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广象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广东象棋网,象棋棋谱
共1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个人修养

1楼
尊辉玩具 发表于:2013/6/18 18:38:00
1、不要自视清高-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别人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不要把自己当领导,当别人不把你当领导时,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当领导,权力是一时的,金钱是身外的,身体是自己的,做人是长久的。-
2、不要盲目承诺-
  言而有信。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习惯造就一个人。-
3、不要轻易求人-
  把自己当别人——减少痛苦、平淡狂喜,把别人当自己——同情不幸,理解需要,把别人当别人——尊重独立性,不侵犯他人,把自己当自己——珍惜自己,快乐生活。能够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被别人认识是一种幸福,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是圣者贤人。-
4、不要强加于人-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5、不要取笑别人-
  损害他人人格,快乐一时,伤害一生。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
6、不要乱发脾气-
    一伤身体,二伤感情,人与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哭声中来,哭声中去。千万注意,自己恋恋不舍,而别人早就去意已决,人生应看三座山:井冈山  普陀山  八宝山,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事风平浪静;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7、不要信口开河-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倾听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尊重、一种心灵的沟通,平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成熟-
8、不要小看仪表-
  撒播美丽,收获幸福,仪表是一种心情,仪表是一种力量,在自己审视美的同时,让别人欣赏美,心灵瑜伽——调适、修炼、超越。-
9、不要封闭自己-
  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10、不要欺负老实人-
  同情弱者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和谐,心理健康,才能身体健康,人有一分器量,便多一分气质,人有一分气质,便多一分人缘,人有一分人缘,便多一分事业,积善成德、修身养性.
作为一个棋迷,我们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修养呢?
2楼
曲终人不散 发表于:2013/6/18 18:47:00
爱好下棋,也有淘宝小店,欢迎棋友前去,http://mawmodel.taobao.com
3楼
尊辉玩具 发表于:2013/6/18 18:47:00
为胜利喝彩,为失败惋惜,完全建立在棋艺探讨上,而不设计人身攻击。
4楼
jt2925 发表于:2013/6/18 19:40:00

魅力密码:那些魅力超凡的人都有哪些习惯

Some people instantly make us feel important. Some people instantly make us feel special. Some people light up a room just by walking in.
有些人总能令人感到他们很重要。有些人总能令人感到他们很特别。有些人仅仅走进房间就能让整个房间都充满欢乐。
We can't always define it, but some people have it: They're naturallycharismatic.
我们很难解释,但有些人就是这样:他们天生就充满魅力。
Unfortunately, natural charisma quickly loses its impact. Familiarity breeds, well, familiarity.
很不幸,天生的魅力会很快就失去影响。熟悉总是会造成,唔,熟悉。
But some people are remarkably charismatic: They build and maintain great relationships, consistently influence (in a good way) the people around them, consistently make people feel better about themselves--they're the kind of people everyone wants to be around...and wants to be.
不过有些人非常富有魅力:他们能建立并维持很好的人际关系、总能影响身边的人(正面影响)、总能让别人自我感觉更好——他们是那种人人都想和他们在一起……而且人人都想成为的那种人。
Fortunately we can, because being remarkably charismatic isn't about our level of success or our presentation skills or how we dress or the image we project--it's about what we do.
所幸的是我们可以成为那样的人,因为构成超凡魅力的并不是我们的成功程度、演讲能力又或是我们的穿着或外表——而是我们的所作所为。
Here are the 10 habits of remarkably charismatic people:
以下是那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人们所拥有的10个习惯:
1. They listen way more than they talk.
1.聆听远多过诉说。
Ask questions. Maintain eye contact. Smile. Frown. Nod. Respond--not so much verbally, but nonverbally.
提问、眼神交流、微笑、蹙眉、点头、回应——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要作出姿态。
That's all it takes to show the other person they're important.
就是要让别人感到他们很重要。
Then when you do speak, don't offer advice unless you're asked. Listening shows you care a lot more than offering advice, because when you offer advice in most cases you make the conversation about you, not them.
然后当你确实要说话的时候,对方没有要求就不要提供建议。聆听比提供建议更能体现你的关注,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你提出建议时总会把话题转移到你身上,而不是他们身上。
Don't believe me? Who is "Here's what I would do..." about: you or the other person?
不相信吗?那么“如果是我会这么做”这句话是跟谁有关的?你还是对方?
Only speak when you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say--and always define important as what matters to the other person, not to you.
仅当你有重要的话要说时才开口——并且请把“重要”定义为那些对对方很重要的事,而不是对你。
2. They don't practice selective hearing.
2.不会选择性收听。
Some people--I guarantee you know people like this--are incapable of hearing anything said by the people they feel are somehow beneath them.
有些人——我保证你一定认识这样的人——听不进任何他们认为地位比他们低的人讲话。
Sure, you speak to them, but that particular falling tree doesn't make a sound in the forest, because there's no one actually listening.
是的,你跟他们讲话,就好像森林中的一颗大树倒下却发不出一点声音似的,因为根本没人在听。
Remarkably charismatic people listen closely to everyone, and they make all of us, regardless of our position or social status or "level," feel like we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m.
具有超凡魅力的人会亲切地聆听每个人讲话,而且他们会令所有人都感觉不到自己的职位、社会地位或者“档次”,而是觉得我们和他们是有共同点的。
Because we do: We're all people.
因为我们确实有共同点:我们都是人。
3. They put their stuff away.
3.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
Don't check your phone. Don't glance at your monitor. Don't focus on anything else, even for a moment.
不要查看你的手机,不要盯着你的屏幕,不要关注于别的事情上,一秒也不要。
You can never connect with others if you're busy connecting with your stuff, too.
如果你忙于处理自己的事情,你就永远不能和其他人产生联系。
Give the gift of your full attention. That's a gift few people give. That gift alone will make others want to be around you and remember you.
向别人赋予充分的重视。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如此。仅仅靠着这份“馈赠”,就能让别人愿意和你在一起,并且记住你。
4. They give before they receive--and often they never receive.
4.获取前先付出——而且经常根本就不获取。
Never think about what you can get. Focus on what you can provide. Giving is the only way to establish a real connection and relationship.
永远不要想你能得到什么。关注于你能提供什么。付出是建立真正的联系和关系的唯一途径。
5. They don't act self-important…
5.不会表现得妄自尊大……
The only people who are impressed by your stuffy, pretentious, self-important self are other stuffy, pretentious, self-important people.
唯一会被你那沉闷的、自命不凡的、妄自尊大的自我意识所触动的只会是那些同样沉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人。
The rest of us aren't impressed. We're irritated, put off, and uncomfortable.
剩下的人不会被触动,而会被惹恼、会感到反感和不舒服。
And we hate when you walk in the room.
而且你进屋时会被讨厌。
6. …Because they realize other 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6.意识到其他人更加重要。
You already know what you know. You know your opinions. You know your perspectives and points of view.
你已经知道了你所知道的事情。你知道你的选择,知道你的观点和看法。
That stuff isn't important, because it's already yours. You can't learn anything from yourself.
这些东西都不重要,因为它们已经是你的了。你从自己身上学不到任何东西。
But you don't know what other people know, and everyone, no matter who they are, knows things you don't know.
但你不知道别人知道些什么。而每个人,不管是谁,都知道些你所不知道的事情。
That makes them a lot more important than you--because they're people you can learn from.
这使得他们远远要比你重要——因为他们是那些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的人。
7. They shine the spotlighton others.
7.把聚光灯打在别人身上。
No one receives enough praise. No one. Tell people what they did well.
没人受够了表扬。没有人。告诉别人他们干得很棒吧。
Wait, you say you don't know what they did well?
等等,你说你不知道他们哪儿干得棒了?
Shame on you--it's your job to know. It's your job to find out ahead of time.
你太丢脸啦——你的任务就是去了解。你的任务就是提前去找出那些事儿来。
Not only will people appreciate your praise, they'll appreciate the fact you care enough to pay attention to what they're doing.
人们不但会感激你的赞扬,更会因你关注他们所做的事儿而心怀感激。
Then they'll feel a little more accomplished and a lot more important.
然后他们就会感到一点小小的成就感,还会大大地感到自己更重要了。
8. They choose their words.
8.斟词酌句
The words you use impact the attitude of others.
你讲话的用词会影响别人的看法。
For example, you don't have to go to a meeting; you get to go meet with other people. You don't have to create a presentation for a new client; you get to share cool stuff with other people. You don't have to go to the gym; you get to work out and improve your health and fitness.
举例来说,你不应说你“要去开会”,而要说你“要去和别人会面”;你不应说你“要为新客户制作演示”,而要说你“想和其他人分享一些很酷的东西”;你不应说你“要去健身房”,而要说你“想出去锻炼锻炼,改善你的健康”。
You don't have to interview job candidates; you get to select a great person to join your team.
你不应说你要“面试一些求职者”,而要说你“要选择一位了不起的人加入你的团队”。
We all want to associate with happy, enthusiastic, fulfilled people. The words you choose can help other people feel better about themselves--and make you feel better about yourself, too.
我们都希望和那些快乐、有热情、充实的人打交道。你的用词会让其他人自我感觉更好——并且也让你自己的自我感觉更好。
9. They don't discuss the failings of others...
9.不去讨论别人的失败……
Granted, we all like hearing a little gossip. We all like hearing a little dirt.
是的,我们都喜欢听一点小道消息。我们都喜欢听一些流言蜚语。
The problem is, we don't necessarily like--and we definitely don't respect--the people who dish that dirt.
问题是,我们不一定喜欢——而且绝对不会尊敬——那些散布流言蜚语的人。
Don't laugh at other people. When you do, the people around you wonder if you sometimes laugh at them.
不要嘲笑别人。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身边的人会想,你是不是有时也会嘲笑他们。
10. ...But they readily admit their failings.
10.……但会欣然承认自己的失败。
Be humble. Share your screwups. Admit your mistakes. Be thecautionary tale. And laugh at yourself.
表现得谦逊一些,与人分享你的糗事,承认你犯下的错误。充当反面教材,并且自嘲。
While you should never laugh at other people, you should always laugh at yourself.
虽然你永远都不该嘲笑别人,你却总是应该自嘲。
People won't laugh at you. People will laugh laugh with you.
人们不会嘲笑你的。人们只会和你一起欢笑。
They'll like you better for it--and they'll want to be around you a lot more.
他们会因此更喜欢你——而且他们会更乐意和你在一起。

5楼
jt2925 发表于:2013/6/18 19:41:00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一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
很多励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学书籍最爱强调的似乎是“顿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想通,他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个人顿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会非常简单地在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域成为天才人物。一个销售员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小说家,一个医生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画家 —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或者画过画 — 但他们认为他们距离“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尝试了就会爆发天才。
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都不科学。假设一个成功人士做过一百件事,包括参加演讲比赛,衣着有个性,听英文歌曲,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等等,他会非常自得地把这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没准还要加上女朋友的影响。然而其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问题是他和读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
科学家不信励志故事,他们只相信调查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他们的研究甚至细致到精确记录一所音乐学院的所有学生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时间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环境,来比较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些音乐天才脱颖而出。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页的书,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出版。这是“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此书直接引领了后来一系列畅销书的出现,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过去多年来,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的。比如说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六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三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统计表明,莫扎特当时的训练,他的有效指数是130%。而二十世纪的天才也许没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训练水平都能达到300%到500%!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30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训练方法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天才”的扎堆出现,比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俄罗斯对女子网球,韩国对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说中国对乒乓球的的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哪怕你这个国家传统上并不擅长这个项目,只要有一名教练摸索掌握了科学训练法,那么他就可以带出一代绝世高手,比如中国花样滑冰教练姚滨。人们经常感慨中国十多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 — 如果天才是天生的,那么十多亿人必然足以产生很多天才,但天才是练出来的,而中国缺乏有效的练习环境,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欧洲小国。
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从在房间内集体对话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安排接受治疗者在一个疗程之内跟130个女人聊过天。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人脑的学习原理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哪怕是对简单物体的识别,把东西抓取过来这些简单的动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一个人一出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预见到将来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事先编程,那样的话太浪费大脑的存储空间。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只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是人脑的巧妙之处。基因的做法是先预设一些对刺激的基本反应和感觉,比如看见好吃的东西我们会饿等等。这些基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就必须靠后天学习了。
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解剖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也就是说与计算机不同,人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脑硬件层次实现的。
而最近有一派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
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 — 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不论如何,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显然我们平时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世界级高手。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科学研究表明10年可成就大师梦想
科学家通过对象棋大师的研究发现奥秘
我们常常看到国际象棋大师接受“车轮大战”,他们在每张棋桌前只停留两三秒钟便下出棋子。他们为何下棋下得这么快、这么棒?据8月出版的《美国科学人》杂志封面文章报道,国际象棋高手相对初学者的优势是他们最初几秒的想法。这种快速、知识导向性的理解,有时称领悟,在其它领域的高手上也能看到。高手能想起他所下过的所有棋路,且通常瞬间就能找到最好的棋路。
国际象棋被认为是研究人类大脑思维理论的最佳试验田。
新生在技能上没有特别的优势,只有拥有巨大优势后才能算真正的专家,否则只能称之为平庸之辈。然而,一种优势一般很难衡量。过去20多年来,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职业操盘手并不比业余炒股人在投资方面更成功。一些专业领域,比如商业管理,其专业标准很难衡量,更不用说量化分析了。
然而,国际象棋方面的技巧却是可以被测量的,可以分组比赛,进行实验室测试,还可以在比赛现场进行快速观察,就可以知道棋艺水平的高低。而且,国际象棋较其它类似的比赛、运动和竞技活动更能衡量一个人的技能。其比分可以非常可靠地预测比赛结果。如果A胜过B200点,则A打败B的概率为75%。这种预测能断定此棋手是高手还是平庸之辈。俄罗斯下棋大师盖利?卡斯帕罗夫得了2812分,赢得了75%的比赛。比分还能让心理学家评估高手的表现如何,而不是名声的大小,并能跟踪其整个职业生涯的技能表现。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国际象棋的奇妙,可以蒙眼下棋,且下得十分准确,令人大为赞叹。正因为如此,国际象棋被认为是研究人类大脑思维理论的最佳试验田,被称作“认知科学的果蝇”。
心理学证据表明,象棋大师的技能是后天训练的结果,而不是天生的。
心理学家发现,相对于初学者来说,国际象棋大师的优势通常就在思考的最初几秒。在其他领域,人们也能发现这种能力。例如桥牌手能记住许多比赛中的牌,音乐家则能够记住很长的音节,电脑程序员能推出大量的代码。事实上,对特定领域特定事物的记忆是测量专长存在的标准。
通过让参加试验的人记住一盘棋,心理学家发现,初学者即使花30秒时间,一般也只能记住几个细节,而大师们只要看上几秒钟,就能把整个棋局记得非常清楚。这种差别体现了在某种特定形式方面的记忆能力,尤其是记忆棋局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特定的记忆能力肯定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般的记忆能力测验中,国际象棋大师并不比初学者表现得更好,与他们的空间记忆能力也没有关系。
事实上,大师们在做判断时,通常依靠的不是理性分析,而是自己所积累的特有的知识结构。曾有一名棋艺很差的初学者,经过9年训练后,成为了加拿大国际象棋大师。心理学家发现,他对棋局的分析能力并没有比从前进步多少,只是在记忆棋局和相关策略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国际象棋大师为何只要看一眼棋盘,马上就能做出决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曾在1956年提出了“记忆局限”理论,他在《魔法数字7———加2或者减2》一文中证明一个人只能同时想5~9件事情。但西蒙以大块头理论解释了棋艺高手的高超技能,他认为通过把信息元素“打包”成“大块头”,国际象棋大师们就可以超越这个局限。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访问5至9个“大块头”,而不是同样多的更小的细节。
以“Mary had a little lamb.(玛丽有只小羊羔。)”为例,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多少个信息,取决于人们在语言方面的知识。对于那些只认识单词的人来说,这句话包含了5个信息;对于连单词都不认识,只认得字母的人来说,这句话则包含了多达18个信息。
对于国际象棋,初学者与大师之间也有这种差别。对初学者来说,在一个摆有20个棋子的棋盘上,可能包含了20多个信息,因为每个棋子都可以出现在不同位置。而国际象棋大师们则能把整个棋局分成约五六个“大块头”。西蒙估计,一名棋手要记住约5万~10万个这样的“大块头”信息才能达到大师水平。这样,他们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回想起任何一个“大块头”信息,从而马上做出决定。
大师是可以“造”出来的,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需要10年的艰苦努力。
所有专家理论表明,足够的努力是可以练就大师的。心理学家西蒙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心理学法则:10年法则。他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大约10年的艰苦努力。就连高斯、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也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他们只不过是因为比其他人起步得早,而且比其他人更加勤奋。
佛州大学的艾得森?爱立信认为,经验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学习”,即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为何抱着极大热情的人花了无数时间来学习国际象棋、高尔夫或是某种乐器,但他们却永远只能停留在业余水平,而一名经过正确训练的学生,却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棋手参加国际大赛所花的时间,对技能的提升远不如努力学习的效果大。比赛的意义只是让棋手看到自己未来学习的不足。
尽管没有人能够预测谁将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但一个真实的著名事例已经证明,“制造”一名大师是有可能的。一位匈牙利教育家曾在家中教3个女儿学国际象棋。他每天让女儿进行6个小时的训练,结果培养出了一名国际性大师和两名国内大师,这三位姐妹也成为历史上最厉害的国际象棋姐妹。其中,今年30岁的小女儿尤迪特?波尔加,目前世界排名第14。这位匈牙利教育家的试验证明了两件事情:一是国际象棋大师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二是女性也可以成为国际象棋大师。
相关链接
研究发现技能不能转移
研究证实,一个方面的技能不能转移到另一方面。事实上,早在一个世纪前,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就首先发现了技能不能转移。桑代克当时就证明了对拉丁语的学习不会促进对英语的学习,而几何证明的能力也无法教人学会生活中的逻辑。

6楼
菩提沙加 发表于:2013/6/18 20:02:00
《金刚经》上就有说:众生平等,无有高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18 20:02:28编辑过]
7楼
菩提沙加 发表于:2013/6/18 20:06:00
楼主所言很有道理。
8楼
humanbeing 发表于:2013/6/18 20:45: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沈丘棋迷 发表于:2013/6/18 21:09:00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0楼
未来战士 发表于:2013/6/18 21:17: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共14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 2000 - 2008 Dvbbs.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15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