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追思先人,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西安棋界已故的前辈们。
回望西安棋界历史,三秦大地,棋史棋事,哪里没有动人的故事?哪里没有象棋高手的心血?无数棋界前辈用自己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创造出无数妙局精彩,是他们写出了西安棋界的历史,他们是西安棋界历史的创造者,是西安棋界的的骄傲!回望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为棋坛献出毕生心血已故的前辈们!
前辈们,在西安棋坛处于最低谷的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心血、筑起了西安的棋坛大厦,激励后来人去继承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前辈们,是你们把对象棋的爱化作拼搏的力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面对你们,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你们的光辉事迹,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永远刻在西安棋坛的历史中!
安息吧,为西安棋坛做出贡献的前辈们!
不应忘却的已故棋坛前辈
刘道平(1930——1995) 全国象棋改革推动组组长、原西安市象棋协会主席
王羽屏(1913—1978) 曾蝉联西北地区(扩大的七省八成市)中国象棋冠军
王正贤(1925—2009) 西安体院教授、市棋协副主席、西安老年棋王
王新民(1914—1986) 市棋协副主席
王 淮(1930—2004) 市离退休干部冠军
王顺时(1916—1988) 西安老一辈棋手
白文典(1956—2002) 首届西安市“汉唐杯”冠军
曹胜利(生卒年不详) 曾任西安队教练
阎守义(1915—2005) 省老年工人赛冠军
王福利(生卒年不详) 西安老一辈棋手、裁判员
西安市雁塔区象棋协会
壬辰年清明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 12:41:16编辑过]
杀出潼关见天下 — —“长安王”王羽屏
和经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棋类活动,其水平的高低,信息的多寡,常和交通条件有关。有些棋手为了交流和提高棋艺,千方百计,节衣缩食,风餐露宿地奔向沿海城市,以期得到棋艺的“营养”。西安名棋手王羽屏即其中的一员。他于解放初提出“杀出潼关去”的口号,单骑东行,奔向棋艺比较繁盛的上海交流。
(一)艰苦的成长过程
王羽屏,世居陕西西安,1913年出生于西安大街迎祥观一个贫困家庭里。年幼时,由于父丧、母他嫁,孤身流落在东门里珍珠庵栖身。稍长,以一根扁担为人挑物糊口,也当过小贩;成年后以油漆、裱糊为业。王为人忠厚,待人热诚,棋品棋德甚佳。在与人弈赛时,总是手持一根旱烟管,边弈边吸,直到六十年代还保持这一习惯。
王的生长地西安,虽是大城市,但在解放前,人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弈象棋是市民的主要消遣之一。当时有处弈棋场所是北大街东公共体育场内的象棋阵地,地上放着两个棋盘,大小约如一张八仙桌,棋子的直径约一寸半,爱弈棋的人早上从办公室借出棋子,结束时交还,不收任何费用,每天有好些人围着看弈棋。另一弈棋场所在马坊门的民众教育馆,也是免费的,人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王羽屏,空闲时常去那里看棋。王虽然没读过书,但棋盘上的一些字很快学会了,而且不但识得棋子,后来借到棋谱,也能打谱学习。当然,由于要谋生,王弈棋的时间是很少的,进步是缓慢的。体育场的大棋盘在 1933年取消后,爱弈棋的人转到钟楼去弈棋。王羽屏随着大伙转向钟楼后,先后认识了赵鹏程、王新民、王月静(秘洞和尚)、尹六这四位西安棋坛的“四大金刚”,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王羽屏棋艺的提高,与西安老名手吕富春及“锅头李”的点拨指导有关。吕富春以做菜为生,和王羽屏同属底层人民,家住八仙桥附近,见王羽屏谦逊好学,就乐于点拨指导。“锅头李”以制泥炉为业,也是底层劳动人民,对“下手”王羽屏也乐于帮助。在二位前辈高手的点拨下,王的棋艺逐渐走上正道。王羽屏的棋艺有一定根基后,就去找大名手赵鹏程对弈,但常常输,并因有时下出劣着,被赵讥讽为“臭棋”。王不甘落后,于是更加一心扑在棋艺上,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常在一盏豆油灯下打谱研究,使棋艺提高很快。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日本飞机常空袭西安,每当警报拉响,市民常往郊外躲避,一些爱下棋的人就在市郊的坟头上弈起棋来。王羽屏和棋友王顺则等常在东郊韩森的坟上对奔,直到日机飞走,警报解除,才收拾棋枰回城,就这样王的棋慢慢精细起来,当时机来临时,终于脱颖而出。
(二)一鸣鸣了十八春
人们常对一些厚积薄发的文人、武士或棋手,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形容。这话对王羽屏也颇适用。在西安,和王羽屏同龄的王新民,由于经济条件好,20岁就成名,而王羽屏由于经济差,一直在积累棋力和等待时机。
1942年,开封名棋手毕铁珊访问西安,设象棋擂台于仁义茶社。王羽屏幕名前往结交,为毕氏挂棋。一个月内,无人能攻下毕的擂台。当然,攻擂的大都非一流名手。于是由王羽屏提议并出面向西安一流名手王新民等送去大红全帖(战书),使王新民等不得不接受挑战。为了答谢王羽屏,毕铁珊请王作为西安代表打头阵,于是贴出海报,约时比赛。这是王羽屏正式登上大场面的开始。第一天,王羽屏对毕铁栅,毕胜,加赛一局成和;第二天毕对卫宝昌,首局卫胜,次局毕扳回,以一胜一负拉平;第三天毕对王新民,王以一负一和失败;第四天毕有些轻敌,竟连负二局于群众选手居金祥。次日报纸登出消息:“以神炮铁卒”驰名、走遍四省无敌手的河南名棋手毕铁珊,来西安设擂,勇冠三军的王新民、王羽屏皆一败涂地……
这一战王羽屏虽然失利,却开始登上了大赛的舞台。不久,张家茶馆为了招徕生意,举办“豫、陕象棋金牌邀请赛”,应邀参加的有卫宝昌、王羽屏等数十名西安棋手,外省名手毕铁珊等亦参赛。比赛分三组,用淘汰制,由三个组的第一名争夺金牌,结果王羽屏夺得金牌,这是王第一次夺冠,也是他成名的开始。
1943年,西安基督教青年会恢复全市象棋赛。王羽屏战胜数十名对手,又一次夺冠。1944年连湖公园茶社举办棋赛,王羽屏第三次夺冠。从此,声名大振,成了西安市的最著名棋手。之后。王又在四十年代末夺得市比赛的第一名,五十年代夺得大赛第一名多次,主盟西安棋坛18年,被外界誉为“长安王”。
(三)杀出潼关见天下
从1950年起,王在棋艺研究上迈出了两个新步子,一是对残局作了深入研究,订正了古谱中残局三百局,并将其中的十九局发表在《象艺万象》上;再一是实现了“杀出潼关去”的口号,单骑访问上海,和那里的名棋手进行了交流。
五十年代初,全国基本解放,但经济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王羽屏认为西安虽为大型城市,弈棋人口也多,但对外交流较少,信息不灵,开局方式落后,要让陕西、西安的棋艺水平追上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市,必须外出交流,吸取“营养”,才能在今后的全国争雄赛中有一定的位置。可是,自费去一次上海、南京,需要车费、宿费、膳费等一大笔开支,还有误工的损失等,何况王是个以工为生的清贫工人。不过,王羽屏立下了“杀出潼关去”的宏志,在一次西安棋人的聚会上,他终于喊出了这个口号,并为之筹措费用。
1951年秋,节衣缩食后的王羽屏,离开古都西安,毅然登上了东行上海的火车。不久,一个年约四十,光头布衣,手持一根旱烟管的中年棋客出现在棋人荟萃的凌云阁茶楼,向上海的棋手挑战。第一仗对上海名将何报林,一战而胜,人们才对其刮目相看,原来这汉子人“土”棋不“土”,尤其是残局,功力显然优于何根林。再战上海名将鲍子波,鲍有上海市冠军称号,还曾于三十年代初迎战过华北名手赵文宣和张德魁,现今虽已届高龄,但雄风犹存,也被王羽屏以一胜一和打落马下。
之后,素有“棋坛总司令”之称的谢侠逊老人出马,先后共弈五局,王得以一胜一负三和战平。又和上海市冠军何顺安对弈,由于在开局方面吃亏,何取得先手后紧缠不放,王虽作了最大的努力,仍不免一败。这是王访问上海输的唯一的一场棋,输是输了,但得益非浅。王又和在上海弈访的“华南虎” 杨官璘对弈一局。杨当时威震上海,横扫群雄。这局棋王步步持先,直到图44时尚有取胜机会,但王接走兵一进一,杨以卒七进一兑兵,结果弈和,可看出王的功力。
通过访沪,王羽屏将外面的“棋世界”带回西安,给西安棋界注入活力。通过访沪的经验总结,王羽屏的棋力更为精进,特别是先手时,输局很少,他说:已掌握了先手求和的大法。
1956年起的全国象棋锦标赛,王羽屏作为西安市的代表,多次参加。以1957年的全国赛来说,当时先举行分区赛,西安赛区包括乌鲁木齐。兰州、保定、太原、开封、郑州和西安八个城市,比赛结果,王羽屏成了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冠军,和第二名兰州管必仲、第三名乌鲁木齐晏宗晋、第四名郑州庞凤元一起参加第二阶段赛(在上海),最后王得第十四名。1958年的全国赛稍有不同,王羽屏又一次夺得郑州赛区第一名,在参加全国决赛时获第九名,成绩也算不俗了。
王羽屏以一个业余棋手的身份,取得了称雄西南棋坛、闻名陕西和全国的突出战绩。1953年,王被福建聘为象棋月刊名誉顾问,和谢侠逊等名宿同列。纵观王的一生,走过了一条艰苦的道路,为了棋艺,他不惜节衣缩食,乃至在生病后,忍痛变卖了“陕豫棋赛”的金牌。王为棋献出一切的精神品质,深深为西安棋友称道。王于1978年逝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 11:53:53编辑过]
王羽屏论杨官璘
一九五八年冬,第三届全国象棋个人决赛在广州降下帷 幕,杨官璘以一分之差,退居第三。这时西安名将王羽屏不 禁叹曰;“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老杨真可惜啊。”
王羽屏这两句话,乍听令人费解,后来有人在宿舍中听 到他的议论,方始明白。
王羽屏说:“这次次冠亚军李义庭与何顺安都是二十六分 (李十胜六和一负,何九胜八和),“杨官璘是十胜五和二 负。论胜局与李相等,可见雄风不输上两届之纵横南北,只 是他先负于刘忆慈与张东禄斗顺炮的两局棋,吃亏在布局 上,且过河车又进得太急,给对方以反扑之机,后来因求胜 心切,不肯平稳结局,终于失利。但老杨毕竟久战沙场,在 积分落后的情况下再急起直追,形成三雄夺鼎之势。现在看 来,我对他的一局残棋是重大关键。当时我执车双士,杨为 车、炮、双象,这是个古今棋谱中从未见过的一个局式,双 方都没有把握来确定可胜还是可和,经过数小时的挑灯夜 战,百余口合之输攻墨守,最后因在限着规定下未能成功, 终于由裁判长张雄飞先生判为和棋。” 王羽屏又说:“这局棋,经复盘研究是可胜的。但限着 紧迫。未能抓住稍纵即逝的良机。杨官璘如果能争得这宝贵 的一分,那么他们三个人都是二十六分。根据本届大会的规 定,三人同分而相互之间又都是和局,财由每人所耗用的比 赛时间多少来区分。由于老杨用时均少于李、何,这样,他 就可以再度卫冕,而成为三连冠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 11:51:1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