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一代宗师官璘,追忆先辈传奇人生(图谱)
今天(2012年1月4日),是我们敬爱的一代宗
杨官璘的仙逝.令海内外象棋界人士及所有认识他的人深感悲痛。人们纷纷追忆这位德高耀重的象棋宗师为中国象棋事业立下的丰功伟绩和他的传奇人生。
为普及象棋知识,
我的父亲杨官璘是一位非常孝顺、慈爱的父亲。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对我奶奶非常孝顺,对我外婆也是视如生母。1957年我家迁居广州,次年,父亲又把独居在风岗碧湖村的外婆接来广州,颐养天年。父亲对二老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父亲还在百忙中抽空为二老和我母亲车缝唐装,几十年如一日。全家搬到广州时我才几岁,平常由奶奶照顾,而外婆则负责买菜做些家务什么的,二老常一块做饭,母亲有空也来帮手,一家大小和睦相处。父亲每月拿点零用钱给奶奶,奶奶是最疼我的,便叫我到街上买些糖果回来大家吃。到了1965年奶奶临终前,父亲早晚都去奶奶床前问候,舍泪去上班。
我和妹妹比较顽皮,有时不听话顶撞了母亲,母亲要打我或妹妹时,父亲看见了就会劝说不要打了。若激恼了父亲.他才将手举得高高的,落下来时却轻飘飘的没有一点力道。其实,父亲是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兄弟姐妹的,他是以理服人的。后来,我听了父亲讲的家史和他重年时几次兄里逃生的故事,才明白其中缘由:父亲自小就从爷爷那儿受到祖传的儒家教育,敬老爱幼,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在父亲心里,他的母亲是世上最好的。所以他在6岁时的母子合照相片,一直保存了下来,常见他凝望照片,是在思念他的母亲。
他是一位非凡、伟大的父亲。
父亲有着非凡的记忆,过目不忘。他3岁学棋,无师自通,10岁称为“乡下棋王”,在小学读过的数十篇课文,相隔了三四十年后也能回忆记录下来。在他晚年时,几十年前跟谁下过的棋,是怎样布局,怎样攻杀,以及许多事情,也记得清清楚楚,真是奇才。然而,父亲一向只认为自己全靠勤奋。近年,我与他聊天时评论此事,我以一班学生中极少人考上北大、清华,多数人很用功却也考不上名校,并以他小学读书时,复习一两次就过目不忘,成绩名列前茅为例,说他若不是天生聪颖,再勤奋也是徒劳,他才默认。然而,父亲对象棋的刻苦钻研,是无人可比的。
我们从小就知道父亲的工作很忙,经常要出外比赛,平日都住在体委里。星期天回家也时常在拆棋、写稿、看书,有空也会拉一下小提琴或弹一下秦琴,他喜欢革命歌曲和粤曲小调,常边奏边唱,自乐其中。他极少带我们去公园玩,或许是太忙了。在“文革”期间,父亲和家庭都受到莫大的伤害,他在干校的田地里,有一次差点被雷击中。整天除了劳动,就是写检查,他的内心痛苦难申,白发倍增。可父亲回家的时候,总是关心、安慰家人,叫我们不用为他担心,他是清白的、无事的,还将学来的小魔术,跟我们玩,逗大家开心。父亲从来就是这样把受到的委屈和痛苦,通通埋藏在心里,甚至有危难,为了家人平安,他都会独自去承担。
父亲除了刻苦钻研象棋外,还特别喜欢博览群书。父亲不但对中国历史、地理、孙子兵法等十分了解,对历史人物和各界人士也知道甚多。父亲喜欢讲这些故事给我们听,我们从小就百听不厌。到了我儿超帆长大后,他们爷孙俩在一起时,常常讲起《西游记》、《三国演义》和《射雕英雄传》等故事来,也曾讲过我们是宋朝杨家将的后代,真是有讲有笑,十分开心。而我特别喜欢问一些历史人物、现代知名人士、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等,父亲对我的提问,总是有问必答,详细解释,使我深感佩服,把他当做百科全书。
父亲结婚时用过的大床、衣柜和走江湖时用过的布袋、皮箱等物,一直保留、使用着。他有不少衣服都有补丁,只要能用,就舍不得扔掉,生活上一向节俭。当他成名后,也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半点架子,且十分健谈。据说当年他在体委饭堂用餐时,常吃遍几围台,其实,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饭菜,足够吃的,父亲拿着自己的饭菜在这围台吃时,同台都是运动员、教练,大家都喜欢听他讲经历,故此,他只好说得多时,吃得慢了,就这样连走几围台。
父亲每次出国访问,就把最好的衣服用上,平时他是舍不得穿的。他说这是代表国家的体面,所到之处的言行举止,不能有损国家的形象。1966年他到越南访问时,碰上敌机轰炸,差点被炸死,但父亲没有一点惊惶失措的样子,深得越南人的钦佩。后来父亲对一同访问越南的胡荣华和蔡福如说,我就是被敌机炸死,也不能狼狈不堪,我要保持中国人的形象!
父亲一生研究象棋,一生为象棋无私奉献。早年,我曾问他:“你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不断地著书公开了,比赛要打成绩就更难了。”他说:“让更多人学习象棋提高水平,是我的心愿。”20()7年,父亲在右手跌伤和病发期间,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极其艰难地写完他的遗著的最后一篇——“飞刀布局”。现在,我还时常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对父亲一生为象棋的奉献精神.万分感动呀!
父亲安葬在广州市中华墓园的名人墓地里,其墓地是家乡镇政府资助的,我们几兄妹一直对此深怀谢意!那墓碑是我亲手设计的,为体现父亲的象棋一生,墓碑浮雕里有父亲的著作、奖杯和象棋残局图案,这一残局是父亲晚年破解后还未发表的,我特意把它留在这里,让世人来破解,寄以对象棋宗师的怀念。我心中无不在思念父亲:时过境迁堪回首,依依相伴终要走。此生历历亲情在,唯有相聚在梦中。
我永远也忘记不了我最亲爱的父亲。
上海市象棋协会主席胡荣华得悉杨官璘不幸病逝后十分悲痛。他沉痛地表示:“杨官璘是中国象棋的‘一代宗师’,他对象棋执著追求,刻苦钻研,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象棋全国冠军,开创了一个‘杨官璘时代’。 杨官璘的不幸病逝,是中国象棋界的重大损失。”
2008年4月.笔者在上海采访胡荣华时,这位被棋坛称为“胡司令”的泰斗,再一次深情地回忆起第一次与杨官璘下棋的情景:那是1959年广东象棋队访问上海,比赛是由广东杨官璘对上海名将何顺安。比赛是晚上在上海市体育官进行,并由大棋盘挂盘公开讲解。白天,名将何顺安邀请杨官璘辅导胡荣华。“听说有机会与‘大棋王’ 杨官璘学棋,我十分紧张。但到了棋桌前,见到了平易近人的杨大师,我的紧张之情很快就消失了。”
胡荣华清楚地记得,杨官璘第一次辅导了他两盘棋。在让先的情况下是一胜一负。下完指导棋,杨大师还认真地为年仅14岁的小将胡荣华复盘讲棋,并鼓励胡荣华要“认真钻研,好好下棋”。胡荣华说:“当时,杨大师与我下棋之认真,讲棋之明快,给我留下深刻和难忘的印象。”
杨官璘对象棋的执著闻名棋坛。胡荣华介绍说,杨官璘平时钻研棋道十分刻苦,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棋风。1960年,年仅15岁的上海小将胡荣华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一举夺得全国冠军。对此,获得季军的老将杨官璘并不气馁,经过两年的刻苦研究,杨官璘在1962年的全国象棋锦标赛上卷土重来,获得了与胡荣华并列全国冠军的佳绩,令人刮目相看。最令人敬佩的是,退休后,杨官璘对象棋依然执著热爱。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已经62岁的杨官璘还主动请缨出战,并为广东队夺得团体冠军立下战功。
“杨老在象棋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他将中国的象棋推到了一个前所来有的高度。尤其是他对残棋的理解与研究,超过了所有的人,他的残棋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这位棋坛“司令”对杨官璘的棋艺造诣也由衷地感到钦佩。
胡荣华说,杨官璘是一位实践和理论双线并行的一代宗师。他在繁忙的比赛之余,还不遗余力地著书立说,成果丰硕。他的棋艺理论,推动了中国象棋的发展。
在胡荣华看来,杨官璘外表好似不苟言笑。“他与人交往不是那种主动性的,而是被动性的。一旦他与你混熟了,那就非常健谈,甚至还十分幽默。还有他特别爱干净。有一次我们到外面去比赛,时值寒冬,不便洗澡。杨官璘说:‘上面不洗不要紧,下面一定要抹一抹——不然睡不着。’看,是一位多么爱干净的老头子啊!”
杨官璘不仅棋艺精湛,而且为人耿直,在棋坛德高望重,有口皆碑。胡荣华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20世纪80年代,某位作者写了一本《广州棋坛六十年》,其中有一段史实引起争议。该书出版时,当时的棋协领导请杨官璘和胡荣华等棋手题词,胡荣华等人碍于情面都题了,唯独杨官璘坚决不肯。杨官璘认为这本书既然引发争议,说明没有实事求是,有失实的地方,不能题词。
上海象棋名宿徐天利与杨官璘交往甚密。他这样回忆和评价道:
我认识杨大师是在1952年,他第一次来到上海最有名的共同茶楼凌云阁下棋。当时的“华东三虎”有点瞧不起他。但杨官璘没几天便把上海的二流棋手杀完了,逼得“华东三虎”不得不出场,但都被杨官璘打败了。这下杨官璘威震上海滩,声名鹊起。过了两年,我有机会和他首次交手,在上海另一家茶楼进行表演对抗赛,当时杨官璘28岁,我还是一名高中生。我们共下了两盘棋,我一负一和输了。尽管当时上海还有很多人看不起杨官璘,但我感到他已经够得上“天下第一”的高手了,和当时的上海第一名手何顺安绝对有得比。
杨官璘的知识面广,意志如铁。他的残棋造诣板深,是一位残棋圣手。只要他多你一个兵,就会把你磨死。这是象棋界公认的。
杨官璘的棋艺虽然称雄海内,但他对每一盘棋都非常认真,从不打无准备之战。他棋路缜密,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有惊人的发现。他下棋时非常有谋略,先示弱不可胜,积小胜为大胜。下完棋回去后马上拆棋、总结经验,这点很多棋手都做不到,但也是杨官璘称雄弈林的一个重要原因。
杨官璘在下棋时极为冷静,全神贯注,脸上波澜不惊,让对手一点都揣摩不到他的意图。他的手指轻轻在大腿上计算棋路,叫“将军”时声音很轻,生怕打扰对方思路。如果看到他理衣裳、收拾挎包,那就说明这盘棋他快赢了,他在收拾行具准备下场休息。
令徐天利最为佩服的是:如果说胡荣华的棋是奇中突出,那么杨官璘的则是堂正突出。他们二人代表着“春华秋实”的最高戚就!
徐天利尤其敬佩杨官璘的人品。他回忆道,杨官璘为人谦和,说话从不损人。他的品德在棋界的口碑很好,徐天利与杨官璘相交半个多世纪,还从没听过有人说他的不是。他为人比较内向,平时不太主动说话,但其实也不乏幽默感。以前两人经常坐火车出外比赛,总是逗老杨讲一些笑话,只要让他打开了话匣子,他就会刹不住车,滔滔不绝地说起来,把大家都逗得很开心。
徐天利说,杨官璘对生活也很热爱。除了下棋,他会拉小提琴,会打乒乓球和太极拳。2004年第二届象棋甲级联赛,上海队在主场和广东队比赛,胡荣华想请老杨来上海当嘉宾,他委婉地谢绝了。他说,他要保养好身体,希望自己的寿命能超过活了86岁的朱剑秋(上海已故象棋名宿)。
湖北棋坛名宿李义庭也与杨官璘有着颇为亲密的交往,他评价道:杨官璘是一个非常实事求是的人,无市侩气,品德很高尚。他对象棋的执著和热爱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每次到其他城市比赛,别人都趁机出去观光,但杨官璘不,把自己关在房里拆棋。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没有人能够做得到。他把输棋看做是一件很大的事,输了会满面通红,会一直把这盘棋拆得通透,让对手没机会第二次用同样的着数赢他。
湖北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得知杨官璘逝世的消息,也非常难过:他说:“我从小就崇拜他,我们都希望杨老能多活几年。杨老是棋界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著述和出版很多象棋书籍,使广大棋谜获益匪浅。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杨老编著的《弈林新编》发行起码有100多万册,创下了象棋书籍发行的纪录。杨老的著作影响了很多人,我也是从小读他的棋书和棋谱成长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他主编的《中国象棋谱》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主编的《象棋》月刊,我每期都爱不释手。杨老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他做人的原则性很强。”
1977年.27岁的柳大华与杨官璘相遇于赛场,不打不相识,此后,50多岁的杨官璘跟这位从小读他棋谱长大的后生成了忘年交。
柳大华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与杨官璘聊天,是2006年10月在杨官璘的家乡——东莞市凤岗镇进行“杨官璘杯”象棋赛期间。当时杨官璘很高兴,两人一聊就是好半天。
杨官璘写过很多棋书,还编过《象棋》杂志,残棋功力精湛,可以说是弈林的“象棋祖师爷”。
“广东队要是没有杨官璘,就没有现在的成就!”柳大华这样评价杨官璘对广东象棋事业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杨官璘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退休,但为了能让广东的女子象棋也成长起来,在退休后的20多年里,他每周二准时去广东队,为女棋手们当陪练,如果有事无法前往,他一定会先打电话请假。正因如此,当广东女棋手、许银川的妻子文静昕到杨老去世的消息后,才会当场失声痛哭。
中国棋坛元老陈松顺与杨官璘相知相交了一辈子。“他的意志坚强如铁,这是我不及他的地方。当年我们联手对外,几乎找不到对手。”话语里充满了自豪和惺惺相惜的意味。
20世纪80年代曾任广东象棋队领队、现任广州棋院院长的容坚行20世纪60年代就与杨官磷相识相交。他说:“杨官璘的一生都献给了象棋事业。”他的生活除了象棋还是象棋。可以说,他把象棋看得比他的生命还重要。1985年“五羊杯”象棋赛比赛期问,杨官璘的三子生病住院,杨官璘只去医院看过一次,便全副精力投人比赛中。当时棋院的人看到这个情景都非常心酸心痛,有股说不出的滋味!杨官璘对广东象棋队的感情太深了!现在广东队之所以在棋坛有这样的成绩和地位,杨官璘有着巨大的贡献!他不懂政治,不谙世事,有时还很富于童真。杨官璘虽然是一个棋痴,可是对党忠贞不渝。对组织上安排的工作,不管有多困难,他都会克服。“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还有什么搞不掂的?!”这是他接受任务时的口头禅。
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蔡福如是接替杨官璘的广东象棋队的主教练。他对杨官璘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几十年来,杨官璘无论到哪里随身都有三件‘宝’:雨伞、挎包、茶杯。茶杯放在挎包里,挎包里面还有清凉油等小物品。雨伞和挎包是杨官璘最显著、最典型、最独特的道具和符号。”
蔡福如还回忆起了这么一段趣事:1964年,在杭州举行的第七届全国棋类锦标赛,杨官璘在有轮比赛中败给蔡福如一局,中午吃饭时杨官璘只顾想这盘棋,根本没注意到吃什么,他一筷子下去,挟到一个大辣椒就往嘴里送,一股辛辣直呛肺腑,杨官璘蓦然一惊,但为时已晚,只呛得鼻涕眼泪一齐流。一桌人都笑了,说老杨这回可吃大亏了,看你以后吃饭还想不想棋!
当天傍晚,蔡福如等人约杨官璘到外面散心,杨官璘不去。众人玩耍回来,见杨官璘还在房里拆棋,蔡福如便问:“老杨.你吃饭了吗?”杨官璘头也没抬,随口答道:“我不知道。”众皆哄笑。
蔡福如还评价道:杨官璘让象棋成为国家的体育比赛项目,功不可没。20世纪70年代初,杨官璘写信号召全国的弈林人士,向国家体委写信建议恢复棋赛和组织象棋队伍,最终获得批准,中国象棋才得以正常发展。
作为杨老弟子之一的吕钦对恩师的仙逝深感悲痛。他深情地回忆道:
“我作为大师(杨官璘)的弟子,和他相交了30多年,见证了他对象棋事业终生不懈的追求。
“大师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敬业精神。在他的生命中,一辈子除棋还是棋。退休20年了,一直坚持每周两个上午同队里和年轻队员尤其是女队员拆棋。他平时的社交活动几乎为零,没有任何应酬和交际。可以说,没有一个棋手能达到大师如此敬业的境界。”
“岭南双雄”之一的许银川对杨官璘的执著也极为佩服。他说:“杨大师一生对棋执著的追求,是我们棋手的楷模。无论是比赛还是平时拆棋,他都一样认真,可以说我从未见过这么认真的棋手。他最拿手的‘左马盘河’布局,下了几十年了,现在还在拆这个局。杨老是一个将象棋艺术化的人。他拆棋的认真程度,很多现役棋手都不如他。这种精神不仪对我产生很大的督促和鞭策作用,有时还让自己感到十分惭愧。
“大师除了治学严谨、认真外,还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即使平时拆棋,他都不会轻易认下风。在拆棋过程中,他总是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希望我们这些年轻队员能够继续进步。杨大师德艺双馨,一生执著追求,是我们棋手的楷模。”
象棋特级大师、广东电视台《棋版苑》栏目主持人庄玉庭说:“大师一生淡泊名利,他的棋路滴水穿石,于平淡中见真功夫。对后辈棋手竭力提携,倾囊相授,毫无保留。这是许多棋人做不到的。他虽然贵为一代宗师,但从不故作高深。在与后辈拆棋时遇到不能现场解答的问题,他也不隐瞒,而是如实相告,从不怕丢所谓大师的面子和身价。但是他带着这个问题回去后,一定会把它拆通拆透,第二天再来跟你反反复复地讲直到你完全理解为止。在这点上,杨老真称得上是诲人不倦。”
在中国棋坛,素有“南杨北王”之称,“南杨”即杨官璘,“北手”即黑龙江的王嘉良。2008年春,笔者采访王嘉良这位奔林长者时,他对老朋友杨官璘的辞世深感痛伤.“我们老一代的棋手为数不多了,想起从前,真是恍如隔世啊!我与老杨在棋场上斗了几十年,但私人感情非常好。他的棋风与我的棋肌代表着典型的南北象棋的风格:他细腻缜密,我大刀阔斧。老杨是中国象棋的一代奇才!”
王嘉良的得意弟子,现任黑龙江棋院院长的赵国荣大师非常赞同师尊对杨官璘的评价。他说:“杨官璘的一生对中国象棋的贡献非常大,其棋艺和棋品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中国象棋史的个划时代的人物。”
杨官璘去世的第二天,正在广州参加“五羊杯”象棋赛的棋手们都非常难过。他们一起同忆起杨老的棋品人品,无不黯然神伤。河北象棋特级大师刘殿中说:“在棋界,我最尊重的棋手就是杨老。尤其佩服他的为人和人品。他有棋手的骨气和傲气,一生甘于平淡,不随波逐流.很有生活原则。”
刘殿中还说道:“杨大师的家庭条件,不是太好,有位在香港做老板的棋友曾专拜访过杨官璘,没想到一代棋王的家竟如此简朴,让他感到不口思议。有人说,老杨不会交际,术讷寡言.不会利用名气和地位,是不是大脑有什么问题?我认为绝对不是,因为老杨有自己追求的精神境界,把金钱、名利、权势等世俗的东西看得很轻,绝不会为此而丧失棋手的骨气和傲气。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尤为可贵。
“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杨大师开创了象棋的‘杨官璘时代’,他的棋艺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天分并不足最好的,但他以勤补拙,工夫下得非常深,即使退休多年,棋还是下得有板有眼。以前我和他比赛,曾特意和他较量过一些流行布局,当时感到自己对这些布局还拆得比较细,但和他一交手,就知道自己的研究还是不如杨大师深。在棋界有这么一个评论:杨官磷的深,胡荣华的高。”
浙江特级象棋大师于幼华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参加全国赛就输给杨老的往事,也很感慨:“那时候自认棋力还可以,连续赢了广东几名棋手,没想到碰到杨老。从小就看杨老的棋,那时象棋界流行一句口头禅:这棋杨官磷来也没用了。所以自已心理上先怵了,那场棋可以说是完败,杨老开局很精妙,卖了个破绽,我一看就杀过去了,后来才发现是个陷阱。那时就想,原来棋还可以这么下的,获益很大。”
1988年出生的象棋大师赵鑫鑫则深情地回忆了与杨官磷的交往。他说:“我是听着杨老的传奇棋艺长大的。2001年我来广东训练过一段时间,看过杨老下棋,觉得他这么大年纪了,思路还是非常清晰,就是身体似乎不太好,很瘦。第二届的‘杨官磷杯’,我得了冠军,是杨老给我颁的奖。杨老的人品和棋品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特别是他的刻苦精神。”
在中国澳门和香港地区以及海外,杨官磷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多伦多象棋会副会长宋德柔,马来西亚的黄运兴、黎锦福等海外中国象棋大师都对杨官磷抱有崇高的敬意。他们说:在海外,凡是有华人下棋的地方,就有杨官磷的棋书,就有当地的“杨官磷”!在普通棋迷心里,杨官磷就像一尊神,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以上部分摘自周镇明先生搜集、整理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
编者按:2010年 9月7日上午,全国首部专为象棋特级大师撰写的传记《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在东莞凤岗正式首发。本书以全景式的方式和多彩的笔触,记录和刻画了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的生活历程,描绘了他出神入化的棋艺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再现了诸如“广东四大天王”、“华南三虎”、陈松顺、王嘉良、李义庭等老一辈棋王的风采,描写了与旷世棋王胡荣华等人弈林斗法的精彩场面……
作为“一代宗师”
据悉:周镇明(楚云)先生在搜集、整理《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材料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和他的领导及同事们,先后采访了王嘉良、吕钦、许银川、刘殿中、庄玉庭、陈松顺、李义庭、李锦欢、宋德柔、季本涵、陈志刚、陈丽淳、张坚、汪洋、胡荣华、柳大华、赵汝权、赵国荣、赵利萍、赵鑫鑫、徐天利、徐天宏、容坚行、黄运兴、蒋川、蔡福如、黎锦福(按姓氏笔划为序)以及杨大师的亲属子女杨健明、杨子平(现任东莞市象棋协会会长)、杨丽珍、杨云清、杨素英、杨佛清、周春娇、张丁仁以及杨官春等众多故交好友。他们的采访足迹涉及广州、深圳、中山、香港、上海、哈尔滨、武汉、北京等城市,从祖国南疆到北部冰城,行程逾万里。同时他们还相继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师图书馆查阅了数以百万字的资料。从而搜集到了很多的珍贵素材。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象棋特级大师的传记史,全书共三十二章约31万字,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棋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翻开南粤“象棋之乡”东莞市凤岗镇周镇明(楚云)先生所著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卷书,心潮起伏,感动万分。这个被人们称为“为象棋而生”的人,三岁能识棋,六岁通棋道,十岁露锋芒,弱冠展雄风,几十年南征北战,终成“一代宗师”,铸就了中国象棋史上的一个极难逾越的高峰,将中国的象棋艺术推进了一大步,开创一个崭新的“杨官璘”时代,从而在中国象棋史上留下了浓厚重彩的一笔,演绎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难能可贵的是,上海棋院院长、中国象棋特级大师、当今“棋坛泰斗”
“躬逢盛世,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所重视。杨老的家乡凤岗镇的领导们更是独具慧眼,以独一无二的杨官璘为文名片,全力打造“象棋之乡”特色文化倾巨资连续举办以杨官璘冠名的全国性象棋大赛,引得国内外高手云集;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中大力推广象棋艺术。弈棋氛围在这块“棋王”诞生表的土地上再一次浓厚起来,凤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象棋之乡”。面对此情景,作为一个热爱象棋事业且毕生奋斗在棋坛的棋手,不禁为象棋的前景感到欣慰,并由衷地为凤岗镇的这些举措喝彩!”
杨官璘的生前好友、著名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曾在他的《象棋国手杨官璘》这篇文章里高度评价杨官璘的棋艺:“杨官璘的出现,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他是中国自的象棋历史以来,成就最大的棋人”。“为什么说杨官璘创造的奇迹是空前的呢?他没有师承,棋艺完全是靠天才加中毅力,这在象棋名手中实在事可多得。而自己学棋,能达到他那样炉火纯青、前无古人的境界,更是自古以来,只此一人!”
“追忆宗师,棋魂永存”。以前,由本人痴迷的亲自打字出《 长篇连载:大国手彭述圣传奇》和《醒世长文:炮王蓝春雨》发表。凤岗是一个文人荟萃的地方。昨天(2010年9月27日)本人专程去凤岗镇拜访并沟通凤岗镇分管的领导,深深感受到凤岗人对“一代宗师”杨官璘的高度重视。这次,本人下决心再用业余时间,全文打印出这本感人之深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大约用半年时间(平均每周一篇)发表,以奉献给尊敬的棋友棋迷和朋友们!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序胡荣华/第1页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内容简介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是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塘沥村人,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个象棋冠军,第一批“中国象棋特级大师”获得者。杨官璘三岁识棋,六岁通弈,十岁乡下称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弈林生涯中,他饮马香江,鏖战上海滩,挥师中原,问鼎京城,以其无敌手一统弈林,赢得了“混世魔王”、“魔叔”、“象棋魔术师”、“棋坛巨匠”、“弈林泰斗”、“棋坛宗师”、“棋坛元戎”、等各种称谓,铸就了中国象棋史上的一个高峰,将中国的象棋艺术推进了一大步,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杨官璘”时代,在中国象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中国第一部特级象棋大师的传记,本书以全景式的方式和多彩的笔触,记录和刻画了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的生活历程,描绘了他出神入化的棋艺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再现了诸如“广东四大天王”、“华南三虎”、陈松顺、王嘉良、李义庭等老一辈棋王的风采,描写了与旷世棋王胡荣华等人弈林斗法的精彩场面,从而使本书在具有史实性的基础上增添了可读性。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 目 录
序 胡荣华/第1页
引子 /第1页
第一章 书香世家/第3页
第二章 弈林神童/第9页
第三章 聪明少年/第17页
第四章 虎口脱险/第23页
第五章 窘困求生/第33页
第六章 初征广州/第39页
第七章 挟技香港/第51页
第八章 香江夺冠/第67页
第九章 潜龙腾渊/第77页
第十章 出征上海/第83页
第十一章 力克群英/第95页
第十二章 巅峰对决/第103页
第十三章 烽火连天/第115页
第十四章 棋城风云/第129页
第十五章 南北会战/第137页
第十六章 三地鏖战/第145页
第十七章 登峰凌顶/第153页
第十八章 弈林称王/第161页
第十九章 狼烟再起/第171页
第二十章 羊城折戟/第185页
第二十一章 全运摘冠/第199页
第二十二章 龙战于野/第217页
第二十三章 杨胡斗法/第225页
第二十四章 群雄混战/第231页
第二十五章 双雄并峙/第241页
第二十六章 联袂访越/第251页
第二十七章 蹉跎岁月/第259页
第二十八章 挂帅封印/第269页
第二十九章 大师风范/第283页
第三十章 元戎殒落/第293页
第三十一章 追忆宗师/第301页
第三十二章 棋魂永存/第313页
附录一 关于如何下象棋/第318页
附录二 杨官璘著作目录及内容简介/第326页
后记 /第331页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序(胡荣华)
阳春三月,窗外的柳枝刚刚绽放新绿,一卷来自南粤“象棋之乡”——东莞市凤岗镇周镇明(楚云)先生所著的《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的书稿摆在了我的案头,翻开带着淡淡墨香的书稿,如烟的往事又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历历浮……
2008年,第三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在东莞市凤岗镇举行,受当地政府的盛情邀请,我作为特邀嘉宾第一次来到了这个风景秀丽、富庶文明的岭南名镇。凤岗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正是凤岗这一方钟灵敏秀的土地,养育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象棋冠军并在棋坛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宗师杨官璘。这个被人们称为“为象棋而生”的人,三岁能识棋,六岁通弈道,十岁露锋芒,弱冠展雄风,几十年南征北战,终成一代象棋泰斗。
作为棋手,杨官璘的经历正是老一代棋手的缩影。在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像象棋这样历史悠久、民众喜爱的高雅的体育运动却得不到应有社会地位,纵是棋艺高超如杨官璘者,都要为生计而挣扎。杨官璘贩布、做缝纫、摆棋摊,历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仍然是生计艰难,全家人都在贫困中苦度时光。是新中国给了老一代棋手们新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象棋被列为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棋手们有了安稳的生活;各地成立了象棋协会,组建了象棋队;出现了专门的象棋杂志;各类国家、省、市级的象棋比赛如雨后春笋,象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杨官璘和他同时代的棋手们才如鱼得水,把自己的象棋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将中国的象棋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与杨老因棋结缘,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我的心目中,他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的楷模,无论是在棋艺还是人品方面。现在回想起,1959年我第一次见到杨老时的情景依然生动如昨。那时的他正当盛年,棋艺正值巅峰时期。这位誉满棋坛的大师,居然耐心地跟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小子下指导棋,丝毫没有轻视和慢待。他那一丝不苟的棋风和循循善诱的话语,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杨官璘是中国象棋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自身的成就和对象棋事业所作的贡献无人能及。赛场上,他与对手的较量中,将象棋艺术的智慧与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大放光彩。赛场下,他研究棋道,著书立说,一方面将前人的成果加以修补、阐述、发扬,另一方面将自己的探索与发现总结、升华,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人。即便是在退休之后,仍然传道授业,不遗余力地扶掖后人。可以说,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象棋事业,正是有了他的心血,才使得广东象棋界有了人才辈出、长盛不衰的局面。
杨官璘的成功之道正印证了“天才来自勤奋”这句俗语,他对象棋的痴迷与执著,对棋道的刻苦钻研,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杨老的另一个成功因素是有静气,一如他寡欲、谦和、旷达的性格。平常心是棋手的一种适宜心态。活得淡泊,方能平和,平和乃致远,这不仅是一种做人和心境,更是一种成事的禀赋,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走向成功。对杨老来说,下棋不仅是他付出了毕生心血的事业,也是他人生的一种爱好,是谈泊心绪的释放。所以,他能潜心地吸收、借鉴古今所有的成果,演练下棋的各种套路。“平常心”是禅家用语,如果引进棋道,必然会有更高的境界。平常心能使棋手充分享受象棋艺术带来的快乐,彻底放松比赛时的紧张,看淡输赢的结局,实在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以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再现了“魔叔” 杨官璘传奇的一生。尤其是作者采用文戏武写的手法,用精彩的笔墨和生动的描述,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棋坛半个多世纪异彩纷呈的龙争虎斗。随着书中的情节,我恍如又回到了硝烟弥漫、金戈铁马的赛场,仿佛又坐在杨老对面,与他进行一场争夺全国冠军的巅峰对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不仅仅是杨大师的个人传记,基至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象棋现代史。除主人公杨官璘外,同时代的许多象棋名宿都在书中展露风采,尤其是书中对于重大比赛的详尽记录,对许多对局的生动描述,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躬逢盛世,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所重视。杨老的家乡凤岗镇的领导们更是独具慧眼,以独一无二的杨官璘为文化名片,全力打造“象棋之乡”特色文化;倾巨资连续举办以杨官璘冠名的全国性象棋大赛,引得国内外高手云集;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中大力推广象棋艺术。弈棋氛围在这块“棋王”诞生的土地上再一次浓厚起来,凤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象棋之乡”。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一个热爱象棋事业且毕生奋斗在棋坛的棋手,不禁为象棋的前景感到欣慰,并由衷地为凤岗镇的这些举措喝彩!
胡荣华 2010年4月20日
(作者为上海棋院院长、中国象棋特级大师)
中国象棋一代宗师毕生的象棋著作
1.《弈林秘笈(第一集)》杨官璘 李志海编著,香港聚珍印刷公司出版于1950年10月,平装32开,1册48页。内容为①序言和编者介绍。②布局研究:当头炮巡河车对屏风马弃马陷车局(甲)、(乙)两种变化。③饶单马开局法:三局。④饶双马开局法:三局。⑤实用残局:十五局。⑥南北名局精选:三十二局。
《弈林秘笈(第二集)》杨官璘 李志海编著, 香港聚珍印刷公司出版于1952年6月,平装32开,1册52页。内容为①序言。②布局研究:当头炮巡河车对屏风马弃马陷车局(丙)、(丁)、(戊)和(己)。③饶单马开局法:二局。④饶双马开局法:三局。⑤实用残局:九局。⑥南北名局精选:二十八局。⑦残局徵答:阳春白雪。
2. 《联星弈谱》 陈松顺 杨官璘合编,李武尚审定,上海文化图书社出版于1951年11月,平装32开,1册48页。内容为①封二序言。②字形排局:六局“毛” “主” “席” “万” “岁” 和“红星普照”。③布局研究:六局。④饶单马开局法:四局。⑤饶双马开局法:四局。⑥岭南对局:五局。⑦名局精选:十五局。⑧实用残局:二局。⑨封三勘误表。
3. 《弈林精华(第一集)》 杨官璘编著,广州远大油印社再版于1953年12月,平装32干,1册60页。内容为①封二目录。②编者介绍。③卷首语。④五七炮对屏风马弃车局。⑤布局研究:五局。⑥饶单马开局法:三局。⑦饶双马开局法:六局。⑧南北名局精选:二十四局。⑨杨官璘著“我怎样学习象棋?” 。
《弈林精华(第二集)》 杨官璘编著,上海扫叶书店出版于1953年8月,平装32开,1册52页。内容为①封二目录。②编者介绍。③序言。④布局研究:四局。⑤江湖残局:四局。⑥饶局详解:六局。⑦名局精选:二十二局。⑧编后语。
《弈林精华(第三集)》 杨官璘编著,上海扫叶书店出版于1954年6月,平装32开,1册52页。内容为①封二目录。②编者介绍。③弈林小引。④布局研究:三局。⑤弃马陷车局“上” “下” 。⑥古谱新诠:四局残局。⑦名局精选:二十局。
《弈林精华》 杨官璘编,中国书店影印于1988年6月,平装32开,1册合订本共3集156页。内容同以上3集。
4. 《弈华新编(第一集)》 杨官璘编,上海清心书社增订出版于1955年6月,平装32开,1册20页。内容为①封二目录。②编者介绍。③序言。④对局评注:十局。⑤残局初阶:十二局。
《弈华新编(第二集)》 杨官璘编,上海清心书社出版于1955年8月,平装32开,1册20页。内容为①封二目录。②编者介绍。③序言。④对局评注:十二局。⑤残局初阶:九局。
5. 《棋国争雄录(上册)》 杨官璘编注,香港文宗出版社出版于1955年11月,平装32开,1册112页。内容为①象棋国手杨官璘肖像。②梁羽生介绍“杨官璘其人、其艺、其事” 。③目录。④杨官璘对各地名手对局记录,评注和王兰友按语:三十一局。
《棋国争雄录(下册)》 杨官璘编注,香港文宗出版社出版于1956年1月,平装32开,1册94页。内容为①目录。②杨官璘对各地名手对局记录、评注和王兰友按语:二十四局。
6. 《中国象棋谱(第一集)》 杨官璘等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于1957年12月,平装32开,1册237页。内容为①序言。②明、清两代象棋谱介绍。③各种开局法简介。④布局研究:五种即当头炮巡河车对屏风马、五六炮对屏风马、五七炮对屏风马、五八炮对屏风马和当头炮挺七兵对屏风马过河炮。⑤当头炮对屏风马典范对局评注:三十局。
《中国象棋谱(第二集)》 杨官璘等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于1959年5月,平装32开,1册277页。内容为①序言。②布局研究:五种即顺炮直车对横车、顺炮横车对直车、列手炮、当头炮对反宫马和仙人指路。③中局研究:弃子入局法、运子取势法和兑子抢先法。④对局评注:二十局。
《中国象棋谱(第三集)》 杨官璘等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于1962年10月,平装32开,1册329页。内容为①序言。②布局研究:四种即当头炮巡河炮对屏风马、当头炮七路马对屏风马、中炮盘头马对屏风马和单提马对当头炮。③中局研究:弃子入局的问题、战术运用的举例和战略战术述评。④古局介绍:七星聚会和野马操田。⑤对局评注:三十局,⑥1960年全国棋类锦标赛中国象棋团体和个人比赛对局选评:十一局。
《中国象棋谱(一)(二)(三)集》 杨官璘等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再版于1974年,平装32开,3册。内容为删除“明、清两代象棋谱介绍” 一文,其它同上。
7. 《弈林新编》 杨官璘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于1977年4月,平装32开,1册489页。内容为①几点说明。②关于如何下棋。③象棋基本知识。④让子局的研究:让单马八局和让双马十二局。⑤布局研究:十种。⑥中局研究:七种。⑦残局研究:五十局。⑧古局新编:四局。⑨全局研究:四十局。
8. 《第一届亚洲杯象棋赛对局选》 杨官璘评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83年1月,平装32开,1册114页。内容为①出版说明。②目录。③亚洲象棋联合会概况。④亚洲象棋联合公报。⑤西岳华山话象棋。⑥第一届亚洲杯象棋赛参赛队伍名单。⑦对局评注:三十局。
9. 《橘中秘新注》 (明)朱晋祯编著 ,杨官璘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于1987年2月,平装32开,1册181页。内容为①前言。②目录。③橘中秘叙。④橘中秘歌括。⑤橘中秘全旨。⑥一卷得先:二十局。⑦二卷:让先十三局,让左马十局,让双马八局。⑧残局说。⑨三卷:残局(1至89局)。⑩四卷:残局(90至137局)。⒒图例说明。
10. 《象棋春秋》 杨官璘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于1988年7月,平装32开,1册163页。内容为①前言。②目录。③布局丛谈。④中局札记。⑤残局探幽。⑥对局精选:三十局。⑦练功与练局一一略谈中国象棋训练的方法。
11. 《棋坛元戎杨官璘专集》 杨官璘 陈幸著,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于1991年9月,平装32开,1册369页。内容为①封二:杨官璘简介。②编者的话。③前言。④目录。⑤颠沛流离前半生。⑥尽削群雄攀高峰。⑦双雄逐鹿称瑜亮。⑧一生奋斗壮志酬。⑨百局详注。⑩布局研究。⒒中局研究。⒓残局研究。
12. 《弈苑英华一杨官璘象棋杂谈》 杨官璘编著,杨子平整理,蜀蓉棋艺出版社出版于1999年4月,平装32开,1册237页。内容为①前言。②目录。③全局研究,中局研究。⑤残局研究。⑥古局新编。⑦对局评注。
13. 《橘中秘象棋谱》 (明)朱晋桢编著,杨官璘诠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于2001年9月,平装大32开,1册188页。内容为①内容提要。②前言。③橘中秘叙。④橘中秘歌括。⑤橘中秘全旨。⑥目录。⑦一卷得先:二十局。⑧二卷:让先十三局,让左马十局,让双马八局。⑨残局说。⑩三卷:残局(1至89局)。⒒四卷:残局(90至137局)。⒓图例说明。
14. 《杨官璘象棋研究》 杨官璘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于2002年11月,平装32开,1册166页。内容为①内容提要。②前言。③目录。④关于象棋研究。⑤全局研究。⑥中局研究。⑦残局研究。⑧对局评注。
15. 《大师讲棋一象棋卷》 杨官璘等讲棋,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于1999年4月,平装大32开,1册387页。内容为①总序。②目录。③杨官璘讲棋。④黄少龙讲棋。⑤梁文斌讲棋。⑥刘殿中讲棋垒讲棋。⑦陈孝垒讲棋。⑧尚威讲棋。⑨阎文清讲棋。⑩张强讲棋。
16. 《象棋》月刊(共121期) 杨官璘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刊于1956年5月,第一次停刊于1966年5月,平装32开,1册32页。内容为文革前象棋百科全书,包罗万象。
17. 《象艺丛编》杨官璘 李志海编著,香港永兴印务公司1951年版。内容:①封面“一失中的”排局图。②前言。③名家对局选:三局。④新编排局:“一失中的”等五局。⑤破饶双马开局法:二局。⑥沪滨名局:四局。⑦介绍《弈林秘笈(第二集)》。⑧开局争先:一局。⑨闽省名局:一局。
18. 《杨官璘象棋新编》杨官璘遗著,杨健明编,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年版。内容:①内容提要。②出版说明。③目录。④象棋的起源。⑤如何下好象棋。⑥象棋的基础知识。⑦布局研究。⑧中局研究。⑨残局研究。⑩古谱新研。⒒布局飞刀。
为了使杨老的著作流芳百世,现在论坛公开征集杨老以上书籍的动态棋谱,格式不限,参与回帖者均可得到一定量的威望和金币的酬谢,谢谢大家!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引 子
鸿蒙初辟,混沌始开。莽莽天宇,八万里云驰飙作;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传承。典籍煌煌,浩如烟海。国粹灿灿,异彩纷呈。在众多的民族瑰宝中,象棋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两千余年而不衰。唐人牛僧孺曾在其《玄怪录》里描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巴邛人家有橘园,霜后诸橘尽收,余二大橘如三四斗盎,巴人异之,即令攀摘,轻重亦如常橘。剖开,每橘有二老人,相对象戏,谈笑自若。一叟曰:橘中之乐,不减商山,但不得深根固蒂,为人摘耳。”宋人谢无逸《咏橘诗》云:“巴邛清霜后,独余两大橘,一朝剖而食,四老欣然出。乃知避世士,退藏务深密。”明朝状元曾子启曾用诗这样描述象棋:“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旌旗逼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荫花影满棋枰”。此诗将象棋中的两军对阵,运兵决战,写得妙趣横生。
象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老少咸宣。上至帝王将相,富商巨贾,下至车夫走卒,游乞丐民,均可“杀”可“赛”。正是“消夏之趣,莫妙于弈棋。清簟疏帘,深院风清之候,石幢花影,小栏日午之时,焚香煮茗,对峙而博其趣,落子铿然,殊有韵致也!尤其妙者,或诗僧道士,终日甚一日棋声,涧水流香,松阴黛古,对弈之际,讵少倚柯而观者乎?”
而“赵匡胤输华山”则是流传于民间最广的象棋故事。
当时任后周节度使的赵匡胤,一年到关西处理公务,途径华山脚下,听说当地有个叫陈稀夷的老人,是位象棋高手,便请陈与之对弈,并立下契约,以西岳华山为赌注。赵言必胜,负则愿将华山归陈。二人当即在树林中摆开棋局,对杀起来,结果赵匡胤一和一负,于是将华山输给了陈稀夷。
此乃神话也罢,传说也罢。但自赵陈对弈以降的八百余年间,弈林虽也英雄辈出,但各路诸侯却只是称雄一时,无力一统江山。只有杨官璘的横空出世,才得以一统棋国环宇,天下称雄。
杨官璘
杨官璘三岁识棋,六岁弈棋,十岁乡下称棋王,未及弱冠便负箧曳屣,挟艺走香港,尔后鏊战广州,饮马上海滩,南征北战。弈国棋坛,横扫宇内无敌手, 铸就了中国象棋史上的一个极难逾越的高峰,将中国的象棋艺术推进了一大步,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杨官璘时代”,从而在中国象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演绎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第一章:书香世家
岭南百越之地的东莞,有一座名叫凤岗的小镇。此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林不大而茂盛,松篁交翠,荔枝遍坡,景色十分幽雅。相传,在数百年前的一个早晨,天空赤霞如练,紫气氤氤,从遥远的东方天际飞来一只神鸟,其形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绝云霓,负苍天乎窕冥之中。当这只神鸟飞到岭南时,不经意间垂头一看,只见翼下一片山岭逶迄,青黛如螺,素水盈溪,胜美之至。于是歇足赏景,饥食修竹,渴饮甘泉,不觉心旷神怡,遂引颈高吭,绕岗三匝,南飞而去。后当地人根据此神鸟形态,推断出乃百禽之王凤凰。一饱学之士便借用《诗经》中的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凤鸣朝阳。”之意,又结合境内一座形似凤凰的小山,遂将此地命名为“凤岗”。
凤岗地域虽不甚广阔,却紧扼要冲,其南连平湖,北接塘厦,东镶龙岗,西迎观澜,更兼交通方便,境内有一座小火车站,名曰“天堂围”,经此去步行香港只半日之遥,坐火车去广州也仅需一天时间,故历来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是商贾云集之所。
却说这凤岗圩内有一个叫塘沥的小村,它西北有碧湖山半绕其境,东面有南门山俯瞰,而麻坑山则座拥南方,可谓诸山环抱。山是土山,鲜有顽石,故以树林葳蕤,四季常绿。
这样一个风水宝地,怎奈清末以降,时局动荡,只弄得民生凋零不堪。塘沥村有百十来口烟灶,绝大多数村民以种地为生。凤岗乃丘陵地带,土地贫瘠。更兼有几股土匪横行,不时在塘沥打家劫舍,敲诈勒索,这犹如雪上加霜,使得本就贫穷如洗的村民们更是苦不堪言,有不少家的男子不得不飘洋过海,远走异域他国谋生。据史料记载,当时塘沥去海外的人数比例竟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三(现在旅居海外的塘沥藉华侨就比常居人口还要多),因此村里那些有海外关系的农户,日子就过得相对宽松些。
塘沥村内有个大名鼎鼎的集市,叫做“塘沥圩”,甚为繁华,人称“小香港”。
据史料载,塘沥圩早在明朝中叶便有商贾交易,已历沧桑400余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塘沥圩更是声名远播于香港、广州、惠阳、东莞、宝安等地,鼎盛一时。若逢每月农历的“二、五、八”赶圩之期,圩内则叠肩骈迹,人烟浩穰,喧汗雷雨,民气昌蔓。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其用物,镰锸筐篚盆碗布枲席;其食物,豆麦瓜菜;其畜物,马牛羊豕鸡鹅。物之稚者弗鬻,器之窳且靡者鲜所见。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茶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商贩又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四时皆然。
到清末民初时,塘沥圩的繁华景象也远不如从前,但余势犹在。这时的塘沥圩长不过二百米,宽不逾八米。圩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楼,为之东门楼、西门楼。进得圩内,便见头顶有一条琉璃瓦顶的长廊,虽谈不上宏阔,却也有几分气派。在二十世纪初,弹丸之地的塘沥圩大大小小的店铺、商号还有近两百家。较著名的有茂和、盛昌、裕益、伦昌、荣昌等。
塘沥圩的西门楼左侧进口约三米处,有一处叫“王伯公”的地方,这里有一株几百年的老榕树,被人们尊为“树神”,于是“王伯公”便成了一处神坛,乡人常来此拜神求福,祈求平安。
塘沥村的村民大多系客家人氏,祖先也大多从中原迁移而来。其中有一杨氏家族,乃是此村的大族,相传是杨家将的后裔。因此在杨氏宗祠里,写着这样一幅对联:
朝朝出名将;
代代出忠臣。
在清朝末年(约1898-1910年),杨家出了个秀才,名叫杨喜春。杨喜春是这支杨氏家族400年间的第一个秀才。杨喜春的父亲人称“锦裳公”,也是一个饱学之士,是个生员。他生有三子,长子杨喜华、次子杨喜彰,均远走海外谋生,一去便无音讯。“锦裳公”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三子杨喜春身上,杨喜春不负父望,终于考中秀才。但秀才只是考取功名的第一步,没有资格享受朝庭的奉禄,只有再中举人,才能获得一官半职。据塘沥村杨氏始祖的规定:为了勉励后辈奋发图强,凡杨氏子弟考取功名者,均可获得每年两担谷的终身奖赏。但要去东莞县考举人,得花不少费用。而此时的“锦裳公”却拿不出这笔钱来。杨喜春自叹命运不济,从此打消了考取功名的念头。
民国初期,有西洋外教传入塘沥村,有人鼓噪要修教堂。在杨喜春等人的极力反对下,教堂最后没有建成。但这件事对杨喜春的触动很大,他认为村民愚昧无知,才使得洋教有乘虚而入之机。而要扫除村民的愚昧,就是要大力兴办学堂用文化予以启蒙,于是毅然借杨氏家族老太公的房子,办起了一座私塾。来读书的学生,多数是本村和附近村里的农家子弟,家境都十分贫穷,虽然杨喜春收的学费很低,但还是有一些孩子无钱读书,有时只好用一袋米或一袋蕃薯来作抵押。杨春喜也不在意,将这些来报名的学生悉数收下,无私地将一身的学问倾囊相授于这些乡邻子弟。
杨喜春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乡亲们的普遍尊重,被人敬称为“秀才公”。
但教书的收入实在过于微薄,不足以养家糊口,所以每在农忙的时候,杨喜春还得下地劳作,这样才能勉勉强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杨喜春生有六子一女,依次为:茂绥、茂坚、茂祯、茂育、茂豫、茂炽。独女名房娇,后来下嫁凤岗碧湖村。(在塘沥村的一个山头里,至今尚存杨家的祖坟,它躺卧在一片幽篁中,似乎在默默地庇佑着它的后人)。
在塘沥圩前面的约一箭之地,有一座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小院子,它围着几间房屋,靠在院子右边最里面的第五间住房,便是“锦裳公”留给儿子杨喜春的遗产,也是杨官璘出生的地方,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是这个院子最早的建筑。而其余的四间和围墙,均是杨喜春婚后为几个儿子建造的。
杨喜春的六子中有两人漂洋过海到牙买加谋生,一去便如黄鹤渺渺,杳无音讯。老三杨茂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也学到了一肚子的学问,后来父亲渐渐年老多病,杨茂祯便代父任教,做起了乡村教师。
一家人在清贫寡淡中相依为命,时光不觉已到了1925年5月29日。这天“秀才公”的家里显出几分紧张的气氛,杨茂祯抱着两岁多的儿子杨官寿焦急地在屋里徘徊,不时地朝房里张望。忽然,房内响起了婴儿“呜——哇——”“呜——哇——”的哭声,接生婆大声地报喜道:“是个男仔!是个男仔!母子都平安啊——!”杨茂祯高兴极了,激动得语无伦次:“好!好!我……我又多一个儿子了!”
趟在病床上的“秀才公”杨喜春听到孙子宏亮的哭声,不禁心花怒放,病也好像一下好了很多,挣扎着坐起来,把杨茂祯叫到床前,说:“这孩子哭声宏亮,将来必是个麒麟儿,就起名官璘吧!”
“秀才公”果有先见之明:这个叫杨官璘的小孩,日后果成一代象棋宗师!
1926年的冬天极为寒冷,风烛残年的杨喜春已是油枯灯尽,在一个漆黑如墨的深夜悄然离世。
杨官璘上面除了一个哥哥(杨官寿)外,还有一个姐姐,叫杨友娣,后来嫁给邻村一个叫张新民的人,这张新民的家里是做生意的,是个小康之家,后来迁居香港。
“秀才公”去世后,杨茂祯的家道更是蔽落,只剩下数亩薄田,几无余荫。杨茂祯再也无法教书养家糊口,只好东凑西挪找人借钱,在塘沥圩上摆地摊做点小本生意。他本是读书之人,哪懂得什么生意经?一家的生活窘迫如囚。
父亲要为全家的生活操劳奔波,母亲更是没日没夜地要到田里忙活,照顾杨官璘的担子自然落到姐姐杨友娣的身上。杨友娣特别喜欢这个小弟弟,总是想尽办法逗他开心。
杨官璘的家就在塘沥圩后面,紧靠着神坛“王伯公”, 那棵荫荫的大榕树底下便成了杨官璘姐弟玩耍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