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广象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广东象棋网,象棋棋谱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 * 关于棋软的一次讨论 *

1楼
garygo 发表于:2012/7/22 0:20:00
(注:此文于2011年末发表于泓弈棋牌网上)

导航灯 – 终于有像你这样的网友来谈本文的重点,就是棋软这个话题了。很高兴,不说废话马上答复。

我说的“最优化行棋”,指的是当存在最佳方案的时候,这一点你也承认(尽管你认为是少数的特殊局面)。有些杀招,有人可以三步成杀,有人可以五步成杀,都是正解,但我认为三步成杀更优化(还是那句话:一步可以到位,就不要走两步)。有时候入局可以这样入,也可以那样入,但我认为最简单的入局方式就是最佳方案。许银川的不少胜局,也是两种情况:可以选择积极进攻,精确情况下马上获胜;也可以先控盘得子,靠多子获胜。而许往往出现第二种情况。我认为第一种情况更优化(《论许银川的弱点兼象棋最高境界》一文有具体分析)。

所以,当有多重可行方案的时候,选最简明、最快捷、最紧凑(步数最少),不浪费任何一步棋,就是最优化。我认为在人类棋手的实战当中,这种局面非常多,不是少数(为什么强调人类棋手,我稍后会说明)。

另外,你举的例子我们需要分开来分析。开局当头炮好还是飞相好,这确实没有唯一选择,因为是第一步棋,所以不存在最优化,但这属于无价值讨论。中局和残局,就要看情况了,如果双方都觉得两难进取,都不希望率先变招(除非规则要求必须变),多半大家主动就提和了。但问题在于,人类棋手下棋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取胜,违背棋理求变,这个时候会出现破绽,那么抓住破绽而反先就马上存在了最优化选择。二是由于棋力、精力、心理等各种因素,在僵持的时候也会出现破绽,被高手所利用。如何利用?最优化选择就在这时出现。

所以我们看到,在人类棋手的实战中,由于人会出现破绽,那么“当攻则攻,当杀则杀”的优选机会就会立即呈现在另一方面前,就看他能不能抓住了。而这个时候,对于出现破绽的棋手,他也马上会有 “当守则守”的优选机会,而不是盲目对攻。如果大家暂时都无破绽,那么要不就提和,要不就先控制局面,耐心等待机会,这,也是一种优选。

对你的下半部分,我单独回复。

继续来讨论你说的问题。

你举的股票的例子,我认为不妥。因为股市投机性、随机性很强,带有赌博性,比棋盘上的活动难以把控得多(影响股市的因素太多太复杂,尤其是在中国)。在股市更为健全的西方,则除了基本面分析,还有更精确的技术分析,而不管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炒股,都涉及综合统计分析之后、一步步的优选。但能做到的,只是尽量减少赌博性和风险而已。

回过头来看象棋,你的看法是我们只有棋局结束,回过头来才能知道哪里错了,哪步最佳,而这是永远无法预测的。这个看法我不同意。象棋很多时候,也许同时存在很多选择,似乎每个选择都还不错,但功力更深、经验更丰富、算度更深远的人,就会看到最佳的一个选择。所以说棋手间才有棋力的差别。我相信两种完全一样优化(比如入局步数完全一样)的情况有,但即使如此,任选其中一种,也是优选,因为通常还有其他次一等的入局方式。而最优化的情况,也决不是少数,尤其是人类棋手的实战之中(前面的回复已经说过)。

很多时候,不是棋手的计算力看不到最优步骤,而是被思维惯性和“风格”所限制,造成了盲点。我在分析许银川弱点的时候也说了。正如高级棋手必须避免的“随手棋”,也不是说看不到,但思维惯性使人容易随手(连特大如柳大华也承认自己有随手的毛病)。但问题是,这不是做不到的,而是人类思维惯性或性格(比如急躁)造成的。能尽量克服思维惯性(不需要百分之百克服,只需要尽量),就会减少随手棋,增加优选棋。其实,不走随手棋,也属于“最优化行棋”。

回到棋软。我认为象棋就64格,对人类来说是千变万化,但对软件而言,就是一个数学问题,一个科学问题,是电脑的能力可以穷尽的。正如我本文所说,目前即使棋软达不到(无法算尽所有可能),也是因为开发程度还不够而已。理论上而言,我认为是能够做到的。这是谈电脑,不是说的人脑。

最后我们来设想一个最理想的状态:假设有一个最完美、最高级的棋软,让它红黑方对下,每一步都是最优化,或几种同样最优化之一的着法(穷尽了所有情况),那么结果会是什么?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目前我能想到的就是:平局。换句话说,象棋在双方都走得很完美的情况下,是分不出胜负的,无论先后手。

我想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来研究了。:)

此外,你说了这段话:“中局纠缠阶段,你是主动挑起事端、还是坚守待变?残局阶段,马炮兵士相全对双马士象全,双方位置都稳正,是否有唯一正确的必胜棋路?是当攻还是当和?”

能够双方走到中局,互相纠缠,能够双方走到残局,“位置都稳正”,这本身就已经是“最优化行棋”的结果。这个很容易测试。比如我们两人下棋,开局之后,你走得比我更精确,而我不停浪费棋步,那估计下不到中局和残局,我的老王已经不见了。换句话说,从第一步棋开始,如果你比我行棋更优化(即使不是最优化),我们不可能下到中局或残局还旗鼓相当,两难进取。

同样道理,很多公认的和谱,说穿了就是双方都是最优化行棋的结果,不然怎么有“背和谱”之说?因为它是经过了无数人多年的实践验证,变成了如数学公式一般的套路,走错一步都要吃亏,次序错了也要吃亏。

一句话,我认为“最优化行棋”是存在的。尤其在不够精确、意外情况多的人类棋手的实战中,非常适用。比如你说的两难进取的情况,通常高手双方都不愿率先变招,这就是经验积累下的一种最优化选择。一旦谁先变招,那么另一方一旦抓住机会,也就同时进行了再一次的优选(而棋力低的人,则可能看不到这次优选的机会)。

附原文:

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存在一个认知,也是藉以作出论断的基础,即:象棋存在唯一正解。

实际上,除了少数的特殊局面存在唯一正解外,更多的局面是——-有多种可行方案可供选择。
比如:
开局阶段,走当头炮好、还是飞相局好、还是起马局好、还是士角炮好?哪一个是最优选择?
中局纠缠阶段,你是主动挑起事端、还是坚守待变?
残局阶段,马炮兵士相全对双马士象全,双方位置都稳正,是否有唯一正确的必胜棋路?是当攻还是当和?


“当守则守,当攻则攻,当杀则杀,当控则控”,简而言之,就是“最优化行棋”。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也就是说,当你知道某种局面有唯一正解时,你才会选择最“应当”的去做。
但问题是,当人们面临选择时,往往由于没有唯一正解(或者是由于无法预测最后的结果),所以并不知道哪种选择才是“当”,哪种选择是“不当”。
比如:你看到某只股票涨了之后你才后悔,当初我都已经注意到这只股票了,当初我“应当”买入这只股票。
可是在当初那个时点,你是不知道这只股票后来的结果的,你是无法用“当买则买,当抛则抛”这句话来指导自己作出选择的,因为在那个时点,你不知道自己的买入行为到底是“当”还是“不当”。

所以说,这里的“当”,是回过头来审视过去的行为,才能知道当时到底是做了“当”的选择还是“不当”的选择,
如果想预先就作出“当”的选择,除非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洞若神明、预知一切。


回到象棋里来,棋手们所走的每一步棋,都是他自己认为最应当的棋(棋手当然不可能洞若神明,预知一切)。
他自己之所以认为这一手棋是最应当的,是由他的水平、风格和喜好决定的。


软件所走的每一步棋,也都是软件自己所认为最应当的棋。(但软件所认为最应当的棋,其实是软件设计者认为最应当的棋,因为是软件设计者给出的评判局面的原则,是软件设计者给出的评分原则),而软件如果无限思考下去的话,可能会趋近洞若神明预知一切的境界,但如果限定在一定的层数上出招,比如说限定思考到第n层,那么它会在n层内挑选一个得分较高的招法出招,第n+1层之后的事,它可就不管了,也就是说,那怕第n+1步就掉进了油锅,那我也不管,我只管我这n步之内的事,网上棋友也曾举过大量的例子,面对第n+1层的新局面,分数立即掉了下来。
由此可知,在限定思考层数的情况下,软件也不知道自己的这步棋,到底是作出了“当”的选择还是“不当”的选择。


对多种可行方案的不同选择,正体现出了棋手的风格喜好。

对许银川提出更高的期望可以理解,但许银川可能无法满足人们的这种期望,我们同样也能理解。

(导航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2 0:20:47编辑过]
2楼
西雪飞人 发表于:2012/7/22 1:03:00

 

好文章,百读不厌。羡慕楼主的才华,感谢楼主的奉献。

3楼
古代人 发表于:2012/7/22 9:22:00
学习了!
共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712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