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迎春杯”改革的探索
前几年,我们曾经考虑过分成职业与业余两组进行比赛。为何一直未能实施?因为,虽然职业组水平比业余组明显高出一截,但是队数少,始终无法成组。
今年,陈球先生提议分成甲乙两组,实行升降制度。我觉得这个思路不错,然而,由于棋手流动性大,队伍组合变数复杂,使分组难以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
广东象棋精英俱乐部黄耀东先生提出了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分成两组比赛,必然增加了奖励名额,如果不增加资金投入就会摊薄奖金。所以,假如没有赞助光靠报名费是无法实施分组比赛的。
也有人提议收取一千元报名费,就不必返还三百元安慰奖了。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意见。
至于今届新增加的个人奖励是谭达民先生首先提出来的,有人认为这样做不正规、不专业。我却认为“迎春杯”是民间赛事,不妨试试。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我在拟定奖励办法时搅尽脑筋。幸好我懂得走群众路线,有道是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于是,我一边和棋友讨论,一边修改,终于完成任务。在此,我要感谢参与讨论的棋友,尤其是感谢蔡福如老师、陈志刚主任、关志良教练等几位专业人士。
网络报道方面,由于增加了一个工作人员给编排长做助手(兼顾编排资料和报道),客观地说比往年有所改进。但是,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录棋谱方面有困难。明年,我力争增加两位裁判员专职记录棋谱。
总之,我们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在此,请棋友善意挑刺,最好既提出问题,又提出解决方法。谢谢大家!
可以考虑分初赛与决赛。
初赛保留传统,仍是职业与业余同乐。
决赛余下的基本是职业选手了,可以用淘汰制避免轮次过多。
不说别的。单说我去年想要拿取比赛每个人的编排资料的时候被编排长拒绝。一个全国性的业余团体赛,为何连个人成绩都不公布?今年亦是如此。如果有什么苦衷的话,猴哥报道时可是都有公布个人成绩的。不知道这次组委会还会公布个人成绩吗?
记得东萍的陈先生也找过我要,最后只有空空的团队成绩。群众关注度下降很多。
至于甲乙组的问题,个人认为不可行。且不说每个队不能保证届届参赛,队里的队员也几乎是每年都不一样。人员与队伍的不统一,分组制度想实行非常困难。
是不是为了鼓励队伍参赛,适当减少一些每年参赛业余队伍的费用呢,比如连续参加两届可以多返还50元,三届100元,直到报名费缩减到一半为止,这无疑会鼓励更多的队伍积极参赛,或许也能为迎春杯形成固定团队甚至分组制度提供便利。
记得以前学生参赛是半价的,每年都是700的报名费,业余队伍不是人人都能接受。
另外也可以考虑设置道德风尚奖,对一些比赛中表现良好,得到一致好评的队伍颁发(举个例子,积极配合报道员录谱),又或是业余高手的对局谱,谁帮忙录一局给予适当奖励(比如录一局较精彩的谱,质量得到报道员和裁判员认可,可多返还10元),可以增加网络的关注度。
想实现迎春杯的规模化,最大的问题还是赞助商。如果能找到长期赞助的当然最好。
想起来补充一点:
比赛第一天中午,三水领队彭总请我和谭达民、施绍宗吃饭,席间彭总建议增设积极参与奖。
大家可以发表意见===参加几届入围?分几个档次?怎么奖励?
补充一点,不属于探索,却是利好消息:
“广州周记”老板表示明年再请一位大师加盟,誓夺佳绩!
他们还说明年是二十大庆,要搞得隆重一点===他们出钱请醒狮队来采青助庆。
我说那少不了八音锣鼓队,我帮你物色一个唢呐手,奏响广东音乐得胜令,锣鼓喧天,那才热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