低的人肯定难以成为象棋大师,但普通智商略高一点的人,如果具备较强的非智力因素,即虚心、勤奋、毅力,对棋艺的实践与钻研持之以恒,应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象棋大师的。特级大师杨官璘的棋艺生涯正好说明这一点,当棋迷们向他请教成功秘诀时,他总是说:“我不聪明,靠的是笨功夫。”
决定棋手成才的,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其中气质对棋手的成功率影响较大。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与抑郁质四种类型,但纯属单一类型的人是极少的,绝大多数人都以某一种类型为主又兼其他类型的混合型。
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态度直率,激动暴躁,行动敏捷但欠精确,兴奋时热情埋头工作,失望时情绪顿时沮丧。下棋时勇于进攻,大刀阔斧,敢拼敢杀,喜欢弃子人局,但决策时往往不顾防御,所以在一场大比赛中,胜局虽多而败局难免,总成绩往往不够理想,成绩起伏较大。
多血质的人机智灵活,善于交际,很易适应新的环境,工作能力强。但办事重兴趣,不够耐心,注意力不够持久。下棋时应变力强,战术机动灵活,看法精巧动人,但在互缠局势中缺乏耐心,有时分散精力而出漏着。
粘液质的人处事冷静,自制力较强,工作上专心致志埋头苦干,有恒心有耐力,有条理有规律。但对新鲜事物反应慢而不灵活,有惰性。下棋时稳健细腻,思维严密,三思而后行,擅长下残棋作持久战。但顾虑较多,冲击力不足,在一场大比赛中输棋较少而和棋较多,虽然也会影响总成绩,但成绩总是较为稳定。
抑郁质的人沉静、含蓄,细心谨慎,但孤僻多愁,优柔寡断。下棋时谨小慎微,缺乏进取精神,对胜负患得患失。
从象棋运动的特点来看,棋手应能承受较长时间紧张比赛的高强度脑力负担,沉着镇定地对待局势的起落,灵活机动地应付棋局的千变万化,巧妙应变各种难题。所以棋手的气质以粘液质、多血质等类型较理想,胆汁质次之,而抑郁质则不合适。
气质反映棋手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长期的棋艺实践与训练中,也会使人的气质、棋艺风格有所改善。
盼望成为象棋大师的棋友,可以测定自己的智商与气质,找到努力的方向,下定决心进行锻炼,是有可能成功的。
第五章拜师
50年代初,广州棋坛双峰插云,陈松顺与杨官璘双双齐名。陈松顺原籍广东省台山县人,少年时棋才出众,被钟珍赏识,并收在门下精心授以棋艺。陈松顺艺成技高,40年代踏上江湖棋涯,他千里走单骑,逢人让双马,远征广西、贵州、云南等省无敌手。以后返粤赴香港与高手较量,战绩颇佳,新中国成立前回广州。
1952年间,陈松顺坐镇大华酒家棋坛.设擂应众。我常去观看,觉得他的着法高超,不时有怪妙惊人之着,很是敬佩。当时一般的攻擂者,半个多小时就被打下阵来,每晚都要输几个人,鲜有能和者,更谈不到取胜了。12月26日的晚上,棋坛开场时,尚未见有人报名攻擂,叔父鼓励我大胆上阵。当时并未料到,这局棋竟成了我拜师于陈松顺的入门考试,对我后来的棋艺生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双方着法严谨,均无疏漏之处,兑兵卒后势均力敌,双方愿和。
弈罢,陈松顺对我在失先的局势下扳平表示赞许,而观众则认为一个14岁的中学生竟与棋王打成平手感到兴奋,议论纷纷!叔父立即走上擂台,请陈松顺以后对我多加指点,陈松顺当场表示同意。从此,我每星期天利用课余时间找陈松顺老师学棋。
陈老师教棋采用实践式、启发式、讨论式。他是职业棋手,每天在茶楼里对棋友下指导棋。我在旁观摩,只见他让单车、让双马、让五先的棋,走起来神出鬼没,我学到许多运子技巧与攻杀手段。当空闲时,陈老师便对我下指导棋。
陈老师在晚上主持棋坛茶座,经常安排我作公共表演,给我提供了与职业高手对抗的机会。赛后陈老师帮我复盘拆棋,他总是强调要注重分析棋局形势,不单纯看子力多少,更要看子力位置及其作用。他认为下棋的战略思想务求进取,寻求变化。并提出练残棋的重要性,加强基本功。
在陈老师指导下,我的棋艺突飞猛进,在1956年参加广州市中学生象棋比赛,以全胜成绩获得冠军。同年参加全市象棋赛进入甲组,对职业棋手朱德源、陈洪钧以及青年名手陈柏祥、卢锦钧,我均以1胜l和居上风,取得循环赛最高积分。但在总决赛时走一步大漏着,败于韩松坚而退居第3名。
关于成才是否必须拜师的问题,要看具体条件。俗谓名师出高徒,是因为你找到名师来拜,同时自己刻苦努力才成为高徒,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无名师指点,棋艺提高会慢些。但同样在名师指导下,不同的人也会因各种原因未能成为高徒的,这就说明本人努力及有关良好环境也十分重要。
王嘉良12岁时,是在街头遇师的。有一次,王嘉良来到街头一个棋摊,摆的是双马残局。他经过一番思索,认定找到攻杀答案,便主动攻擂,结果真胜了。摊主另摆一个车兵残局,不料王嘉良又胜了。摊主苦笑道:“这位小兄弟帮碗饭吧。”王嘉良杀兴正浓,怎肯罢手,要求摊主再摆局对弈。正在此时,只听背后有人说:“小伙子,到此为止吧。”王嘉良回头望去,得知是自己慕名已久的哈尔滨棋王金启槃时,不禁肃然起敬。于是离开棋摊来到金启槃的家,通过测试,王嘉良施拜师礼。从此,金老师把自己的棋艺心得尽心向王嘉良传授,并送给他许多棋谱阅读,使王嘉良的棋艺突飞猛进。
事实上,也有许多小棋手找不到名师来拜,怎么办呢?也可以把你崇拜的-些象棋高于作为广义的名师。即虚心地学习他们的棋艺对局、作品。胡荣华回忆他的棋艺成长过程时,提到窦国柱、徐大庆、何顺安、徐天利、屠景明、朱剑秋等棋坛老师的帮助。他的棋功全面,与广采各家之长有关。杨官璘是自学成才的,但也曾向曾展鸿、卢辉、陈松顺请教过。
因此,希望成为象棋大师的少年棋手,如果你未能拜到名师的话,也不要灰心,记住一句格言:“三人行,必有我帅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8 12:59:1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