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迎春杯象棋团体公开赛
推荐评选表彰《象棋盛典》活动材料(草案)
一.赛事性质:民间自发组织(没有官方背景)
二.比赛项目:象棋团体公开赛(不分性别)
三.起始时间: 1992年至今,一共举办了十八届,
比赛每年元宵节后的周、六日在文化公园进行
四.赛事形式:“自助餐”,俗称“凑米下锅”
五.资金筹措:主要源自各参赛队的报名费,从不依赖社会赞助。比赛举办至今其中两届有赞助,其余均用各队报名费作比赛经费。
六.赛事溯源:
该赛事系1992年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期间,由广州象棋名
当时,几位多年故交坐在台下一边看全国冠军下棋,一边聊天:“春节期间有象棋活动吗?”,大伙都说没有。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接下来有几个问题需要马上拍板:资金如何筹措?赛场在哪儿?谁当工作人员?于是,大家又议论纷纷。黎科长说:“文化公园无偿提供场地”。谭达民说:“我来当工作人员”。其他几人异口同声说:“每个参赛队自愿交报名费”。黄厂长最爽快,第二天即叫人把三千元报名费交到文化公园文体科。这时,距离春节只有两天时间。
七.规模、影响:
先从数字看
第一届只有三支棋队参赛---广州市越秀区中中不锈钢厂、东莞市代表队、广东省财政厅。一至八届参赛队数在十支以下徘徊增减。其中,由韩松龄大师领衔的中中不锈钢厂前三届获得两次冠军一次亚军(直至解放路扩路,中中不锈钢厂改制,以后没有组队)。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时任财政厅领导的陈继兴先生(后调任江门市委书记)也亲自下场比赛。
第九届可以说是迎春杯兴旺发展的里程碑---参赛队伍达到十四支,而且,香港、澳门首次派出棋队参赛(澳门两支),以后雪球越滚越大。直至第十二届达到二十支,第十三届更是突破二十支大关。
近年,迎春杯的发展更有烽火燎原之势。正是无巧不成书,言穆江大师在《棋艺》杂志发表的棋评正是以《燎原烽火迎春杯》为题目。至第十六届参赛队达到四十支,第十七、十八届达到四十八支,为历届之最。
然后从地域看
一开始,参赛队伍以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后来,发展到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内地省份(浙江),甚至国外(新加波)。今年(第十八届),海南省棋友经过几年努力,终于解决经费问题组队渡过琼州海峡参赛。
再从参赛棋手看
一至十届参赛的都是业余棋手。第十一届开始,参赛的职业大师、特级大师、越来越多。迄今为此,我国总共产生了十四位全国冠军,然而,有半数参加了迎春杯比赛,他们是吕钦、赵国荣、蒋川、赵鑫鑫、柳大华、洪智、孙勇征,从中可见赛事的吸引力和全国冠军对该赛事的重视。
综上所述,迎春杯的规模越来越扩大,影响越来越深远、参赛棋手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说迎春杯已经成为广东省,甚至国内民间自发组织赛事的品牌。
八.参赛资格:
由于刚开始时参赛的大多数是业余棋手,所以没有设定资格限制。后来,不断有专业、职业棋手参赛,曾经试过限制每队只能报两名有等级分的棋手。还试过没有等级分的棋手得分给予补贴。再后来,参赛的大师、特级大师越来越多,干脆全部放开,又回复到原来不设限制。不过,这不是倒退,而是经过一个实践反复之后,获得了螺旋式上升的认识,无论比赛规模、水平均得到了提高。
九.比赛办法:
为了收到更佳的效果,我们不断尝试不同的比赛办法、抽签办法和计分方法。例如—分台定人制、分台换人制、临时定台制、设定种子抽签、以总局分排列名次等。总之,我们无论做任何工作都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十.赛事亮点:
本赛事除了大师、特级大师,参赛的多数是业余棋手,只有少数棋队有老板赞助,其余多数是几个好朋友凑钱交报名费,组队参赛。这是赛事坚持“凑米下锅”的充分体现。曾经有一支棋队领队、教练、队员由六兄弟组成,坚持了很多年。后来由于工作关系,兄弟分散了才没有组队参赛。对于大多数业余棋手来说,他们下的是快乐象棋;参赛是为了向大师、特级大师学习提高棋艺。所以,尽管报名费相对比较高,而且,他们能够获奖的机会甚微。但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
十一.有待改进:
集思广益,提高改进宣传报道和资料工作,加强赛场秩序管理。
十二·赛事展望:
继续扩大赛事影响,发挥品牌效应,力争越南、台北棋手组队参赛;发挥象棋大省、象棋大市的应有作用,推动象棋活动向前发展!
按照协定:“迎春杯”材料由我负责,“小五羊杯”唐立新负责。广州市甲组联赛估计是关教练亲自执笔。
昨天晚上,我提前完成任务。今天下午,我发了电子邮件给关教练请他提意见。现在,我把草案发上来,请网友提意见。最后定稿,然后以正式文件寄给中国象棋协会,参加评选。
希望明年更上一层楼,更多人参加,越办越好。
希望明年更上一层楼,更多人参加,越办越好。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工作一定要做好!
广东迎春杯象棋团体公开赛
推荐评选表彰《象棋盛典》活动材料(草案)
一.赛事性质:民间自发组织(没有官方背景)
二.比赛项目:象棋团体公开赛(不分性别)
三.起始时间: 1992年至今,一共举办了十八届,
比赛每年元宵节后的周、六日在文化公园进行
四.赛事形式:“自助餐”,俗称“凑米下锅”
五.资金筹措:主要源自各参赛队的报名费,从不依赖社会赞助。比赛举办至今其中两届有赞助,其余均用各队报名费作比赛经费。
六.赛事溯源:
该赛事系1992年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赛期间,由广州象棋名
当时,几位多年故交坐在台下一边看全国冠军下棋,一边聊天:“春节期间有象棋活动吗?”,大伙都说没有。
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接下来有几个问题需要马上拍板:资金如何筹措?赛场在哪儿?谁当工作人员?于是,大家又议论纷纷。黎科长说:“文化公园无偿提供场地”。谭达民说:“我来当工作人员”。其他几人异口同声说:“每个参赛队自愿交报名费”。黄厂长最爽快,第二天即叫人把三千元报名费交到文化公园文体科。这时,距离春节只有两天时间。
七.规模、影响:
先从数字看
第一届只有三支棋队参赛---广州市越秀区中中不锈钢厂、东莞市代表队、广东省财政厅。一至八届参赛队数在十支以下徘徊增减。其中,由韩松龄大师领衔的中中不锈钢厂前三届获得两次冠军一次亚军(直至解放路扩路,中中不锈钢厂改制,以后没有组队)。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时任财政厅领导的陈继兴先生(后调任江门市委书记)也亲自下场比赛。
第九届可以说是迎春杯兴旺发展的里程碑---参赛队伍达到十四支,而且,香港、澳门首次派出棋队参赛(澳门两支),以后雪球越滚越大。直至第十二届达到二十支,第十三届更是突破二十支大关。
近年,迎春杯的发展更有烽火燎原之势。正是无巧不成书,言穆江大师在《棋艺》杂志发表的棋评正是以《燎原烽火迎春杯》为题目。至第十六届参赛队达到四十支,第十七、十八届达到四十八支,为历届之最。
然后从地域看
一开始,参赛队伍以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后来,发展到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内地省份(浙江),甚至国外(新加波)。今年(第十八届),海南省棋友经过几年努力,终于解决经费问题组队渡过琼州海峡参赛。
再从参赛棋手看
一至十届参赛的都是业余棋手。第十一届开始,参赛的职业大师、特级大师、越来越多。迄今为此,我国总共产生了十四位全国冠军,然而,有半数参加了迎春杯比赛,他们是吕钦、赵国荣、蒋川、赵鑫鑫、柳大华、洪智、孙勇征,从中可见赛事的吸引力和全国冠军对该赛事的重视。
综上所述,迎春杯的规模越来越扩大,影响越来越深远、参赛棋手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说迎春杯已经成为广东省,甚至国内民间自发组织赛事的品牌。
八.参赛资格:
由于刚开始时参赛的大多数是业余棋手,所以没有设定资格限制。后来,不断有专业、职业棋手参赛,曾经试过限制每队只能报两名有等级分的棋手。还试过没有等级分的棋手得分给予补贴。再后来,参赛的大师、特级大师越来越多,干脆全部放开,又回复到原来不设限制。不过,这不是倒退,而是经过一个实践反复之后,获得了螺旋式上升的认识,无论比赛规模、水平均得到了提高。
九.比赛办法:
为了收到更佳的效果,我们不断尝试不同的比赛办法、抽签办法和计分方法。例如—分台定人制、分台换人制、临时定台制、设定种子抽签、以总局分排列名次等。总之,我们无论做任何工作都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十.赛事亮点:
本赛事除了大师、特级大师,参赛的多数是业余棋手,只有少数棋队有老板赞助,其余多数是几个好朋友凑钱交报名费,组队参赛。这是赛事坚持“凑米下锅”的充分体现。曾经有一支棋队领队、教练、队员由六兄弟组成,坚持了很多年。后来由于工作关系,兄弟分散了才没有组队参赛。对于大多数业余棋手来说,他们下的是快乐象棋;参赛是为了向大师、特级大师学习提高棋艺。所以,尽管报名费相对比较高,而且,他们能够获奖的机会甚微。但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
十一.有待改进:
集思广益,提高改进宣传报道和资料工作,加强赛场秩序管理。
十二·赛事展望:
继续扩大赛事影响,发挥品牌效应,力争越南、台北棋手组队参赛;发挥象棋大省、象棋大市的应有作用,推动象棋活动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