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广象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广东象棋网,象棋棋谱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象棋长征路

1楼
中西一杰 发表于:2010/4/5 13:15:00

“我不是讨饭的”

清远籍男子放弃工作周游数省,街头摆摊称只因为宣传中国象棋文化,棋艺不高明常遭棋友挖苦

--------------------------------------------------------------------------------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10年3月30日 第 5552 期 B3版  


卢德祥的笔记本上盖满了他所到每个地方的邮戳。本报记者缪晓剑摄


"我的动机就是宣传中国象棋文化,呼吁政府把象棋纳入教科书。"清远籍男子罗德祥自2008年以来,放弃工作和生活,自费周游海南三亚、广西桂林,并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到各个城市街头摆摊宣传象棋文化。

■路遇怪客改变人生
可能是到处飘荡的原因,罗德祥胡子拉碴、不修边幅,但一说到象棋和他重走长征路的经历,他就滔滔不绝起来,还拿出各个媒体对他报道的样报给记者看。罗德祥以前和其他人一样,是个中规中矩准点上下班的打工一族。"2008年10月17日,当我在广西贺州的灵峰广场遇到一个叫李金雄的人时,我的生活开始发生了改变。这个人原来在单位做会计,后来下岗了,但通过象棋悟出了和谐社会的三赢理念,还准备好书稿,想找人出书。可他失败了,周围的人说什么的都有,神经质、疯子、不正常……但我在遇到他之后,内心却只有佩服。"罗德祥回忆,"他应该有40多岁,却还有激情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让我很震撼。"
后来,罗德祥经常去灵峰广场和李金雄聊天、下棋,听取了对方关于象棋文化的很多理念。"我决定把他未竟的事业进行下去。"
■"长征"路上有热有冷
罗德祥认为,中国象棋包含的"和谐"理念是其精髓。"很多人认为国际象棋代表了现代文明,而中国象棋代表没落的封建文明。其实相反,我觉得中国象棋中很多棋子不能过界导致水平相当的对手出现和棋的几率很大,代表了中国人寄望世界和平的理念,而国际象棋所有棋子都可过界,博弈的结果不是你输就是我输,代表了一种好战的思维。"
为了宣传象棋文化,他精心策划了自己"棋行天下"的路线。"一开始我就决定重走长征路,完全按照红军当年出发的日期、路线走,一路宣传中国象棋文化。2009年10月10日,我开始从江西瑞金出发重走长征路,12月29日到达当年红军突破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桂林兴安。"
今年1月开始,由于身体原因,罗德祥暂停了重走长征路的计划,开始在多个论坛发表 《我的中国象棋长征路》帖子。记者发现很多网友为罗德祥的执著感动,也有很多网友讥讽他的偏执。而从沿途搜集到的路人留言看,情况也大同小异。一名韶关居民在罗德祥的笔记本上写下 "我怀疑你是个骗子"。由于罗德祥棋艺并不高明,也常遭到棋友的挖苦。"很多人跟我下完棋后,会说:'就你这水平还棋行天下呢?还是再练几年吧。"罗德祥说,"其实象棋文化跟棋艺水平是两码事,我并不想成为象棋大师,但我立志成为宣传象棋文化的传播者。"
■在中山受到热情礼遇
"据史料记载,孙中山先生当年非常喜欢下象棋,因为他每跟人下棋都先走炮,所以人送绰号'孙大炮'。"罗德祥告诉记者,这次来到伟人孙中山的家乡,他感受到了博爱精神在这里的传承。3月26日罗德祥从珠海来到中山坦洲,受到了中山人的热情礼遇。"他们都很认同我的行为,资助我住100多块钱的旅馆,我以前都是自费住10块钱的旅店。"
一名姓谢的先生还在罗德祥的笔记本上留下"精神可嘉,希望坚持"的字样。"他还要给我500块钱,我坚决没要,因为我不是讨饭的,我是宣传文化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5 13:41:11编辑过]
2楼
坦洲仔他姐 发表于:2010/4/5 14:32:00

谢谢你的分享

3楼
慢马 发表于:2010/4/5 16:42:00
感动!人不能总是功利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5 16:43:22编辑过]
4楼
梅花鹿 发表于:2010/4/5 21:30: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艺术有文艺性,技术性,艺术就在身边,改造环境之前尽量要融入环境。艺术比较深奥。别人也说出很多的道理。下面转 :

                象棋文化随笔:象棋与中国文化

      世界三大棋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中国占了二棋。 中国文化是人类世界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一直体现着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为世人所触目。 就象棋、围棋而言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不但使历代的棋人痴迷不已而且深入民心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如同诗歌使中国有诗国的美称一样棋艺的繁荣,也使中国拥有棋国的美誉。
    本文只谈象棋。只谈象棋里的中国文化意蕴。
    关于象棋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既有神农氏、黄帝造棋的传说也有源于印度等的说法令人迷惑。 其实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去切入、去细品象棋就可以扫去那些使人疑惑的迷雾还其本真的面目。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从人类有了劳动人民在劳动时尤其是扛木头为了解除疲劳为了步调一致人们打心里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便是诗歌便是文学。
    文学源于生活、源于劳动艺术亦然。
    象棋被古人敬为四大艺术之一与琴、书、画并列足见象棋所具的重要地位。那么作为艺术的象棋无疑就与人类的生活、劳动有关了。
    古人爱将自己热爱的东西托付于神使其充满神圣像国外有诗神。我们先人没有诗神却有棋神也许是我们先人对棋的爱胜于诗歌的缘故。
    刻划得比较传神的棋神是帝台。
    “苦山之首曰休舆之山。 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 (《山海经》。中次七经)
    帝台这棋神化得很。 却也道出了远古人的棋是石头。 即使是帝台的棋也不过是像雨花石一类的石头。 也就不难明白棋是远古人玩石头玩出来的大家有份发明不属谁的专利。 可以说棋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
    当远古人学会使用石头朝别物掷去的时候便产生了棋。就是说人类的棋是一种追求目标掷向别的物、实现生命欲求的东西掷中别的物 )。 当然,这种棋是很原始的而且是无意识下出来的棋。 因此他们在击禽打兽的劳动之余,为了娱乐为了练习投石的准确便两人三人或四人相距十步或二十步而立,你用石头击我的石头我用石头投射你的石子击中为赢以此取乐便诞生了最原始的棋。 说其原始是因其出自人的本能既没什么规则赢了也没什么奖赏,只是彼此乐一乐目的直接而简明──-为了投石的准确。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公平意识的觉酲原始棋便渐渐有了规则。 从不分谁先投石分出了先后。 起初是神石手先投往往都赢。 因为神石手每投必中而每人又只有一颗石棋这显然不公平。分先分后就势在必然了。 怎么分才显得公平当然是抽签了。 七八条长短不一的签让人用手握着谁抽中长者谁便先投。 这在远古人的意识里是再公平不过的了。 但签抽多了有人就会根据签的特点以及握签人的神色去猜测哪根签长哪根签短,从而决定抽哪根。 这就有了《易》的预测的特性。 而随着原始棋的向前发展由每方一颗棋变成三颗四颗棋也是很自然的了。 
    棋多了神石手一石击中两棋。
    众人又惊又喜暗道一石本只能击中一棋的啊怎会中两棋的?
    起初或许是偶然但经神石手的用心预测不懈努力一石中两棋、三棋的频率增多一生二二生三的数便形成了。 这无疑是《易》的卦数的基础。 由此可见石器时代诞生了棋而棋又打下了《易》的基础。 从文明古国都有棋、都有好像《易》一类的占卦的情形看棋和《易》无疑是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 是体现着人类本真的一项艺术。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就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谁融入自己本国的文化特色谁以自己的文化去再创造那门艺术那艺术便属于那国。 棋和占卦虽共存于各文明古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就像人类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分化出拉丁文、英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等文字独汉字仍继承着象形一样由于棋与中国文化相融相发展便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象棋、围棋。
    而印度、埃及、波斯、希腊等国的棋则又与自己本国的文化相融形成具有自己本国特色的棋。像印度的四角棋以及后来的国际象棋。 《易》也亦然是我们的先人将各种零碎的占卦加以系统化而成的。这是题外话不多说。 
    据后秦释道朗《涅磐经·现病品第六》:“ 樗蒲围棋波罗塞戏狮子象斗,弹棋六博拍鞠掷石投壶率道……”所举的十种游戏中掷石这原始棋艺仍保留着。
    下面我就中国象棋的特点及象棋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中国象棋的特点
    (一)象征性如果有人问你,象棋为什么叫象棋?你也许会答:因为象棋里有大象,所以叫象棋。
      这无疑就闹笑话了。记得早几年中央电视台的象棋世界节目,就出了一道题:象棋是什么国家发明的?
      有人答中国,有人答波斯,有人答埃及,但这都被定为答错。他们准确的答案是:印度。按他们的解释,因为印度有大象,而中国没有,波斯没有,埃及也没有,所以象棋是印度发明的,中国象棋也是由印度传入来的。
      这实在误导得可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导,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象棋,不知象棋的发展历程。那么,何为象棋?简言之,象棋就是象征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形态的一种艺术。而中国象棋的象征性,是十分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
      或许中国人的祖先生来就极具象征的天赋。 一部《易》书,居然敢以八卦的六十四卦去储存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一阴一阳(──——)叠变的六十四种模型就把天地万物尽收于其中构成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缩影。丰富的汉字, 无一不揭示着万物发展的一定规律。象棋也不例外自它从原始棋进入到文明时代,象形的棋子便有了象征的雏形。棋生《易》《易》又反过来促进棋的发展。 如比较能代表象棋童年时期的六博子数虽少着法虽简棋规也没今天完善,但却通过双方棋子的运行、对抗将《易》的阴阳相克嬗变转化的朴素原理体现出来。 以代表舜的祖先的图腾不但具有宗教的意味而且将当时的以部落首领为主的社会形态也反映了出来。 随着象棋形制的不断完善、深化象棋所容纳、象征的意蕴也就越发丰富、广博。水养育了人类人类自然对水感激不尽。 这美丽的情感在我们祖先的棋里也得到体现。 春秋时有一种博棋是十分有趣的。 先说棋盘。它的棋盘不是今天这种平面的也没有六十四个方格而是立体形的。棋盘中间凹下去里面装着水周围凸起的是山星星分布在其间,像是天地自然的浓缩。 水里有九枚鱼形的棋子。 在我们先人的眼里九是最大的数,鱼则是丰富无限的象征而水就含着一种使生命日日新的深意。 这博棋开局得投箸谁投箸赢,谁才有资格钓水中的鱼(棋子)。 投箸前则又要先洗手意思是自己拥有生命创新的水了便可尽情地到天地间去施展身手。 所以谁钓的鱼多谁为赢棋。 意即拥有了丰富的人生。 现在的棋枰还保留着楚河汉界出处便在这非楚汉之争后才有水的。
      由此看到,远古的棋并非像我们今天的象棋一样,这般抽象,而是十分形象化的。他们的棋盘不但模仿大自然,把大自然的山水、星月都搬到棋盘上,就像军队模仿战场的沙盘一样,为立体式的。这与远古人的生活单一,除了劳动,就是战争有关。因此,当时的象棋便侧重战争的游戏。北宋晁补之在《广象戏格·序》就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为阵。明谢在杭的《五杂俎》也说:象戏,相传为周武王伐纣时作。都说明象棋与战争有关。盘上的棋子也就因时代而异。约略说来,春秋以前的棋子多为动物,而且是虎豹麒麟和龙之类的猛兽。这是象棋往实用发展的一面。直到三国时代,仍十分注重这实用的功效。像一度出现过的三国象棋不仅从枰面、棋子上反映出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形态,而且还从两方联手
    , 即可战胜任何一方的棋理上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则是象棋与《易》的结合,注重于人文、自然、宇宙的解说,构筑了一种比较文气的象棋。正如人类的进步在于文化的积累。棋也一样当《易》的知识渐渐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博棋那种直接将自然宇宙浓缩到棋枰的形制就显得笨重了。 春秋战国,社会空前的发展,人文气息空前的浓烈,象棋的发展也就十分迅速。一些名士为了便于解构当时的社会形态,便把象征天地万物的六十四卦用到棋盘上,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六十四个方格,再把皇帝、丞相、谋士、战车、战马、石炮和士兵制成将(帅)士象(相)车马炮卒(兵)的棋子,在棋枰上运筹帷幄,寻找对策。无形中便为中国象棋定了形和格。这么一看,就不难看出,象棋已经由象征自然、象征战争,发展到象征社会形态了。
      象棋的逐渐完善,不但诸子百家学说的融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使其象征意味更加深刻和丰富。因此当我们面对象棋时既觉得那黑白双方是两军对垒又感到那是丰富人生的缩影既有墨家和谐的美感又有道家飘逸自由的空间; 
    有建筑学的形美有政治学的秩序又有精深的数学内容,令人有取之不尽、学之不尽的感觉。 而这一切皆来自象棋丰富的象征。
    (二)完整性如上所述当原始棋步入文明社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时期中象棋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棋法由简到繁由粗到精而成为今天的形制。六十四格的棋枰三十二子力的配置楚河汉界的划分象行田马行日炮隔山打子车纵横八方将帅不出九宫的棋规各棋子疏密有致的定位已浑然一体如若一个宇宙系。熟悉象棋的人都知道即使减去枰上的一只兵一只卒, 都会使人觉得不完整有缺陷。 令人有头重脚轻之感。 而象士车马炮只取双不要单,不要三只或四只不但是为了棋子更好的配合如连环马担竿炮更是体现着中国人对完整看法的文化意识。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双是完整的象征。 双如同天地如同阴阳如同刚柔是繁衍生命繁衍事物的不可缺一的整体。
    象棋有了这完整加之被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充盈那深刻、广博的内容就任人去吸收。即使展开想象的翅膀一生也难以穷尽。 它貌似窄小的棋枰实则是辽阔无限的空间,任人去发挥任人去创造而不会感到拘束它寥寥的三十二只子,到了棋人手中便俨然是神秘的魔方生生息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地展示着一片片神奇的棋境、局面。
    一般下棋的人都可感觉到象棋就像是完整的社会形态。准确说她更像是封建社会的形制。 帅如皇士如文官相如宰相车马炮如武将(或百官)兵卒
    好比是平民百姓。等级分明次序明确。 帅贵如天子稳坐九宫不劳而获士相也不用过河作战车马炮虽冲锋陷阵却能进能退比兵卒威风得多兵卒则最贱只能进不能退只能老老实实地为皇卖命排头阵打前阵的也是兵卒, 绝无选择的余地。充份反映着封建社会的意识。
    但看一门艺术是否完整还得看其是否鲜活是否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否能吸纳世人的创造力。 要不完整便成了死亡的同义词。 就像如果象棋仅仅是体现着封建社会的完整她不但不会被平民百姓所热爱而且早已被人遗弃不存世间。 象棋的完整恰恰就体现在她的鲜活她的生命般的灵动她的深博她的无限。 尽管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生存”, 不可能不打上封建社会的烙印。 然而作为有生命的人是从不会甘于坐守待毙甘于被死死束缚放弃自己的追求的。 因此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使象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完整得如同天地如同自然万物如同一片文化的海洋谁面对着她谁都可拥有自己所望的完整世界。 就像她的象征的广延性至今仍以特有的宽广的胸襟迎接这个时代吸收、容纳时代的精华。 如人类当今的整体意识、和平理想、创造精神等它都能表现出来。限于其内容的丰富只能另文再谈了。
    (三)丰富性中国象棋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它棋谱的众多局式的精妙,以及它派生出来的各种棋艺。
    1 、在象棋现存、可考的棋谱中自唐代的《樗蒲象戏格》至清朝的《听雨轩棋谱》计有五十三种二百八十三卷。 因大多棋谱已亡佚所记局数无考。 但现存的棋谱中,所载的全局、残局就达二千八百七十五局变着盈万。其内容的丰富行棋运子的韬略,布局进招的神妙至今仍然是棋手学习的经典。至于民间自创的棋局现代、当代刊行的棋谱棋书就更是车载斗量数不胜数了。
    2 、象棋不但以特有象征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群众还以派生出各种艺术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棋艺深入民心。 如排局、三子棋、双井棋、四子棋、斜方棋、十字棋、旋转棋、擒敌棋、围瓜棋、直棋等。 这些棋以游戏为主棋法简约极易掌握。 除排局、擒敌棋是有字棋外余皆无字均可用兵卒或黑白棋子代之。 如逢无象棋用具时随处可以画地为枰拾石子、树枝作棋子野外、田头、街巷皆可享棋艺之乐。 在它们之中,能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艺术的则是排局了。排局虽从象棋残局脱胎、演化而成但它犹若书法之于汉字音乐之于数字其任人创造的美,遣子蕴意造化无极的空间,已在各门艺术中独树一帜。 单排局体载划分就有连照局、冷着胜局、宽紧胜局、最长连照胜局、普通和局、七子和局、字形局、图形局、江湖棋局、民间棋局、古局诠正、姐妹局、趣味棋局、单双步局、游戏棋局、少子局、多子局、实用排局等十八种。目前排局已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创作方法和美学理论。 
    象棋在中国形成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无疑是中国象棋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
    (四)教育性寓教于乐又是中国象棋的一大特点。 虞舜作象棋以教商均”, 孔子的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的提法都说明象棋具有养德导智的教化作用。 具体说来惊险的搏杀可以培养人们应变事物的敏捷行棋运子的统筹、算度可以增强人们的数学知识千变万化的变着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动的节奏、形的美感、棋子的执着追求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想象力临杀勿急、见弱不欺、临危不乱的棋艺哲理,可以冶炼人们的品格遇强不怯、遇险不惊的短兵相接可以培养人们坚韧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象棋的棋规无不在端正人们的行为规范。 象棋教化于人的显然不仅仅这些它丰富的内容时刻潜移默化着下棋的人。
    二、象棋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人类任何一样东西的发明、创造、完善,不但与其发明地的政治、科学、文化、哲学、习俗和思维方式等有密切关系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特性呈现出来。象棋作为中华民族一项特有产物它势必一方面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又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点而独具一格。 象棋之所以数千年至今不衰就是由于它既有一个无限的创造空间又有着独特的、广博而奥妙无穷的文化内涵。大体说来象棋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是沿着三个方面进行的即象棋的知识化、艺术化和社会化。 
    (一)知识化象棋从原始棋脱化出来时正面临着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形成的社会。就目前的资料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可从《易》中体现出来。 《易》学在中国可谓源流渊远若从传说中的伏羲画八卦算起至今有五千多年之久,几乎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起步。 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今只存《周易》。《易》学是春秋以前中国文化的最高表现形态它的发展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进展过程。 象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发展充满《易》理是再自然不过了。 当时的六博,棋法单一但它的投箸行棋与《易》的揲蓍——“挂一以象三是一致的即谁投箸赢,谁就获得天地人三才行棋必然光明正大”, 正义之师。 所以六博的棋法,谁投箸赢得多谁就易取胜还保留着《易》的唯心原理。 由于象棋的象征特性,它极易吸纳所处时代的知识精华。 但它又非死搬照套。 曾有一种灵棋”, 置棋十二枚,几乎照搬《易》的方法每四枚为一组分刻上、中、下三字占卜的时候分四次投掷,每次都得到上、中、下的一种组合最后将四次得到的结果放在一起来预卜吉凶。 切合是切合《易》了却远离了棋的灵性而流于刻板。 最终是没被大众接受只成为占卜的工具,随着孔子著《易经》灌之予较为丰富的哲学内容之后人们对《易》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人们就从博棋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塞戏。首先塞戏以尊重客观规律出发摒弃了博棋投箸行棋的侥幸取胜作法其次是溶进更为丰富的《易》学原理和儒家的哲学思想。 正如汉边韶的《塞赋》叙道: “始作塞者……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时之则也;棋有十二吕律极也操厥半交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阴阳也乍止乍存象日月也;行必正直合中道也趋偶方析礼之容也迭往迭来刚柔通也周而复始乾行健也局平方正坤德顺也……”说明塞戏不但把《易》的四象、六爻、阴阳、乾坤、刚柔等内容揉了进去还把儒家的仁义、德、礼、中庸等哲学精华吸收了。
    而诸子百家中较有代表性的道家、兵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充实了象棋。如道家的无为无不为”, 使棋子变得更为微妙、含蓄兵家的军事谋略,使象棋富于奇诡、变化难测名家形而上学的逻辑体系指者,天下之所兼,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 说明不仅是独立自存的而且不依靠物可以转化为物从理论上进一步印证并深化了象棋的内含即同是一付象棋却可以同时象征许多事物。 像车,你可以把它当作战车,又可以当成潇洒的人物。
    从尧舜制棋孔子倡棋屈原在《招魂》篇中把象棋当国宝来赞誉到后来班固、边韶、汉成帝、魏文帝、周武帝、宋太祖等对象棋的积极参与及高度评介我们可以看到象棋不仅被当时的最高知识阶层认可、介入、钻研而且最高统治者也把当作宠物,不敢小觑。明太祖朱元璋是象棋一流高手也因此深知象棋具有经国用兵的丰富内容害怕朱家的江山不稳便严禁国人下棋将下棋列为杀头之罪。 由此可见,象棋被知识化之后本身就像一片知识的海洋。
    (二)艺术化象棋寥寥三十二只子便深藏着中国文化丰富的意蕴无疑是体现了传统文化、语言的艺术精华。 《易》辞的简约、精致先秦文学语言的精炼、深刻;诸子百家学说的以一当十、字简意深的艺术手法对象棋棋子多少的设置当是极有启发并被吸收了的。 秦汉前后的书法、绘画、建筑的精美则促使象棋去寻求、完善自身的形体美。 如棋枰的对称美棋子摆布的建筑美行棋运子形成的书法的空灵美无不体现着艺术的韵味。 至唐宋诗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的兴盛使象棋的阴阳、刚柔、对立的矛盾冲突哲思增添了新的内容。它的开、中、残局犹若诗词的起、承、转、合戏剧的呈现、发展、高潮、结局对局的突变、惊险迭出如若小说曲折的情节悬念的设置。 而戏剧、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则使象棋各子具有不同的性格既有正气凛然的车浪漫空灵的炮亦有刚柔并兼的马忍辱负重而勇于自我牺牲的兵卒。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含蓄的人们只有通过细细的品味大胆的联想心身的融入,才能悟到它丰富的美。 象棋亦然。 所以说象棋是动的诗静的画一个艺术化了的人生舞台。
    因她是艺术化了的舞台我们体味到的就不是像五子棋、六子棋那样简单的搏杀快感了。 当我们打棋谱或看高手下棋我们就可以看到有的行棋豪放无一子不像汹涌的大潮不像奔腾的马仿佛李白的银河落九天”, 令人心胸澎湃大气盎然有的行棋细腻宛若丝丝春雨一层一层地为你露出春天的真容有的刚柔并济既为你开出花的柔美又为你展示雪峰的冷峻使你如感受着有甘有苦的人生。 因其艺术的丰厚我们时常都可品味到其诗般的棋韵画般的意境书法般的流畅自然。
    (三)社会化中国象棋丰富而雅俗并存的内容使它易于走向社会被广大民众接受和社会生活打成一片。 这一是得助于先秦以前的社会开明人们的思想、感情比较活跃、自由出得真言流得真情不像封建社会那样禁锢。 从《诗经》里的爱情诗,直斥帝王、高官、贵族的讽刺诗以及对自由的鸟的赞美诗我们都可体味到那时活跃自由的民风。 二是诸子百家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都采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深奥的哲学思想无疑也促进了象棋的向通俗化、社会化的发展。
    可以说在没有电视、电影等现代化娱乐用品的时代象棋则是千家万户娱乐的道具它的普及性它的男女皆宜的特色无疑是别的品种所不能比拟的。更因它不是给人被动地接受而是让人直接参与自娱自乐常常给人一种创造的新奇使人获得的美感层出不穷每时每刻都充满新的愉悦从而使它保持一种永恒的魅力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象征特性能充分地寄寓人们的理想、追求也就很自然地社会化充注着平民百姓的思想。 如兵卒的吃帅捉将体现着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在得道登天追寻人生最高境界的路上人人都有机会的人文意识。 而且象棋本身亦呈现着一种社会模式它的将、士、象、车、马、炮、卒的设置犹如社会划分的上、中、下三个阶层,各自的职能、威力有着明显的区分。 俨然是一个浓缩的人生社会。 使人觉得棋如人生,而且是一片可以使人尽情释放自我的自由天地。 所以当象棋进入社会后自然地就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难以分离了。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象棋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易》、哲学、科学、兵法等相结合而向知识化发展使象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一方面与中国的文学、绘画、建筑、书法等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象棋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方面与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精神世界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象棋与中国社会密切相联。 这三个方面不但使象棋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象棋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缩影。
    我们相信随着对象棋文化不断的深入研究它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理解、接受随着象棋进一步与人类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它必将一如既往地敞开宽阔的胸怀,去寄寓人类的共同理想、进取精神为人类添一笔独特的精神文化财富。

5楼
梅花鹿 发表于:2010/4/5 21:33:00
   象棋与中国文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706e90100a4ct.html   希望大家多看看
6楼
坦洲仔他姐 发表于:2010/4/5 22:01:0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706e90100a4ct.html

楼上你说的是谁?你认识他?

李维新

是干什么的?

很能写哦

7楼
坦洲仔他姐 发表于:2010/4/6 13:31:00
顶啊
8楼
惠州杨洪 发表于:2011/2/19 6:26:00
以下是引用梅花鹿在2010-4-5 21:33:00的发言:
   象棋与中国文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706e90100a4ct.html   希望大家多看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惠州杨洪 发表于:2011/2/26 15:5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4060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