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很多棋友对王天一评价很高,我看他和许银川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最近下了四局,三负一和。从对局过程看,一局比一局下得好,而且最后一局还还取得了和棋。不过不要忘了,后两局是在象甲,许在团体赛极少弄险,并非报着非胜不可的心态。而前两局许积分落后,即便是后手,多少也有积极进取的意思。
许的残棋磨工是远近闻名的,他极善于在平淡局面中寻隙进取,前天那样的棋都能赢,真是鬼斧神工。但这也要看对谁,近年来对赵鑫鑫和蒋川还是比较忌惮,先手根本就不摆中炮,和局似也能欣然接受。近来对蒋唯一的胜局是快棋,以飞相起手,如果是慢棋,恐怕还是和棋。不过许对蒋两次后手斗顺炮堪称一绝,前一局棋风大变,下后手比先手还积极,最后杀和。后一局,巧用规则,不战而化敌先手。对此有些网友很有微词,多有指摘。其实我认为受批评的应该是蒋川,对比赛规则不甚了解就参加比赛,先走优势轻而易举的被化解,无怪乎他人。再仔细一想,许的巧用规则,可能并非即兴之作,而是早有预谋的,因为蒋对于黑方顺炮横车单马屯边的阵势几乎都应以炮五平四,而调形之后必然要走炮八进四封车,这样就给了黑方利用棋规谋和的可能。所以说,一盘棋的胜负,不单单是展现出来的棋艺水平那么简单,还有对局者的经验和心态。
说起比赛经验,不得不想起胡荣华。在他制霸二十年,争霸二十年的过程中,运用比赛经验获胜的不在少数。当然有些是被人诟病的盘外招,有些确实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心理战,79年对傅光明一战就是典型一例。说起胡的棋艺,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灵活。近几年逐渐淡出一线,倡导积极求胜的棋规。对于胡规,还是要讲几句。08年底的超霸赛,孙、蒋弈出佳局,被大为褒扬,一时之间似也默认了棋规的合理性。但到了次年的棋圣战,同样的棋规,徐超后手全和进决赛,好事者便幸灾乐祸大发讽刺之言。有本事在超霸赛的时候你能自圆其说,指出棋规的不合理处,那才是有独到见地的一家之言。那时不言,一待“东窗事发”便落井下石,大放厥词。下棋的,不能那么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下棋需要有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更应该是这样。不过作为棋迷,我还是更希望胡能多出几本棋书。他著作不多,写的那本《反宫马专集》是厚积薄发,看看杨官璘的《弈林新编》才知道什么是呕心沥血。他自己著作不多,关于他的棋评却是多如牛毛。近来言穆江大师又出书了,而且这次的书名叫《胡荣华经典百局》。欣欣然从书店买了一本,里面收录的大多是胡的访问表演对局,所以料想这书名可能不是言本人所起,因为胡的真正经典对局还是他参加全国赛的棋。不过那些棋谱的解说都有著作在前,而本书的对局大多很少看到,对于进一步欣赏、研究胡的棋艺也有帮助。只是那书内的棋盘、棋子显示实在太差,是明显的瑕疵,金盾出版社也不是第一次出棋书,不进反退,实是一件憾事。
杨官璘杯预赛出了一个冠军,那人之前比赛无甚佳绩,在强手如林中夺冠,让人起疑理所当然。不过,我觉得还是权且当他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让时间来检验,到那时,自会“拨开云雾见青天”。曾记否,有一年的等级赛,晋升的男大师孙浩宇在之后的各项大赛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女大师被疑似软件,从此鲜有露面,仅有的几盘对局也是不堪入目,与其在等级赛对局相比,何啻天壤。如果那人真有实力,一定会活跃在以后的各项比赛中。倒是主办方和棋协要多动动脑子,继续不作为,只能冷了天下棋手的心。
“后肖杯”比赛汪洋夺得冠军,棋迷的关注点大多在他和洪智这盘棋上。首先,我要说即便是让棋,也不必大惊小怪。如果你是领队,在夺冠形势有利的情况下,也会要求棋手“团队协作”,这种事在六七十年代的广东队就有(当时让的最凶的恐怕还是中国乒乓球队)。既然汪洋说棋手是讲职业道德的,棋迷就应该相信棋手,不必深究了,更不该把象棋和中国足球相提并论。通过这局棋,至少让棋迷知道了后手方的一种有力的抗衡方式,这就足够了,还需要苛求更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