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俺爱看《上海象棋》,应当说还是有相当水准的。
但是时值象棋发展的最低谷,《上海象棋》最终在市场化大潮中没有挺住,殊为可惜。
记得零零总总的象棋刊物还有广东的《象棋》,河北的《象棋研究》,好像辽宁还有一段时间有个刊物叫《棋海新友》。
现在的《棋艺》,脱胎于王嘉良主编的《北方棋艺》,我手头还有几本当年的《北方棋艺》,薄薄的有点可怜的小刊物,印刷很简陋,栏目也乏善可陈。
应当说《北方棋艺》改版为《棋艺》后,有了很大发展,开本,栏目,内容形式都有创新,在象棋刊物全面溃败的背景下异军突起,有声有色,我真怕《棋艺》因为发展道路出了问题,造成无疾而终。
读者花钱买(订)刊物,求的是高质量,《棋艺》一定要走质量兴刊的道路。
对《棋艺》的得失看说点浅见:
1、特级大师自战解说是读者阅读率、支持率最高的栏目,水准,实用性,启发性,开拓思维性都最受欢迎。
而一些弱大师的自战解说大家不一定爱看,潜意识他有这个水平吗?说的对吗?因此影响阅读率。
2、李中健的实用排局非常受欢迎,李中健的学识修养,拟局的水准,以及拟局的实战性,使他的作品除了实用,别具美学享受。大师就是大师,不仅是棋类大师,还是艺术大师,高山仰止,李中健的棋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大家仔细品品就知道。
3、廖二平大师的少儿讲座也很好,系统,全面,对业余棋手学棋很有帮助。
4、布局动态也可,似应相对固定权威作者(最好是闫文清,张强水准的),否则也会怀疑作者讲的是否对。
5、棋规问答也可保留,应有之义。
6、为业余棋手诊脉,栏目很好,诊断医生要换。记得当年《上海象棋》的诊脉医生是徐天利,水准大家公认。
现在《棋艺》由张晓霞大师诊脉,个人认为有黑龙江本地照顾之嫌。为业余棋手诊脉的最起码应当是男子特级大师,否则不能服众。这非常关键,一个高水准的诊脉会对业余棋手帮助很大。这个栏目要加强。(个人觉得张晓霞大师水准也很高,但是作为全国性刊物的业余诊脉似不妥当)。
7、对一些地方、业余棋手的比赛,可以减少对局篇幅的介绍,可以简化为消息报道。因为对他们的对局大家没兴趣看,除非是以特级大师诊脉的方式方可大篇幅介绍。另外,一些地方前五名业余棋手的布局和战术介绍可以砍掉,他们没资格说的东西,或者说层次很低,错误百出的东西没必要占用宝贵版面,没人看。
8、《棋艺》扩版,由6元涨到10元,觉得是战略错误,未壮先肿,滥竽充数。
9、棋人介绍很好,比如北京王亚军的介绍,就很让人感动棋人的操守和坚守。
10、象棋文化方面,其实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比如南宋宰相洪迈的棋经论,李清照,文天祥,下象棋的一些典故。还有比如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自幼脱颖超凡,文思如泉,常常见景即赋,触题即咏。同时他又是一位棋迷,自幼就与大人对弈,往往以小胜大。他醉心下棋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王守仁与棋友在河岸对弈,全神贯注在棋局上,又忘了吃饭,母亲呼唤他三次都毫无觉察。他母亲气得一把抓起象棋扔进河里。这时,王守仁才猛然惊觉,目睹心爱的象棋随流漂泊,他泪如断线珍珠,滚滚而下。触景生情,他又萌发了诗兴,当着母亲、棋友的面创作吟哦出一首令人拍手叫绝的《哭象棋诗》: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现代的浙江金海英在北大读书时写的一些关于象棋的论文、文章,都很有水准。 现在《棋艺》搞一些生硬的“关公战秦琼”式的文章,比如虬髯客下棋等,简直是笑话,虬髯客是唐朝人,众所周知象棋定型在宋代。明显违背历史常识,这么搞法不是正路。 11、象棋市场化要接受现实,孩子学象棋当前不是主流。市场大块在成人,应当做好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12、我女儿原来学围棋,现在我让她该学象棋。因为我发现围棋是个吸人精力的大魔王,我周围猛学围棋的孩子学业上基本上都被耽误了。 学象棋一是我知道象棋的益处和魅力,二是不占用孩子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时常给她摆个残局解,象做奥数一样,开发智力的效果很明显,确实促进学习。 一孔之见,想到再补充。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自幼脱颖超凡,文思如泉,常常见景即赋,触题即咏。同时他又是一位棋迷,自幼就与大人对弈,往往以小胜大。他醉心下棋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王守仁与棋友在河岸对弈,全神贯注在棋局上,又忘了吃饭,母亲呼唤他三次都毫无觉察。他母亲气得一把抓起象棋扔进河里。这时,王守仁才猛然惊觉,目睹心爱的象棋随流漂泊,他泪如断线珍珠,滚滚而下。触景生情,他又萌发了诗兴,当着母亲、棋友的面创作吟哦出一首令人拍手叫绝的《哭象棋诗》: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现代的浙江金海英在北大读书时写的一些关于象棋的论文、文章,都很有水准。
现在《棋艺》搞一些生硬的“关公战秦琼”式的文章,比如虬髯客下棋等,简直是笑话,虬髯客是唐朝人,众所周知象棋定型在宋代。明显违背历史常识,这么搞法不是正路。
11、象棋市场化要接受现实,孩子学象棋当前不是主流。市场大块在成人,应当做好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12、我女儿原来学围棋,现在我让她该学象棋。因为我发现围棋是个吸人精力的大魔王,我周围猛学围棋的孩子学业上基本上都被耽误了。
学象棋一是我知道象棋的益处和魅力,二是不占用孩子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时常给她摆个残局解,象做奥数一样,开发智力的效果很明显,确实促进学习。
一孔之见,想到再补充。
1、特级大师自战解说是读者阅读率、支持率最高的栏目,水准,实用性,启发性,开拓思维性都最受欢迎。
而一些弱大师的自战解说大家不一定爱看,潜意识他有这个水平吗?说的对吗?因此影响阅读率。
2、李中健的实用排局非常受欢迎,李中健的学识修养,拟局的水准,以及拟局的实战性,使他的作品除了实用,别具美学享受。大师就是大师,不仅是棋类大师,还是艺术大师,高山仰止,李中健的棋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大家仔细品品就知道。
3、廖二平大师的少儿讲座也很好,系统,全面,对业余棋手学棋很有帮助。
4、布局动态也可,似应相对固定权威作者(最好是闫文清,张强水准的),否则也会怀疑作者讲的是否对。
5、棋规问答也可保留,应有之义。
6、为业余棋手诊脉,栏目很好,诊断医生要换。记得当年《上海象棋》的诊脉医生是徐天利,水准大家公认。
现在《棋艺》由张晓霞大师诊脉,个人认为有黑龙江本地照顾之嫌。为业余棋手诊脉的最起码应当是男子特级大师,否则不能服众。这非常关键,一个高水准的诊脉会对业余棋手帮助很大。这个栏目要加强。(个人觉得张晓霞大师水准也很高,但是作为全国性刊物的业余诊脉似不妥当)。
7、对一些地方、业余棋手的比赛,可以减少对局篇幅的介绍,可以简化为消息报道。因为对他们的对局大家没兴趣看,除非是以特级大师诊脉的方式方可大篇幅介绍。另外,一些地方前五名业余棋手的布局和战术介绍可以砍掉,他们没资格说的东西,或者说层次很低,错误百出的东西没必要占用宝贵版面,没人看。
8、《棋艺》扩版,由6元涨到10元,觉得是战略错误,未壮先肿,滥竽充数。
9、棋人介绍很好,比如北京王亚军的介绍,就很让人感动棋人的操守和坚守。
10、象棋文化方面,其实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比如南宋宰相洪迈的棋经论,李清照,文天祥,下象棋的一些典故。
支持楼主!有见地。
我五月份的【棋艺】还没到呢,就是在当地邮政局预定一年的,广州街头报亭从来没看见有卖,湖南株洲就好几个地方有的卖,这本杂志是最好的洗手间书。
呵呵。由此想到以下二条:
一、俺没有订阅《棋艺》杂志。上次想要的时候,找到《棋艺》杂志,一次邮购了二年的。为什么不订?呵呵,光是网上资料,就已经读不完了。再说网上竟然有人提议建《年鉴》,我看以后四川也不用再出《中国象棋年鉴》了,呵呵。会再少一半发行量。
二、楼主提到特大自战解说。呵呵,俺想起小川的《蒋川博客》,不定期推出自己或其它选手的棋评,感觉非常棒!由于博客更快,因而阅读量预计会远远超出《棋艺》杂志的棋评(不妨做个调查,看小川博客棋评的多,还是《棋艺》棋评的总人数多)。由此看来,这种栏目是很受欢迎的。不过呢,蒋川走的是另一条路,几乎是《棋艺》平起平坐的路。
三、再进一步说……若真有条件,中国象棋也可以有日本桥本宇太郎的“关西棋院”了。
总之,《棋艺》非常棒,但由于象棋的主流媒体已经从纸介转到互联网,因而困难之大,可想而知。本人虽有心支持纸介媒体(白纸黑字,可信度高,不像网页可以随便删除),记述历史。但却无力回天。转头一想,多支持蒋川这样的博客,不是更好吗?
楼主写得很认真,很好.棋艺杂志的关公战秦琼的棋文,我觉得该砍掉了.象棋改动一下象可以过河可不可以,兵卒可以后退,可不可以,当然不行!改了,那就不是象棋,象棋的重要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而某些作者不要再编造闭门造车的棋文!看上去很美,看下来很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