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凡会走几步中国象棋的,可能没有人不晓得“棋坛司令”胡荣华大名的,他是中国棋坛乃至世界棋坛不世出的一代宗师。拥有世界冠军吕钦和许银川的广
东象棋队,有一次主教练蔡福如问年轻队员:“你们最想学谁的棋?”小棋手都回答要学胡荣华,他的棋华丽精彩,成绩又好,不学他学谁?蔡大师却说:“不对!
胡荣华是天才,你们学不了。要学杨官嶙的棋,那是功夫棋”。这是棋坛劲旅广东队的经验之谈。言外之意:老杨之功夫可学,司令之天才不可学。
这样的天才,自然少不了追捧之人,何况胡荣华贵为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上海棋院院长,在中国棋坛地位举足轻重。长期以来,见诸于报刊有关胡荣华的文字,莫
不以叹服其棋艺发端,进而吹捧其云水襟怀、松柏气质,甚至扯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高度,其中五体投地者有之,阿谀奉承者有之,别有用心者亦有之。
陈寅恪先生称天才为猛人,常常被身边的庸人捧昏。所幸胡司令脑筋还算清楚,已过知天命之年,依然勇猛精进。
胡司令这般传奇人物,棋迷需仰视才见,云雾氤氲,自然虚实难辨。笔者曾主编《棋艺》杂志,与胡司令接触颇多,加之和胡司令的对手往来频繁,从王嘉良到柳大
华,从李来群到许银川,笔者得以置身行内,又能神飞局外冷眼旁观。依我看来,审视胡荣华可以分作棋外棋内的AB面,他有江南人的精明算计,却不乏胸怀天地
的大气;他有极强的功利心,也具备勇于放弃的魄力;他自命清高架子十足,背后却能兼容并包取各家之长;他有时酸溜溜阴阳怪气,公众面前却是气定神闲一派仙
风道骨;他有棋人擅长的投机取巧,更多一份老谋深算的底气与从容。胡荣华是益智游戏的绝顶高手,但棋盘之外,他和你所熟悉的工于心计、长于算计的上海人没
什么两样。
“十连冠”与“降乙组”
胡荣华创造了多项棋坛纪录,其中最为传奇的是1960---1979年间的“十连冠
”。雄霸棋坛二十年,这在竞技体育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1960年,年仅15岁的胡荣华在强手如林的全国个人赛力压群雄,首夺个人赛冠军,从此开始了中国象棋的“胡荣华时代”。其间,他与杨官嶙、王嘉良等老对
手缠斗二十余年,除了1964年与杨官嶙并列冠军外,均独占鳌头。胡荣华精于钻研、长于创新,许多被弃用的老招法在他手中又焕发了战斗力,一直被认为保守
被动的飞相局甚至成了他的“镇山宝”,在大赛上屡建奇功。“十连冠
”之后,尽管柳大华、李来群、赵国荣、许银川、吕钦群雄并起,胡荣华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先后于1983、1985、1997、2000年四夺个人赛
冠军,其间又多次斩获“五羊杯”、“银荔杯”等邀请赛冠军,2000年的个人赛冠军,胡荣华以54岁创下了高龄夺冠纪录,与他15岁的低龄夺冠纪录遥相呼
应、一时瑜亮。成绩如此之佳,风光一时无两,于是博得了“棋坛司令”的美誉,久而久之,简化为“胡司令”,遂成佳话。但是,胡荣华从未获得过世界象棋锦标
赛的冠军,这是他几近完美的棋手生涯中唯一的遗憾。
胡荣华的“十连冠 ”固然辉煌,但其中有很大的偶然性。“十连冠
”跨越了十年浩劫,客观上造成了下一辈棋手水平进步的断档,缺少年轻才俊的冲击,胡荣华正当年富力强,对老棋手理所当然有一些优势,这是胡荣华“十连冠
”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胡荣华所在的上海队高手众多,大赛中彼此照应,也为胡司令起到了一定的“保驾护航”作用。
这里且讲一段胡司令走麦城的经历。1980年,全国个人赛在四川乐山举行,协会规定甲组12名棋手中后两名要降入乙组。谁也没有想到,胡司令
形势竟然岌岌可危,最后一轮,他必需执后手战胜“东北虎”王嘉良才能保级。水平差距不大,执后手想赢棋难度极大,况且,王嘉良与胡司令素来不睦,不可能雪
中送炭。果然,局中胡司令送一相给王嘉良吃,试图在下风中挑起对杀,以求得微薄的胜机,但“东北虎”老王老虎不出洞,四平八稳地走了一盘让胡司令无可奈何
的和棋,将其打入乙组。两人又结一段梁子。
降入乙组再想打上来殊为不易,1981、1982年接连两次个人赛,胡司令均在乙组沉沦。1983年,他以象棋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名义力主取消甲乙组,混在
一起比赛。凭着胡司令的巨大影响力,该提议得以通过。当年胡司令第11次获得了全国冠军,也算是一段“以权谋私”的小插曲罢。
“心理战”与“盘外招”
名气大了地位高了,人就难免要摆一摆架子,胡司令也未能免俗。有一次央视某记者提出要做一次访谈,胡司令竟然要求记者将要问的问题列个题纲呈给他过目。这
是政治访谈中常见的程序,胡司令显然有点“越位”,谱儿摆得大了点儿。不过,赛场上胡司令可没这么大的谱儿,为了赢棋,他完全能放下大宗师的架子,耍上一
些“俗人”的花招。
1979年四运会,象棋比赛的最后一轮,胡司令尚落后北京队傅光明大师一分,两人相遇的收官之战,胡司令必需执后手拿下傅光明才能完成“十连冠
”伟业,而傅光明只需一盘和棋即可登顶。是局,傅光明经过精心准备,先手走出“炮二平五”的当头炮开局,他料想胡司令为了后手赢棋,必然要采取顺手炮这样
激烈对攻的布局,孰料胡司令的第一步棋竟然长考了二十多分钟。在这二十多分钟里,胡司令双目微闭有若养神,傅光明却在猜测对手用意中饱受煎熬。当时赛场的
气氛十分微妙,两人仿佛在比拼耐力与斗志。胡司令终于走棋了,是一步谁也没有想到的“相三进五”,如此四平八稳的后手布局,似乎意在求和,无心争胜,大出
傅光明意料,与先前他准备的和二十分钟里所猜想的大相径庭。傅光明在恍忽之间不得不从头应对,而胡司令此举则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十几步后,胡司令后手反
先,最终拿下此役,以一次绝妙的心理战为“十连冠
”收官。
二十多年后,央视5频道《五环夜话》栏目做了一期胡司令专访。节目中提到了那次心理战,主持人张宏对象棋所知不多,误将此举诠释为“盘外招”,引得胡司令
老大不快。他说:“心理战必需以棋艺水平为基础,而盘外招则不需要以棋艺水平为基础;心理战是正常的作战手段,而盘外招有违体育道德。”崇拜者闻之无不折
服。众位看官有所不知,胡司令不仅是心理战的大师,盘外招也玩得精熟。
七十年代的一次比赛,王嘉良与胡司令又一次相遇。中盘过后,胡司令已是四面楚歌,长考之后,胡司令长叹一声,起座如厕。王嘉良稳操胜券之余,也不敢大意,
再三计算,知对手已无翻盘可能。胡司令回到赛场后,装作魂不守舍走向国际象棋赛场那边,老王不知是计,忙把他喊了回来。胡司令甫一入座,即随手走了一步
炮,然后大惊失色,继而苦笑连连。老王一看,心想你可真是走晕了,把炮喂到我马嘴里了,于是抬手就给吃了。这下可中了胡司令的苦肉计,没几下便吃回一马,
而后翻盘成功。原来这是胡司令精心设计的骗招,老王一时不察,被胡司令逼真的表演骗过。怎么样?胡司令的盘外招玩得精吧。
以下是引用攻势如潮在2010-2-8 11:51:00的发言: 1981、1982年接连两次个人赛,胡司令均在乙组沉沦。1983年,他以象棋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名义力主取消甲乙组,混在一起比赛。凭着胡司令的巨大影响力,该提议得以通过。当年胡司令第11次获得了全国冠军,也算是一段“以权谋私”的小插曲罢。
原来这是胡司令精心设计的骗招,老王一时不察,被胡司令逼真的表演骗过。怎么样?胡司令的盘外招玩得精吧。
真有这事?
晕死!
楼主既然曾经是《棋艺》主编,就不能按一般棋迷的尺度来看您的帖子。我的意思是,一般棋迷的帖子,错就错了,咱也不必较真。您错了,咱就得指出来。
您文中关于1979年的傅胡之战,有两处错误:
一,傅胡遭遇不是最后一轮,而是倒数第二轮;
二,胡第一步走的不是象三进五,而是炮8平5。这一条,好像地球人都知道啊。
另外,“一时瑜亮”是指两个人双峰并立,难分轩轾,您文中这样的用法,很不妥当。
本人没有看过《棋艺》杂志,非常庆幸。
另外提个醒,背面傅粉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反讽,但在文化相对不高的棋迷圈子里,极容易引起误读。直说何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8 22:26:41编辑过]
找到一篇“攻势如潮”的大作。顶起来哈。观点正确与否谁也不好定论,但里边有几个硬伤:
一时瑜亮(这样的用法能气死瑜亮)
傅胡之战是最后一轮(实际不是,如果是,傅就不必求胜,求和就是了)
傅光明长考二十分钟(实际是八分钟)
胡司令首招飞象(实际是顺炮局)
升降甲乙组(年份搞错)
一篇短文,错误百出。
为了加大他文章的“价值”和影响力,还特别注明身份,<棋艺>主编。
如此主编,令人无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0 14:04: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