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广象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广东象棋网,象棋棋谱
共1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论积分编排制的缺陷

1楼
西樵山人 发表于:2011/11/25 10:53:00

积分编排制广泛运用在各类棋赛中,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强强相碰,强手偶有失手还有机会扳回来,低手也能抱学习的态度和大家一起玩到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积分编排制一编到底的弱点也暴露出来:1.大家水平的提高,基本没人能大小通吃,直胜到底,许多同分的要比较小分(对手分、累进分等,先比不一样的小分就有不一样的结果),造成冠军人选往往不能服众。2.特别是现在很多公开赛都有数额不菲的奖金,并且冠亚季军奖金差距很大!最后一轮之前能争冠的人选很多(一般都3个以上),差距就在1分半分,甚至只是小分上面,这是就有人不顾体育道德,为名、为利、为义(甚至只是不希望某人夺冠)产生买棋卖棋假棋,影响比赛公平,损害他人利益。3.因为很多棋赛有和棋存在,积分编排有时也助长了消极和棋,默契和棋的存在,让比赛不够精彩刺激。4.高手、低手一起玩到底,使观众注意力分散,很多时候不到最后不知冠军是谁,也没法让观众的眼球聚焦,让媒体的镜头也无法聚焦,不知该集中宣传谁。

         我觉得积分编排制用在工厂、学校、乡镇级别等比较清廉纯洁的比赛还可以!各类公开赛、全国赛、省、地级别比赛应该积分编排+32强淘汰比较科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5 10:54:03编辑过]
2楼
炮马争雄三百年 发表于:2011/11/25 10:58:00
积分编排制,来自瑞士制分支。
3楼
炮马争雄三百年 发表于:2011/11/25 10:59:00
鼠标一抖,五分到手。虎躯一震,顶完就走。
4楼
趣有真棋象 发表于:2011/11/25 10:59:00
用户已锁定!
5楼
西樵山人 发表于:2011/11/25 11:19:00
南充汇昌模式就是一典范!棋手下得惊天动地!观众大呼过瘾,简直就是业余象棋世界杯!媒体每日都有焦点:32强,16强,8强,4强,冠亚决战!一步一个台阶!主办方满意:让全国知道了果城南充,南充汇昌!组织者奉献:10天只睡10小时的陈旭!就连没能进决赛的棋手黄仕清、黎德志等也甘当义务解说员!网友满意:点击超过15万次,连原挑刺的网友后来都赞叹不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5 11:22:19编辑过]
6楼
炮马争雄三百年 发表于:2011/11/25 11:20:00
本人参加过20来次积分编排制大赛,最后一轮之前,经常被人叫去喝酒,谈话,各种各样的内容,目的就是一个,大家懂得。最后一盘棋的结果,哪怕你虽然不能打冠军,可是往往能左右冠军谁属,或团体,或个人,或是优胜名次的人选名单。都是熟人熟事,甚至乡里乡亲,只好心照不宣。为此某年的省赛我因为让棋,让对手获得第7名,并取得团体冠军一事,被知情者小范围曝光,几令我无法面对亚军队队员和大赛仲裁委员会成员,晚上会餐都没有参加就借故逃之夭夭。
7楼
十月飘雪 发表于:2011/11/25 11:31: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楼
西樵山人 发表于:2011/11/25 11:32:00

是什么如此激励着一个公开赛(南充汇昌)的工作人员?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奉献?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网友的关注?答案是:一种打破旧赛制的新规则(积分编排+32强淘汰)横空出世,积分编排最大限度保证高手不漏网,32强淘汰赛保证场场拼命,刺刀见红,精彩,值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5 11:32:22编辑过]
9楼
tiejiache 发表于:2011/11/25 12:24:00

何谓“积分编排+32强淘汰”,能说清楚讲明白吗?

这种比赛要有多少人参赛?

10楼
西樵山人 发表于:2011/11/25 12:41:00
以下是引用tiejiache在2011-11-25 12:24:00的发言:

何谓“积分编排+32强淘汰”,能说清楚讲明白吗?

这种比赛要有多少人参赛?

一般公开赛人数都过百,用7轮(或8、9)排出32强(可分组,也可不分)。然后按成绩排序1-32固定。最小号与最大号捉对厮杀(1-32 2-31 ......)决出16强。然后第二轮还是按最小号与最大号配对(如32号干掉1号,2号胜了31,则32和2号配对....)一直到冠亚军决战。也就是说积分编排进决赛圈时也不能松懈,要在决赛时谋一个好位置(1号),不然勉强进32强要想拿冠就得一路碰高手了!

共1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