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死胡同,我们在倡导象棋改革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反对声音,这不是象棋的问题,而是人的思想问题,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期,象棋的改革与否不但是象棋的问题,而是中华文明能否复兴的问题。本人转这篇文章就是让象棋人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维对象棋改革方式提供帮助。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2012-02-23 09: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评论(4)T|T二维码
[提要]自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①)
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所不同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然而,“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对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改革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诫:“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崩溃边缘,到南方谈话前的历史徘徊,我们党正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推动改革开放巨轮劈波斩浪,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这是大实话。
改革改得贪官遍地,贫富差距世界第一.那是对的,但社会经济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所以改革是好的.
改革改得贪官遍地,贫富差距世界第一.那是对的,但社会经济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所以改革是好的.
赞同你的看法。
去年回家乡,同上了年纪的农民兄弟论及生产队时候的艰辛,脸朝黄土背朝天,每劳动日四毛钱,吃的是番薯包菜,甚至野菜,那里有饭吃,更不要说肉类。当时连发梦都不会像现在这么好。记得有位生产队长说过,只要三歺有饭给吃饱,做到死都愿意。哎,往事不堪回首。
改革开放的问题,贪官横行,为富不仁,为钱不择手段,一切向钱看,世风日下,有的人借改革之名,行垄断、敛财之实。这是广大人民愤恨的原因。但是我还是相信,这个社会会好的。
先改革操蛋的政治体制吧,别大人尽情贪污腐败熟视无睹,却把幼儿园孩子抓来搞反腐倡廉,你搞错方向了,转移目标了
转一个:
“反腐从娃娃抓起”究竟荒谬在何处?
几天没上网,今天才发现网络又为“反腐从娃娃抓起”打起了口水战。我原以为这个问题上次我们争论过一次已经烟消云散了,没想到这次“反腐从娃娃抓起”还真有点来头,有专家提倡,有教育部部署。
如果真要把这个问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讨论的话,确实有点“弱智”的感觉。可是看到有关专家、部门一本正经的样子,又让人感到确实不能够等闲视之。
首先要肯定,把“反腐从娃娃抓起”做为一个口号提出来是荒谬的,做为一个战略提出来更是荒谬的。那么它究竟荒谬在何处呢?容我慢慢道来。
有人说娃娃是人生的起点,从人生的源头抓反腐难道有什么错误吗?听起来好像振振有辞。但是他们却忘了,但凡做为一种口号,必须有针对性。“反腐”之于“娃娃”就没有任何针对性。他们根本不理解所谓“腐败”的真正含义,对他们如何进行教育呢?娃娃是人生的起点,我们应当让他们学习和继承人类的所有优秀品质。诚实、勤劳、团结、友爱,勤奋……等等优良品质和习惯都要从娃娃抓起,怎么可以单单提出一个“反腐”呢?况且这对于儿童来说还是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呢?至于要做为一种战略进行“部署”,更是荒诞不经了。因为“反腐败”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解放前夕就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了,党内从来没有放松过这方面的教育。可是由于没有真正解决好“监督体制”的建设问题,因此导致了严重的腐败现象的屡禁不绝。许多贪官一面在台上大喊“反腐倡廉”,一面在台下大敛其财的现象不是很普遍吗?当前全党的“保先教育”抓得是如此之紧,中央对腐败的打击力度是如此之大,依然还有人胆敢顶风做案。可见“思想教育”在“实际利益”面前是何等的苍白无力。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提出“反腐从娃娃抓起”究竟是开玩笑呢还是转移目标呢?
有专家“研究”发现,腐败已经渗透到“幼儿园”了,因此要“从娃娃抓起”。殊不知娃娃只是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啊,他们对环境还无能为力。腐败已经渗透到“幼儿园”说明了腐败的面之广,根子之深。娃娃能“反”的了吗?那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的行为啊!不但幼儿园、小学、中学有腐败现象,大学更有腐败现象。有贪官在为他们的娃娃营造“腐败”的安乐窝,更有贪官利用“权力”和“教育资源”在“大贪特贪”。面对这些,靠对“娃娃”进行教育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儿童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而不能够搞实用主义,跟着“政治气候”转。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已经足够地多了。老百姓见的已经足够地多了。因此不要以为只要提一个很“革命”的口号就能够唬住老百姓了。口号谁不会提啊?“诚信要从娃娃抓起”,“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和谐要从娃娃抓起”,“廉政要从娃娃抓起”,“计划生育要从娃娃抓起”,“爱护环境要从娃娃抓起”,“节约要从娃娃抓起”,“预防近视要从娃娃抓起”,“预防艾滋病要从娃娃抓起”,“珍爱生命要从娃娃抓起”,“爱国要从娃娃抓起”,“远离毒品要从娃娃抓起”,“树立远大理想要从娃娃抓起”,……你说哪一条不对吗?
可是,这里有最重要的一条:“把童年还给儿童要从娃娃抓起”才是当务之急。中国,何时才能够做到啊!
(编辑:雁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