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学象棋?
有一点不容否认,在我们身处的这个越来越注重现实的社会里,最基础的,往往就是最先被抛弃的。看起来土里土气的象棋,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命运。
“棋迷运动的教育功能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挫折教育——孩子们无论学哪种棋,都会在反复的胜败中得到一定的启迪。学什么棋,其效果也是一样的。”
去年,成都棋校本部的棋类招生情况如何?
在成都棋校校长赵晓梅女士提供给华西都市报的招生人数表上,这样写着——国际跳棋78人,象棋234人,国际象棋482人,围棋904人……
赵晓梅说,今年可能发生的最大变化,是由于不少学校热心开办兴趣班,国际跳棋的人数将超过象棋。也就是说,在“棋城”,一直号称“群众基础最好”的象棋,其生源数将不幸垫底。
你为什么不学象棋?这是个惊人而有趣的问号。
学什么棋 取决于“个人示范效应”
“我觉得少年最终选择学什么棋,应该出于‘个人示范效应’。比如在上海,近10年来学围棋的人远超过学象棋的,为什么?因为有常昊。”
19日下午,在蓉城的竹叶青论道馆,“旷代棋王”胡荣华端坐如钟,他刚在此间结束了对今年象甲联赛四川双流黄龙溪VS上海金外滩的挂盘讲解。
既是“司令”,必须在棋界的历史常河中干了些震古烁今的事情,总结起来至少有两件:其一,自1960年起,胡荣华完成了对全国象棋个人赛的“十连霸”,前无古人;其二,他还是棋坛鲜见的“多面手”,当年除象棋能独步天下外,围棋、国际象棋的功力也相当深厚,同样接近职业水准。
“有很多棋手,自幼是学象棋的,后来改学围棋或者国际象棋,比如湖北武汉的国手李哲……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您围棋水平据说也达到了业余6段,为什么当年就一直没有‘背叛’象棋呢?”这是当天,我对胡荣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我当年感觉下象棋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我总能够想出别人想象不到的着法……但是进一步讲,我觉得少年最终选择学什么棋,应该出于‘个人示范效应’。比如在上海,近10年来学围棋的人远超过学象棋的,为什么?因为有常昊。”胡荣华如是说。
在“个人示范效应”中,胡荣华特别指出,“经济效应”最为明显——“很多家长一看,原来常昊下围棋可以挣那么多奖金,下象棋的许银川再厉害,也挣不了那么多钱……所以就选择围棋,当然这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咱们象棋也有冠军将高达50万元的头衔战了,照这个势头下去,象棋的机遇可能会越来越好。”
对有的人来说,人生,就是从一张棋盘到另一张棋盘。你就算始终如一地选择了象棋,下一步,仍将面临更重大的选择
弃象从围 最基础往往最先被抛弃
“有一个因素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象棋大家都会下,还学什么?这个观点很顽固,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象棋的进一步普及”
虽然更多的大城市都面临着象棋在“棋城”成都同样的尴尬,但江浙一带,象棋棋风颇盛,有可能是个例外。
对于成都的象棋生存状况,成都棋院副院长蒋全胜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说:“尽管棋校和各个分训点的象棋招生多年来一直不太理想,但这应该影响不了‘象棋群众基础最好’的论断。有一个因素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象棋大家都会下,还学什么?这个观点很顽固,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象棋的进一步普及。其实,如果我们单看棋迷运动的教育功能,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挫折教育——孩子们无论学哪种棋,都会在反复的胜败中得到一定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讲,棋类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学什么棋,其效果也是一样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往往证明:棋类总是有等级差异的。比如成都棋校校长赵晓梅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泡桐树小学附近,有家私人开设的“代管班”,成都棋校曾专门派教练在那里开设了象棋班,刚开始效果不错,后来生源逐渐减少。问及缘由,“最早来学象棋的学生,现在都跑去围棋班上课了,没办法。”
也许,正如象棋“胡司令”所说,象棋往往还是其他棋迷的基础课,凡是学过象棋的孩童,再去学习围棋、国际象棋或国际跳棋,都会事半功倍。但是有一点不容否认,在我们身处的这个越来越注重现实的社会里,最基础的,往往就是最先被抛弃的。看起来土里土气的象棋,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命运。
选了象棋 未来同样面临更多选择
——女儿休学到成都学棋,孙小海夫妇就必须有一个跟到成都。“她妈妈在供电所上班,我是个体工商户,思前想后,还是我来算了,最多少挣点钱嘛。娃娃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她能在象棋世界里坚持下去,我们家长就能坚持下去。”
即使在职业高手中,也不乏“弃象从围”的故事。在那些故事中,象棋永远地成为了配角,成为人们讴歌天才的一种“佐料”。而14岁的四川象棋少年队集训队员孙若谷,就像一个“孤例”。
在去年的全国少年象棋锦标赛中,孙若谷获得女子组第八名。从棋的内容上看,她曾经有进入前三名的潜质,这使得爱才的四川象棋队教练李艾东下了决心——留下她,希望能将她培养成四川象棋界的第二个黎德玲(全国冠军)。
孙若谷走到命运的转折点,这名金堂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二学生今年起休学一年,住在成都棋院培训中心的宿舍——那间宿舍也是很有历史感的,10多年前,血气方刚的川籍围棋国手李亮五段、国际象棋国手王尧尧就住在那里。
父亲孙小海说:“我们家是金堂人,金堂的象棋氛围很不错,出过吴幼章、吴优等高手。我女儿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觉得她太好动,我们决定送她去学象棋……我们全家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孙若谷能当上象棋大师,或者读一所好点的大学。”“娃娃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
今年的全国第二届智运会,孙若谷将与梁妍婷搭档,代表四川女队出战。那一战的成绩,或将决定她到底将成为四川省象棋队的正式队员,还是回金堂继续念初二。(华西都市报记者 贾知若)
可爱的孙若谷小朋友加油!
发表点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我从小就喜欢下棋,主要是可以开发智力,又很好玩!小时候象棋、围棋、国际象棋、跳棋、军棋等都会下,但唯一坚持一直在玩的及相对水平最好的就是中国象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象棋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适中,比跳棋、军旗要复杂的多,但比围棋要相对变化少一些,易于快速入门和提高;
二、象棋的普及程度强,尤其是在十年前年处的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网络、没有软件,但马路上、公园里随处可以找到人下棋,而且一邦人观战,氛围相当好,赢了也很有成就感;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想找人下围棋和国象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么为什么大人们不愿意让小孩子报班学象棋,而很多却报围棋班、国象班呢?个人认为,也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由于象棋易于入门而且比较普及,基本家长朋友都会下,即使水平不高,身边邻居朋友总有一些高手,而且到处可以找到人可以下棋。既然这么简单和方便的一件事,家长就会觉得如果再花很多钱报个专业的象棋班,真得是有点浪费!
二、由于象棋门槛太低而且过于普及了,下棋人的素质就层次不齐,尤其在马路边、公园里下棋的很多都是老头、无业游民、穷困潦倒之人,甚至还有很多赌徒。哪个家长愿意让孩子整天呆在在这样的环境下下棋?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虽然出“污泥”而不染,依然茁壮成长了,但也落下了一身毛病。比如当时正处发育期,但成天蹲在路边下棋,影响了身高,年龄大了腿和腰椎也不太直了,成天跟老头在一起,自己也变得象个老头,借用名广告语“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
相比象棋,围棋、国象普及程度还不高,在街头和公园很少看见,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只有报个班才可以方的找到同学练棋;另外,由于围棋和国象比中国象棋更有一定的复杂度,想自学提高的难度相当大,也只好报班请专业老师指导才可能有所成就;还有下围棋和国象的环境都比较好,基本都在室内,而且人的素质也普遍较高。
综上所述,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学围棋和国象,而不愿意报专门的象棋班学中国象棋!
5楼围棋10多岁能拿全国冠军打败聂卫平,象棋有几个20岁以前能拿到全国冠军打败胡荣华?围棋陈祖德聂卫平换老婆多素质高
与其千军万马争过中象独木桥,不如引导学生兼学国际象棋,参赛出线机会多些,也为中象减负。
有中象基础的学生兼学CHESS,若教练引导有方,半年可出成绩!
有志学CHESS者可联系:
7楼的兄弟,中象十几岁拿全国冠军的应该不只一位,具体是哪位您可以查一下。如果抛开拿全国冠军有很多影响因素以外,按您说的单纯能打败胡司令的十几岁的少年棋手,当今应该有很多,这个年代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当然胡司令永远是我们心中的“神”。至于您说的某某换老婆什么的,那是人家的私事,既不能说明人家素质高低,也不能代表一个群体!
我前面首先说了,我发表的是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我即使举例也是举群体例子或我个人的例子。你也可以发表你的看法,建议你不要拿其它人说束,也请不要再跟我争论,也不要再点我的楼层,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