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本报采访许银川时,一代棋王有“想像李来群那样尝试一下不同生活”的感慨。
李来群何许人也?先说历史:河北名将刘殿中高足,1982年获全国个人赛冠军,结束了南方棋手独霸棋坛的局面,被称为让象棋王座“第一次跨过黄河”的风云棋王;再说现在,“河北五行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河北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这可不是虚职,就看他随行两辆价值过百万元的宝马、奔驰轿车,还配有专职司机,就足以让人对他的资产几何产生兴趣,听听熟悉他的朋友的评价:“每年房产销售额都有几个亿,名下资产当然也是以亿计算了。”难怪连“许仙”也要羡慕了。
棋坛登顶10年之后,李来群感到弈林前途黯淡,对改革开放的商业环境的飞速变化倒越来越敏感,当然他的转行起步也很艰难,开过小玻璃厂,搞过传呼机……都无疾而终。传说中他的“开蒙”是在1993年,河北某棉纺厂积压的大量染布,让他看到了商机,他一咬牙借钱包下这批量大价低的染布,采取向农村推销的销售战略,一举成功。“业绩好的时候,甚至一天能卖出十卡车,在当时的市价,这一卡车的布就能卖十万块。”借此“第一桶金”,李来群及时转战房地产业,他注册的河北置业地产公司是石家庄市新开发区第一家落户企业。开发的第一个楼盘规模很小,总共不过三四万平方米,但由此发家,开发了“苹果城”等好几个在石家庄市家喻户晓的著名楼盘,顿时盆满钵满。
上海象棋名宿徐天利曾给李来群十六字赠言:“弈林骄子,商海精英;饮水思源,棋商并重。”李来群在下棋、经商两方面的成功,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耀,也得到了社会各方、包括象棋界人士的一再肯定。更重要的是由他形成一种现象,包括许银川、赵鑫鑫等在弈林刻苦之外,想到以商养棋或者为自己增添一种人生方式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很多棋界的前辈也一再提醒:“棋手固然很聪明,但经商是一门学问,风险很大,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来群的。”
十多年前他刚刚开始经商,再往前推十多年,他刚刚成为棋王……点数弹指一挥间,李来群承认象棋棋王的经历,和他后来商场上的成功关系很大。
“棋手的经历充分锻炼了我的能力和智慧,对我后来的人生作用很大,你们想,突然搞一门没专门学过的行当可不是容易的事儿,但我学会用棋的很多道理来引申到其他事上。象棋概念和理论不仅是棋盘上的,它和生活、思维有密切联系,我可以说生意上的很多思维,从象棋转移过来的要占到70%到80%之多。”为了说得更具体一些,他难得地停下话题思考了一番:“商战中的很多遭遇,我就按下棋的态势来思考,‘你进我退’什么的,不是一样吗?再比如人生哲理,逻辑、辩证思维能力等等,你搞懂象棋的很多事情这些也就懂了。回头想想象棋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社会学书籍。”
“拿胡荣华举例吧,你说他现在下比赛,怎么尽善尽美,那已经不可能了,但是聊天,分析一些事儿,包括这个赛制改革,他就是比别人有眼光,提得出一点东西。为什么64岁的他还有精力做到?因为他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要义、抓核心,象棋这个行业这个东西就是不一样,概念、规律的东西善于总结,就是好棋手,走的弯路可以少一些,我把这个运用到商战上,成功几率就大一些。”
不仅是商战心得,李来群提出,象棋对普通人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下棋就是对一个人的综合培养,尤其让人热爱思考问题,象棋可不仅是个娱乐问题。”
以商养棋让棋盘变大
在正式下海十多年后,“李董”又回到了棋坛——去年他在承德避暑山庄举办“来群杯”系列赛,其中男子个人赛冠军奖金达到20万元,还有女子赛和特邀的围棋名人赛,明星荟萃。“作为一个历史上曾经的全国冠军,对象棋的热爱贯穿我人生最重要的青年时代,这是在感情上不能割舍的。‘下海’时我就说过,有朝一日生意成功了,一定会回来支持象棋。现在搞比赛,算是我抛砖引玉。一开始我不想用‘来群’做杯名,但后来想想,河北父老还念及我,就把名字当作一个符号,多引起关注,完全是从市场的角度考虑……”
参加五羊杯时,他和胡荣华有过一次12小时的长谈,“从象棋事业的前途,到为人处事,甚至我和老师、队友之间的关系。胡老师给了我不少启发,有些成为我后来几年商海沉浮时的动力。”当时胡荣华说象棋事业的发展契机还不成熟,需要等待中国经济整体的起飞,现在中国的经济面貌有目共睹,李来群也作为一个成功的“游子”回来为象棋事业添砖加瓦。当然,他带回来的不仅是赞助费,更重要的是商业思维。
“过去过度追求专业,现在则讲究融合。比如说,企业家和棋手之间的鱼水关系,我现在就理解深了,我要棋手们注意对别人的尊重,对赞助商热情的回报,不要只考虑棋盘上的事。好在,我们几个顶尖棋手素质还是很高的,很容易接受。”
这次九城置业杯超霸战,他惊呼“大开眼界”,“无论从政府部门、企业、还是媒体,支持程度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前所未有。我想它也只能产生在上海这样高手云集,商业先进的土壤中。”他还提醒棋手不要缺席主办方安排的参观“九城湖滨”活动,“要增加社会参与,知道你们是去展示象棋、展示棋手形象的。对棋手个人也是开拓眼界的机会,不说炒楼买楼吧,为以后买房子增添点知识嘛。棋手眼里的棋盘,需要变大一点!”
(二)
这次在句容举办的全国象棋冠军联赛中,大部分棋王都参加了,唯独缺了李义庭和李来群。在新中国象棋“棋王”当中,排行第二的李义庭,无疑最具悲情色彩了。直到今天,提起他当年才三十多岁就退出棋坛,不仅令人惋惜,还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出生于武汉的李义庭,十五六岁便开始在棋坛崭露头角。五十年代中期,他因两胜杨官璘而名声大噪,被誉之为“小神童”。是赛场里最年轻的棋手。1958年,李义庭夺得全国冠军,成为继扬官璘之后第二位中国“棋王”。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被下放到干校,没想到从此便告别棋坛。那时李义庭还不到30岁。
1972年,李义庭从干校回到武汉。在市体委的支持下,他开了一个业余少年象棋学习班,当时的小学员李智屏、陈淑兰、李望祥、熊学元等,现在都以成为棋坛有名的大师,并挑起了湖北队的大梁。
然而,让人感到震惊的是,1974年全国个人赛重新恢复,,李义庭并没有报名参加。对他为何正当英年便退出棋坛,过去棋界流传着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身体不佳,也有说是因为他受到了政治迫害。据说在文革期间,李义庭遭到了“造反派”的较大冲击,身心受到很大的摧残,为此他曾把棋书和棋子一把火烧掉,发誓今生再不下棋了……
毫无疑问,作为一代棋王,李义庭就这样“无疾而退”,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他杰出而又短暂的棋弈生涯,不能不说是中国棋坛一大憾事。
满头银发、戴一副宽框眼镜的李义庭表示,他退出棋坛与政治(因素)无关。他以一种让人觉得有些小心慎微的语气说:“当年我的确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我不下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身体原因。当时我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比赛后常常睡不着觉,难以适应时间长达半个月的全国个人赛。这种身体状况使我感到很大的压力。我在比赛时,前七、八轮,积分总是领先,有时还领先不少,但到了最后几轮,便因精力不足出昏着,该赢的棋赢不了,能和的棋又输了。
另外一个原因,便是受感情因素的影响。当年我从干校返回武汉,湖北省体委不肯接受我,后来是市委安排了我的工作。当时参加全国比赛,只能以省的名义参赛,所以我一气之下,也不愿再为他们(湖北棋队)‘卖命’了。”
李义庭告诉笔者,自从不在参加全国赛后,他就很少在棋界露面,棋界的事他几乎不闻不问,而棋界里的人,他也很少和他们打交道。像这次在公开场合下,应邀和香港棋王李镜华对弈,还是多年来的第一次。“我虽说不再是棋手了,但对棋还是有感情的。现在每星期四的下午,我坚持到武汉老人大学为学员们上棋课、下指导棋,也算是为(普及)象棋贡献余力吧。”-------------------------------------------------------------------李义庭 湖北武汉人,1937年生.从小跟父亲在棋摊上学棋, 后来在著名棋手罗天扬的指点下,棋艺突飞猛进,棋风刚柔相济,精熟残局,善于运子取势,技术全面。先走擅长用用中炮巡河对屏风马和顺手炮横车等开局。
1954年,李义庭 随 罗天扬来到上海,曾与杨官璘对弈四局,以二胜二负的成绩与之握手言和,当时的李义庭年仅17岁,所以这个被报界称为爆炸性的新闻使南国棋坛,人人震惊。后与何顺安、沈志弈、朱剑秋 等名手对弈,战绩颇佳。
1958年,20岁的李义庭夺得全国冠军,独步天下。他可以在残局争斗中战胜内功高深的杨官璘,也可以在激烈的对攻中战胜棋风刚猛的王嘉良。至于其他全国各地的“诸侯”们更是都对他招大力沉的棋艺风格有几分忌惮。当时,只要李义庭愿意杀,他能从异常平稳的局面中强行找出杀路,也能无车杀有车,一时间“李氏快刀”成了弈林中的头号利器,任你是铁布衫或十三太保横练,当者无不披靡,放眼棋国,也只有杨官璘数十年功力的金钟罩能与之匹敌。1962年,初获全国冠军的胡荣华在全国赛中碰上李义庭,结果在李义庭飘忽不定的剑锋下败北,如果不是胡荣华的恩师何顺安先生竭尽全力从李义庭手底下把一盘必输得棋下成巧和,拖了李义庭一分,最后的冠军就是李义庭的了。(那次全国赛胡荣华和杨官璘同分并列冠军,李义庭以一分之差屈居第三),可以说,文革前,李义庭在对胡荣华、何顺安、王嘉良、刘忆慈这些全国顶尖棋手的交锋中一直处于上风,即便是对杨官璘,他也毫不落下风。如果不是李义庭有偶尔输给名不见经传棋手的习惯,他的全国赛成绩还会更好。即便是这样,从1956年第一届全国塞到1965年文革前最后一届全国比赛,每届比赛李义庭都参加了,除1959年名列第九外,其他几届都在前六名之列。他的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胡荣华的十连霸除外)。1984年获“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称号。
文化革命之后,李义庭迫于形势退出棋坛,这不单是他本人的悲剧,也是中国象棋历史的悲剧。从此,一代棋杰就此被人遗忘。现在,说起历届全国冠军得主,大家都如数家珍,唯独对李义庭,大家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李义庭挂印封金后,从台前退到幕后,开始从事教练员工作,甘为人梯铺路。1974年全国象棋赛,身为主持人选工作的李义庭,力排众议,推荐柳大华代表湖北参赛,成就了湖北省的又一位特级大师.湖北省象棋事业所取得殊荣,李义庭功不可没,在中国象棋史上永远有他的胜绩和光彩。 为我国的棋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事实上,罗天扬的循循善诱是李义庭成才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李义庭对后来居上的柳大华,也同样热心扶持,倍加推崇,正如人们所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湖北棋坛,棋星新秀,人才辈出,人才济济,后继有人。
向李来群学习吧.棋王们
来了就顶,顶完就走;走了又来,来了又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