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广象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广东象棋网,象棋棋谱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棋战兵法

1楼
zhankc 发表于:2012/3/8 9:52:00

http://chesspawn.net/xml/xm5.htm录取资料

主  页创新论坛龙韬破胡学习与研究对局评注人机大战对局数据库 
                 创新论坛        棋战兵法           广陵棋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序言

棋战就是在棋盘上的模拟战争。在原始时代为了保卫和掠夺生存资源的土地和水源,产生用树干、石块,生产工具作为武器的暴力战争,于是产生了占领土地大小为目标,“围”(棋)的模拟战争,其中占地的生存条件决定于水源的有无,也就是“眼”的有无,“眼”就是水源,至今打一口水井叫打一“眼”井,(关于井田制度问题这里从略)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铁器的出现,阶级社会的产生,战争开始有组织的分工和战争工具的使用,为了在战争前后模拟研究分析战争的过程,于是就产生了象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日本将棋那样有明确棋子分工的象棋,“象”是象形的象,不是大象动物的象(见贾题韬先生《象棋指归》),象棋本身起源于战争的模拟,所以与指导战争的兵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中是把围棋谱归入兵书一类,《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第一部经典,而中国第一部棋艺的经典,汉代的《棋经十三篇》的作者明确说明是按照《孙子兵法》十三篇编写的,由此产生了棋战与兵法相结合的第一部著作,随着战争的规模扩大和战争工具的进步,小小的棋盘已经不能完全模拟现实中大规模的战争,在现代电脑大屏幕的模拟战争对抗软件出现以前,在中国的汉代早就用大型沙盘作业代替了棋盘作战争的模拟,而象棋成了雅俗共赏的斗智游戏,但是它兵法的内涵随着棋艺的发展也越来越丰富,中国象棋第一部与《孙子兵法》相结合的著作是山西贾题韬先生的《象棋指归》①,本文就国际象棋为对象,用中国传统的兵法来阐述棋战的原理,事属创举,抛砖引玉,希海内高明,不吝指正。

                                               广陵棋客

                                         癸末甲子序于海上待曙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①贾题韬先生,当代著名佛学家。山西洪洞人,1909年生。先后任山西大学、金陵大学、成华大学教授,讲授逻辑学、哲学等。四十年代在成都创建维摩精舍,解放后在西藏、四川等地从事佛教领导和研究工作。对于佛学,特别是禅学造诣甚深,在海内外颇有影响。此外,业余爱好象棋,开拓了中国象棋理论研究之先河。贾先生于1995年1月逝世,享年86岁,是棋界的高寿者之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绪论

棋战从开始第一步到最后分出胜和,我们称为一局棋,这个“局”字在古代也作棋盘解,《棋经十三篇·论局篇第一》(以下简称《棋经》)中说:“局方而静,棋圆而动。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传》曰:“日日新。”,这前面的“局”字是指棋盘,而后面的“局”字是指对局的过程,虽然棋盘的格点是有限的,但是棋子在棋盘上无限的活动,就产生了不同的对局过程“无同局”,面对这“日日新”的对局,棋手要提高棋艺水平,《棋经》明确指出必须“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以求其胜负之由,则至其所未至矣。”。

在棋艺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研究和分析的便利,把一局棋的过程,分作开局,中局和残局三个阶段,这种的分法本身就是很模糊的,虽然《现代国际象棋的理论问题》(伊·奥·李卜尼茨基著 张雄飞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62年5月版)把开局定义为“当大部分子力投入行动,王的地位已经确定的时刻,开局就可以算是告一结束。”,而把“王投入战斗”作为残局开始,其中间一段就是中局,如果把现在流行的西西里防御的“纳道夫变例”开局来说,其开局的研究已经到30—40步了,尤其是高水平电脑开局数据库和分析软件的出现,从对局的第一步起一直到胜和的结局,每一步棋都决定对局的结果,把一盘对局分为开局、中局、残局来研究,说什么开局、中局、残局的优势和劣势,这已经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对局三阶段理论”(以下简称“对局三段论),只适宜于学棋入门的阶段,而棋手继续提高的重点是学习研究全局的战略思想,中国的国际象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得“对局三段论”严重影响中国棋手的进步,小波尔加形容中国男棋手时说:“中国男棋手很注重战术,但不太重视战略的系统化和理论,缺乏总体计划的考虑。”,就是揭露了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外国棋手所研究的是棋理,战略性的探讨,中国棋手所研究的是手段(俗称“鬼头刀”),战术性的陷阱设计,在《棋经》九品中也只不过属于第六品“小巧”与第七品“斗力”之间的水平。

 

前世界冠军拉斯克说:“从对局开始走第一步,我已经算到了最后一步的杀着。”。国际象棋太阳王阿列亨说过,对手至少要在开局,中局,残局赢他三次才能够战胜他。前世界冠军的豪言壮语,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对局中每一步棋都决定对局的结果,而不是在哪个阶段占到了优势就是胜利了,有许多高手在自己认为对方是低手对局时“翻盘”,就是认为自己已经在某阶段占到了绝对优势,取胜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结果忽视全局性的战略计划,放松了积极的思考,造成失败。

《棋经·审局篇第七》 夫弈棋布势,务相接连。自始至终,着着求先。临局交争,雌雄未决,毫厘不可以差焉。

“夫弈棋布势,务相接连”就是对局走子计划的连贯性,“着着求先”就是每着棋都要争取主动,在对局没有决出胜负前,一点也不能疏忽。所以学棋入门,了解了开局、中局、残局的一般知识之后,就必须重点学习研究全局战略计划实施的典范——大师的对局,从大师的评论注释中学习对局双方如何在对局中贯彻实行自己的战略计划以及战术手段的运用,本文就是从全局性的战略计划及为了实现战略计划所采取的战术手段着手来讲棋战的兵法。

 

    东西方的兵法具有不同的思想特点,东方兵法重在人的精神力量,西方兵法重在物质的力量,东方兵法重在启发,举一而反三,意简言赅。西方兵法重在教条,操典条令,包罗无遗。东方兵法圣典《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共计五千三百余字,西方兵法经典《战争论》上、中、下三卷汉译本共计78万字,《孙子兵法》的五千三百余字从二千年前至今仍然发挥出灿烂的光芒,而《战争论》随着战争的发展和进步,逐渐被西方新的兵法所修改和替代,《孙子兵法》之所以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奉为兵法圣典,因为它是以人为本,从战争这一历史的社会现象,总结和提升到斗争的哲学高度来说明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前人说,“今古兵法尽于七经,而七经尽于孙子……”(李贽《孙子参同》梅国祯序),“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武备志·兵诀评·序》)。现代《孙子兵法》已经成为全世界上至政治,军事,下至各行各业,斗争竞争的经典。棋战起源于战争的模拟,与兵法有“血缘”的关系,因此中国第一部棋艺的经典《棋经十三篇》即以《孙子兵法》为其理论的基础,但是棋战不能等同与现实中战争,棋战只是在有限的棋盘上调动有限的无生命的棋子而进行的一场智力的竟赛,因此用兵法来论述棋战和指导棋战,是个艰难的开创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好在古今中外大师留给我们许多精彩的实战对局,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研究战例。

(未完待续)

2楼
zhankc 发表于:2012/3/8 10:55:00

《孙子兵法》之所以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奉为兵法圣典,因为它是以人为本,

从战争这一历史的社会现象,总结和提升到斗争的哲学高度来说明战争的本质和规律,

3楼
luoda115 发表于:2012/3/8 13:43:00
建议版主把字弄大一点好吗?字太小了。看两分钟眼睛就痛。这样会把眼睛弄瞎的。
4楼
zhankc 发表于:2012/3/8 14:51:00

主  页创新论坛龙韬破胡学习与研究对局评注人机大战对局数据库 
                 创新论坛        棋战兵法           广陵棋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序言

棋战就是在棋盘上的模拟战争。在原始时代为了保卫和掠夺生存资源的土地和水源,产生用树干、石块,生产工具作为武器的暴力战争,于是产生了占领土地大小为目标,“围”(棋)的模拟战争,其中占地的生存条件决定于水源的有无,也就是“眼”的有无,“眼”就是水源,至今打一口水井叫打一“眼”井,(关于井田制度问题这里从略)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铁器的出现,阶级社会的产生,战争开始有组织的分工和战争工具的使用,为了在战争前后模拟研究分析战争的过程,于是就产生了象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日本将棋那样有明确棋子分工的象棋,“象”是象形的象,不是大象动物的象(见贾题韬先生《象棋指归》),象棋本身起源于战争的模拟,所以与指导战争的兵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中是把围棋谱归入兵书一类,《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第一部经典,而中国第一部棋艺的经典,汉代的《棋经十三篇》的作者明确说明是按照《孙子兵法》十三篇编写的,由此产生了棋战与兵法相结合的第一部著作,随着战争的规模扩大和战争工具的进步,小小的棋盘已经不能完全模拟现实中大规模的战争,在现代电脑大屏幕的模拟战争对抗软件出现以前,在中国的汉代早就用大型沙盘作业代替了棋盘作战争的模拟,而象棋成了雅俗共赏的斗智游戏,但是它兵法的内涵随着棋艺的发展也越来越丰富,中国象棋第一部与《孙子兵法》相结合的著作是山西贾题韬先生的《象棋指归》①,本文就国际象棋为对象,用中国传统的兵法来阐述棋战的原理,事属创举,抛砖引玉,希海内高明,不吝指正。

                                               广陵棋客

                                         癸末甲子序于海上待曙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①贾题韬先生,当代著名佛学家。山西洪洞人,1909年生。先后任山西大学、金陵大学、成华大学教授,讲授逻辑学、哲学等。四十年代在成都创建维摩精舍,解放后在西藏、四川等地从事佛教领导和研究工作。对于佛学,特别是禅学造诣甚深,在海内外颇有影响。此外,业余爱好象棋,开拓了中国象棋理论研究之先河。贾先生于1995年1月逝世,享年86岁,是棋界的高寿者之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绪论

棋战从开始第一步到最后分出胜和,我们称为一局棋,这个“局”字在古代也作棋盘解,《棋经十三篇·论局篇第一》(以下简称《棋经》)中说:“局方而静,棋圆而动。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传》曰:“日日新。”,这前面的“局”字是指棋盘,而后面的“局”字是指对局的过程,虽然棋盘的格点是有限的,但是棋子在棋盘上无限的活动,就产生了不同的对局过程“无同局”,面对这“日日新”的对局,棋手要提高棋艺水平,《棋经》明确指出必须“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以求其胜负之由,则至其所未至矣。”。

在棋艺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研究和分析的便利,把一局棋的过程,分作开局,中局和残局三个阶段,这种的分法本身就是很模糊的,虽然《现代国际象棋的理论问题》(伊·奥·李卜尼茨基著 张雄飞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62年5月版)把开局定义为“当大部分子力投入行动,王的地位已经确定的时刻,开局就可以算是告一结束。”,而把“王投入战斗”作为残局开始,其中间一段就是中局,如果把现在流行的西西里防御的“纳道夫变例”开局来说,其开局的研究已经到30—40步了,尤其是高水平电脑开局数据库和分析软件的出现,从对局的第一步起一直到胜和的结局,每一步棋都决定对局的结果,把一盘对局分为开局、中局、残局来研究,说什么开局、中局、残局的优势和劣势,这已经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对局三阶段理论”(以下简称“对局三段论),只适宜于学棋入门的阶段,而棋手继续提高的重点是学习研究全局的战略思想,中国的国际象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得“对局三段论”严重影响中国棋手的进步,小波尔加形容中国男棋手时说:“中国男棋手很注重战术,但不太重视战略的系统化和理论,缺乏总体计划的考虑。”,就是揭露了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外国棋手所研究的是棋理,战略性的探讨,中国棋手所研究的是手段(俗称“鬼头刀”),战术性的陷阱设计,在《棋经》九品中也只不过属于第六品“小巧”与第七品“斗力”之间的水平。

 

前世界冠军拉斯克说:“从对局开始走第一步,我已经算到了最后一步的杀着。”。国际象棋太阳王阿列亨说过,对手至少要在开局,中局,残局赢他三次才能够战胜他。前世界冠军的豪言壮语,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对局中每一步棋都决定对局的结果,而不是在哪个阶段占到了优势就是胜利了,有许多高手在自己认为对方是低手对局时“翻盘”,就是认为自己已经在某阶段占到了绝对优势,取胜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结果忽视全局性的战略计划,放松了积极的思考,造成失败。

《棋经·审局篇第七》 夫弈棋布势,务相接连。自始至终,着着求先。临局交争,雌雄未决,毫厘不可以差焉。

“夫弈棋布势,务相接连”就是对局走子计划的连贯性,“着着求先”就是每着棋都要争取主动,在对局没有决出胜负前,一点也不能疏忽。所以学棋入门,了解了开局、中局、残局的一般知识之后,就必须重点学习研究全局战略计划实施的典范——大师的对局,从大师的评论注释中学习对局双方如何在对局中贯彻实行自己的战略计划以及战术手段的运用,本文就是从全局性的战略计划及为了实现战略计划所采取的战术手段着手来讲棋战的兵法。

 

    东西方的兵法具有不同的思想特点,东方兵法重在人的精神力量,西方兵法重在物质的力量,东方兵法重在启发,举一而反三,意简言赅。西方兵法重在教条,操典条令,包罗无遗。东方兵法圣典《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共计五千三百余字,西方兵法经典《战争论》上、中、下三卷汉译本共计78万字,《孙子兵法》的五千三百余字从二千年前至今仍然发挥出灿烂的光芒,而《战争论》随着战争的发展和进步,逐渐被西方新的兵法所修改和替代,《孙子兵法》之所以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奉为兵法圣典,因为它是以人为本,从战争这一历史的社会现象,总结和提升到斗争的哲学高度来说明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前人说,“今古兵法尽于七经,而七经尽于孙子……”(李贽《孙子参同》梅国祯序),“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武备志·兵诀评·序》)。现代《孙子兵法》已经成为全世界上至政治,军事,下至各行各业,斗争竞争的经典。棋战起源于战争的模拟,与兵法有“血缘”的关系,因此中国第一部棋艺的经典《棋经十三篇》即以《孙子兵法》为其理论的基础,但是棋战不能等同与现实中战争,棋战只是在有限的棋盘上调动有限的无生命的棋子而进行的一场智力的竟赛,因此用兵法来论述棋战和指导棋战,是个艰难的开创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好在古今中外大师留给我们许多精彩的实战对局,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研究战例。

(未完待续)

5楼
zhankc 发表于:2012/3/8 14:55:00

棋战就是在棋盘上的模拟战争。在原始时代为了保卫和掠夺生存资

源的土地和水源,产生用树干、石块,生产工具作为武器的暴力战

争,于是产生了占领土地大小为目标,“围”(棋)的模拟战争,

其中占地的生存条件决定于水源的有无,也就是“眼”的有无,

“眼”就是水源,至今打一口水井叫打一“眼”井,(关于井田制

度问题这里从略)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铁器的出现,阶级社会的

产生,战争开始有组织的分工和战争工具的使用,为了在战争前后

模拟研究分析战争的过程,于是就产生了象中国象棋,国际象棋,

日本将棋那样有明确棋子分工的象棋,“象”是象形的象,不是大

象动物的象(见贾题韬先生《象棋指归》),象棋本身起源于战争

的模拟,所以与指导战争的兵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

图书分类中是把围棋谱归入兵书一类,《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

法第一部经典,而中国第一部棋艺的经典,汉代的《棋经十三篇》

的作者明确说明是按照《孙子兵法》十三篇编写的,由此产生了棋

战与兵法相结合的第一部著作,随着战争的规模扩大和战争工具的

进步,小小的棋盘已经不能完全模拟现实中大规模的战争,在现代

电脑大屏幕的模拟战争对抗软件出现以前,在中国的汉代早就用大

型沙盘作业代替了棋盘作战争的模拟,而象棋成了雅俗共赏的斗智

游戏,但是它兵法的内涵随着棋艺的发展也越来越丰富,中国象棋

第一部与《孙子兵法》相结合的著作是山西贾题韬先生的《象棋指

归》①,本文就国际象棋为对象,用中国传统的兵法来阐述棋战的

原理,事属创举,抛砖引玉,希海内高明,不吝指正。

                                              

广陵棋客

                                         

癸末甲子序于海上待曙楼

 

6楼
hsgswxb123 发表于:2012/3/8 17:11:00

难道是詹老的又一力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zhankc 发表于:2012/3/8 19:53:00

资料是由我的好友收集,

我邀上海专家广陵棋客作序

《龙韬破胡》网页若打不开时,请由此进:

http://chesspawn.net/xml/xm2.ht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8 19:56:06编辑过]
8楼
zhankc 发表于:2012/3/9 8:50:00

棋经十三篇

2010-12-27 10:27:22
      《传》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言谭《新论》曰:“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以定;下者,则守边隅,趍作罫以自生于小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则弈棋之道,从来尚矣。今取胜败之要,分十三篇,有与兵法合者,亦附于中云尔。
 
  ○棋局篇第一

  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局之线道谓之枰,线道之间谓之罫。局方而静,棋圆而动。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以求其胜负之由,则至其所未至矣。
 
  ○得算篇第二

  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战未合而算胜者,得算多也。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无算也。《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由此观之,胜负见矣。
 
  ○权舆篇第三

  权舆者,弈棋布置,务守网格。先于四隅分定势子,然后坼二、斜飞,下势子一等。立二可以坼三,立三可以坼四,与势子相望可以坼五。近不必比,远不必乖。此皆古人之论,后学之规,舍此改作,未之或知。《书》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合战篇第四

  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法曰:“宁输数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后,有后而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势。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敌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必也四顾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备。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绝之意也;弃小而不救者,有图大之心也。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虚实篇第五

  夫弈棋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虚则易攻,实则难破,临时变通,宜勿执。《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自知篇第六

  夫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故知己之害而图彼之利者胜,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以逸待劳者胜,不战而屈人棋者胜。《老子》曰:“自知者明。”
 
  ○审局篇第七

  夫弈棋布势,务相接连,自始至终,着着求先。临局交争,雌雄未决,毫厘不可以差焉。局势已赢,专精求生;局势已弱,锐意侵绰。沿边而走,虽得其生者败。弱而不伏者愈屈,躁而求胜者多败。两势相围,先蹙其外,势孤援寡则勿走,是故,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误人者多方,成功者一路而已。能审局者则多胜矣。《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度情篇第八

  人生而静,其情难见,感物而动,然后可辨。推之于棋,胜败可得而先验。法曰:“夫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因败而思者,其势进;战胜而骄者,其势退。求己弊而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敌而不知敌之攻己者,损。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虑散。行远而正者吉,机浅而诈者凶,能自畏敌者强,谓人莫己若者亡,意旁通者高,心执一者卑。语默有常,使敌难量;动静无度,招人所恶。《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斜正篇第九

  或曰:“棋以变诈为务,劫杀为名,岂非诡道耶?”予曰:“不然。《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兵。’本不尚诈谋,言诡道者,乃战国纵横之说。棋虽小道,实与兵合。故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得品之下者,举无思虑,动则变诈,或用手以影其势,或发言以泄其机;得品之上者则异于是,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神游局内,意在子先,图胜于无胜,灭行于未然。岂敢假言词喋喋,手势翩翩者哉?《传》曰:“正而不谲。”其是之谓也。
 
  ○洞微篇第十

  凡棋有益之而损者,有损之而益者;有侵而利者,有侵而害者;有宜左投者,有宜右投者;有先着者,有后着者;有紧{山辟}者,有慢行者。粘子勿前,弃子思后。有始近而终远者,有始少而终多者。欲强外先攻内,欲实东先击西。路虚而无眼则先觑,无害于他棋则做劫;饶路则宜疏,受路则勿战。择地而侵,无碍则进。此皆棋家之幽微也,不可不知。大《易》曰:“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名数篇第十一

  夫弈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势、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见。有冲,有斡,有绰,有约,有飞,有关,有札,有粘,有顶,有尖,有觑,有门,有打,有断,有行,有立,有捺,有点,有聚,有跷,有夹,有拶,有{山辟},有刺,有勒,有扑,有征,有劫,有持,有杀,有松,有盘。用棋之名,三十有二。围棋之人,意在万周。临局变化,远近纵横,我不得而前知也。用倖取胜,难逃此名。《传》曰:“必也,正名乎!”棋亦谓欤?
 
  ○品格篇第十二

  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传》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杂说篇第十三

  夫棋,边不如角,角不如腹。约轻于捺,捺轻于{山辟}。夹有虚实,打有情伪。逢绰多约,遇拶多粘。大眼可赢小眼,斜行不如正行。两关对直则先觑,前途有碍则勿征。施行末成,不可先动。角盘曲四,局终乃亡。直四板六,皆是活棋。花聚透点,多无生路。十字不可先纽,势子在心,勿打角图。弈不欲数,数则怠,怠则不精。弈不欲疏,疏则忘,忘则多失。胜不言,败不语,振廉让之风者,乃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无亢,卑者无怯,气和而韵舒者,有喜其将胜也;色变者,忧其将败也。赧莫赧于易,耻莫耻于盗,妙莫妙于用松,昏莫昏于覆劫。凡棋,直行三则改,方聚四则非。胜而路多,名曰赢局;败而无路,名曰输筹。皆筹为溢,停路为吊。打筹不得过三,淘子不限其数。劫有金井、辘轳,有无休之势,有交递之图,弈棋者不可不知也。凡棋有敌手,有半先,有先两,有桃花五,有北斗七。夫棋,有无之相生,远近之相成,强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骄;安而泰则危,存而骄则亡。《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跋

  我朝善弈显名天下者,昔年待诏老刘宗,今日刘仲甫、杨中隐,以至王琬、孙侁、郭范、李百祥辈,从皆能诵此十三篇,体其常而生其变也。古人谓:“犹盘中去圆,横斜曲直,系于临时,不可尽知。而必可知者,是圆不绊出于盘也。”《棋经》,盘也;弈者,圆也。士君子无所用心,则可欢焉。

9楼
zhankc 发表于:2012/3/9 8:53:00
《魔鬼智慧十三篇:孙子兵法鬼谷子棋经大全集》:谋略之巅三大奇学,成大事不可不读。中国谋略史上的三大奇书,数皆为十三篇——这是令上帝也害、怕的数字。难道仅是一种巧合?还是冥冥中自有定数?掌握一个十三篇,对手任你调动。掌握两个十三篇,命运由你做主。掌握三个十三篇,世界握在手中。一本书,参悟三大顶尖智慧。一本书,令你在竞争中无往不胜。一本书,令你在交际中左右逢源。一本书,令你彻悟人生之道。 
内容提要
/h2>        《魔鬼智慧十三篇:孙子兵法鬼谷子棋经大全集》内容简介:西方人最害怕十三,认为这是魔鬼数字,他们甚至把十三层改称为十二B,以此来逃避十三给他们带来的恐惧。而在中国,斗争智慧里有三大顶尖的著作,分别占据了兵法、纵横、弈道的金字塔顶,而巧合的是,它们都是由十三篇文章构成。《孙子十三篇》讲的是场,战场、商场、市场、官场,成功立业者离不开这个场。《鬼谷十三篇》讲的是门、生门死门,进门出门,如何来去自如,是进是退,离不开一道无形的门。《弈道十三篇》讲的是局,人生如棋局,世事如棋局,天地如棋局,走到哪里,你都逃不脱这个局。读懂《孙子兵法》,得到的是智慧的根基。读懂《鬼谷子》。是智慧开了花,读透《棋经》,是智慧结了果。这三本书:智慧层层递进,想成功立业,想出人头地,就不可不读。 
目录
        序——神奇而巧合的谋略数字:十三篇孙子兵法十三篇第一节 《孙子兵法》简介第二节 超越战争的大智慧第三节 今天学习《孙子兵法》的意义始计篇——先算后计,深谋远虑慎终于始1.谨慎是成大事者的一门必修课2.得人心者得天下3.五德皆备方可为“将”4.攻其不备出其不意5.预测成败的五事七计6.人生如棋,深谋远虑者胜作战篇——因地制宜,用敌之资取胜于敌1.不打无准备的仗2.借别人的鸡生自己的蛋3.要善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4.先发制人以快制胜谋攻篇——先谋后攻,以谋制胜胜于无穷1.不战而胜才是最高境界2.上兵伐谋以谋制胜3.打好外交牌,胜利自然来4.千军易得一将难求5.用人不疑,知人善用6.上下同欲团结力量大军形篇——立于不败,必先自保而后求胜1.胜在立于不败之地2.胜于无形是一种大智慧3.主宰胜败需修道保法4.抓住时机,避实击虚打要害5.运筹帷幄方可决胜千里兵势篇——“势”在人为,谋势用势巧胜敌1.成功之路贵在出奇创新2.以利动之,有舍才有得3.要成事必先善于造势4.奇正相生变化无穷5.择人而任势——做识“势”的俊杰虚实篇——虚虚实实,实在虚中虚在实中1.主动权是自己争取来的2.围城打援攻其所必救3.制造假象迷惑对手4.变是取胜的黄金法则5.袭击对方的“软肋军争篇——以患为利,有所必争有所必弃1.以迂为直以退为进2.纵横捭阖攻心为上3.避其锐气击其惰归4.以逸待劳蓄势待发5.“击败”并不等予“击垮”九变篇——随机应变,趋利避害巧变通1.将帅有所不为,君命有所不受2.杂于利害——万事第一想3.严阵以待,有备无患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将有五危,临危更需冷处理行军篇——管中窥豹,察微知著来相敌1.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环境2.察微知著,从细微处察知局势3.兵不在多——打造精干的团队4.管理下属要恩威并重刚柔相济地形篇——巧借地形,制人而不受制于人1.地形者兵之助也——巧借地形打胜仗2.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做人为官的高境界3.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成就万事的四要素九地篇——践墨随敌,因地制宜随敌应变1.因地制宜巧胜敌2.践墨随敌因敌变化而取胜3.机会来了要狠狠抓住4.静幽正治——道德情操修养的高标准火攻篇——发火有时,巧借外力以“火”助攻1.巧借“水”“火”助成功2.将帅要警惕“心头火”3.激将法:另一种“火攻”形式4.胜利的果实需巩固……鬼谷子十三篇棋经十三篇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16992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