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象甲联赛尘埃落定,十四支劲旅结束了各自漫漫的征程,半年多来他们为棋迷们奉献了一道丰盛的大餐,让人回味,赛后来自各方的相关评论也有很多了,小女子在这里用自己的视角回顾一下今年的联赛。
一、看三甲。 可以这么说,有了“双雄”,广东队在未来的十年内都会是夺标的热门,不过能否保持住长期的优势关键还在于另两位棋手的发挥,去年,李鸿嘉状态神勇保证了广东队轻松问鼎,今年虽然有发挥稳定的陈富杰取而代之,但李鸿嘉如其所言“水平没有提高,起伏较大”,黄海林则是一无所获。所以,广东要想在今后增加夺冠的几率,就必须要加强“板凳深度”。上海和湖北两强皆有相似之处,都是同门同派以老带新,因此在整体作战方面优势凸显,主帅排阵从容周密、执红执黑分工明确、战术风格协调统一、赛后总结群策群力,从中似乎发现,比起蜀湘煤的混合联军,“家族式”的配备模式更利于联赛制度。
二、看棋局。 现今的棋坛,棋手间的水平大抵接近,赢棋变得愈来愈难,尤其在日益狭窄的开局空间中若没有自己合理的创新,中残较难取胜。人们关注联赛更多的是本地棋队、冠军归属抑或冷门,从这一点来看,今年的联赛还称得上精彩不断。而就棋论棋,从大量已知的棋谱分析,今年的联赛仍然鲜有亮点,林宏敏用飞相转先手反宫马、李望祥用仕角炮、陈富杰用金钩炮曾经风光一时,不过这些也都属于“新瓶装旧酒”,顶多来个出其不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如赵国荣在屏风马对五七炮双直车<黑车2平7变,后被评为最佳对局>局例上和其他棋手为数不多的新变)乏善可陈。当然团体赛制有其局限一面,棋手作战思路还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若就深化象棋理论的角度出发,联赛制度下棋手对象棋所作出的贡献还远不如其他性质的比赛。
三、看引援。 比起足球,象棋的职业化改革步伐显然滞后太多,其中包括人才的流动。今年的联赛中增添了不少的新面孔,新人们得到了宝贵的锤炼机会,但反之比赛的精彩程度也打了些许折扣,市场化的今天,明星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看到,几位特大和不少高水平的大师无缘今年联赛,为什么呢?苗永鹏、汤卓光、谢岿(包括去年的于幼华、杨德琪等人)为了有棋可下漂泊他乡权且打上一年,人才不富裕的省市队伍却也愿意采取短线操作的方式。个人认为,联赛并不是单纯的实力较量,背后的系统训练和心理因素同样左右着棋手的表现,落实棋手比赛之外的东西,让棋手有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才能去安心地比赛、稳定地发挥,只有在一个稳定和高水平的环境下棋手才能超越自我。在这方面,北京队的蒋川和重庆队的洪智(象乙)的“转会”是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各队老总和省队领导借鉴。
硝烟散尽,值得探讨与反思的东西还有太多,小女子在这里先写一些粗浅看法,望棋友们讨论指正。
第三只眼?二郎神乎?
第三只眼?二郎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