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刚印象 第一次听说李小刚这个名字,是源于小猴子2011年年初的一篇报道。德国棋友薛忠到中国访问,由小猴子牵线,让其与旅居深圳的棋友李小刚下了几盘棋,小猴子还煞费苦心地在网上进行了直播,美其名曰“中德友谊赛”。那篇报道让我记住了一个名字——李小刚。自此之后,我就时常在网上看见李小刚参加各种比赛的咨讯。 转眼间到了2011年国庆节,李小刚到高要来参加比赛,我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见到李小刚,而不只是网上的一个代号。和其聊起象棋故事,他简直是如数家珍。 那次比赛,他先连胜了三盘,处于领先位置,不想在比赛后期他状态下滑,居然又连输了两盘,最终只名列第11名。他这次的成绩虽然不够理想,但是比赛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次比赛的第五轮,他的对手居然没有应将,按照象棋规则,当然是直接判负。但是获胜后的李小刚并没有喜形于色,倒是喃喃自语起来:“我不希望这样赢,我喜欢和对手较量。”话语很朴实,但是却反映了他对象棋的一种热爱。 去年的正月初四、初五,李小刚再次来高要参加比赛,这次他还是高开低走,最后仅仅获得第21名。 听说今年李小刚又要来参赛,我特地在网上标明:外地高手还有李小刚、周明杰、胡广和等人前来捧过场”,参赛名单确定后我又写明:有竞争力的棋手有李小刚、邓启祥、周明杰、叶韵、白桂泉、 张志坚、蔡世权、阮小兵等。这两句话都是将李小刚的名字列在第一位,不想他最终夺得冠军,看来我还是有些先见之明的,这是后话。 我之所以称李小刚为业余高手是有原因的,他下棋的素养很好,年轻的时候获得过武汉市冠军,后来在深圳也获得过深圳市的冠军。他在赛场上的那种执著劲头,是很多人无法比拟的,输棋的他,总会伫立在棋盘旁边很久,会摆上棋子进行复盘,找出自己失利的原因。获胜的他,也不会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气势,总是谦虚的表示:“对手厉害,对手承让了。” 这次到高要来比赛,李小刚一路过关斩将,他终于收获了阔别已久的冠军头衔,这对他来说弥足珍贵,这次过来是有赚的了。但是平心而论,这些年李小刚外出参加比赛的成绩并不耀眼,他转战东莞、顺德、中山、江门、高要,有时候甚至去广西参加比赛,他几乎都是要赔路费和餐费的。他不像很多专业棋手是“奖金专业户”,更不是冠军专业户。在业余棋坛,他的名字也远不如三架马车响亮。他不像有些业余棋手,过分痴迷于象棋,靠彩棋为生,忽略了自己生活的质量,这样的棋手必然是穷困潦倒。李小刚不同,他有份稳定的工作,他承担得起出外参加比赛的费用,他很好地处理了工作和下棋的关系。对他而言,外出参加比赛获得什么名次不是最重要的。下棋对他来说纯粹是一种娱乐活动,他通过比赛结交朋友,他享受着象棋带来的乐趣,下好每一盘棋是他对象棋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工作下棋两不误,这是我等业余棋手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李小刚在这方面就是成功的典范。即便在今后的比赛中他拿不到冠军,他的人生哲学也陪得上冠军。 |
工作下棋两不误,这是我等业余棋手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李小刚在这方面就是成功的典范。即便在今后的比赛中他拿不到冠军,他的人生哲学也陪得上冠军。
这样的棋手好困难的,好少的,要调整好工作和比赛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李小刚,多拿奖项。
还是挺佩服的,下棋工作两不误,目前对我来说还做不到。来深圳这么多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压得也只能以工作为重。出去比赛也就—,两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