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堪称国粹之一,普及率和受欢迎程度之高令人乍舌,就是在各种娱乐休闲模式和电子游戏盛行的现代社会,街头巷尾的博弈者和观战者也不在少数,地位甚至提升到评判“君子”和小人的高度,观棋不语的才是“君子”,这是什么标准啊。看来今天我是当不成君子了,因为我要就象棋来发表一些看法。
象棋这种游戏是何时发明的根本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一种与军事有关的游戏,某种程度来说,它更像一场由红蓝双方参加的军事演习,棋盘就是战场,诸多兵种捉对厮杀,最后以干掉对方统帅为胜利的标志,我估计这玩意儿应该是古时候哪个作战参谋发明的,最后流传到民间并深受欢迎,看来中国的军事迷还挺多。
先来了解一下象棋的特点,象棋与其它棋牌类游戏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成员”不分大小,可以互相“通吃”,不象军棋那样等级森严,大的吃小的,小的永远躲着大的走,这使该游戏更加接近战场的真实和残酷,真正的战场上谁管你官多大,万马军中上将首级被小兵拿下的也不是新鲜事儿,关键看你怎么用兵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博弈”,而且双方的起始力量是平等的,子数相当,关键看你怎么用,由此可见象棋比较能反映出弈者的真实水平,这估计是它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吧。
现在言归正传,既然它是一种带有军事色彩的游戏,那么其中必定反映出当时的一些军事特点和军事思想,我认为,象棋是冷兵器时代战争模式的经典概括,其中某些模式今天还在使用,它的各种棋子正是古代战争中各军种的“代言人”,合在一起就是兵种齐全的一个“集团军”,由象棋可以总结出很多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术特点。下面分别道来——
车——中国古代的“机械化”部队
“车”是弈者非常喜爱和重视的一个兵种,可以说在棋盘上威力无穷,很多时候左右“战局”的发展,“横冲直撞”这句成语正是为他所设,只要在一个直线上,碰到“车”基本上就凶多吉少了,不会用车的弈者就别想成为真正的高手,这个棋子如此重要,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说明了中国在冷兵器时代就有机械化作战的军事思想,从很多古代战例可以看出,战车的应用屡见不鲜,其威力更是不可小视。严格地说,那时的战车是“半机械化”,因为是以马匹为主要动力,但还有一点不能忽视,中国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装备生产水平是领先世界的,这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有关,这种半机械化的兵种当时也完全可以傲视群雄,令任何一个所谓强大的军事集团望而生畏。现在有一种观点是古巴比伦人最先使用战车,没关系,谁先用的不重要,看谁的最先进,
坦克也不是德国人发明的,但不得不承认德国的坦克威力无穷。当时的中国机械化军团可以说天下无敌,从技术含量上,从战术思想上无不领先世界,如果亚历山大碰上的是中国军队,他的方阵估计就不灵了,“大帝”也就成了“小贼”了,击败一个波斯大流士就吹上了天,赢政会很不愤。
后来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同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作战战车的机动性并不理想,从而采用了骑兵模式,自汉代以后战车的应用就很少了,但是现代的装甲军团不正是继承了令兵器时代战车的衣钵吗。
马——中国古代的骑兵军团
马在棋盘上是不走直线的,但重要性不可忽视,很多用马用得好的也可以战无不胜,马有很多致命的弱点,比如只能近战,容易别腿,容易被夹击得走投无路,很多新手是不愿意用马的。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代对骑兵的重视程度不高,虽然骑兵也有出奇制胜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兵种,但大多数时间里用它是进行战术机动,远程作战例子很少,而且对付骑兵的办法很多,绊马索,地形的利用,都是骑兵的软肋,所以象棋中会出现很多马被憋死的情形。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骑兵的攻城能力不足,大家一定有马在相士坚守的老帅面前力不从心的经历吧。看来攻坚战和远程作战中国古代是不选择骑兵的,这种状况直到打击匈奴以后才有所改变,战法是灵活多变的嘛。假设一下,如果象棋是匈奴人或蒙古人发明的,马的地位会怎样?
炮——中国冷兵器时代的重装备
炮是隔山打牛派的开山鼻祖,远程能力和机动能力颇受棋迷欢迎,就是有一点,前面得有垫背的,多了不行,就得一个,这用起来学问就大了。
很多人会疑问,冷兵器时代哪有炮啊。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炮的含义在古代并不是现在的概念,而是一种远程杀伤性的大型装备的总称,比较典型的就是“投石机”。以中国古代的制造水平来看,是不会轻易地用人来攻坚的,为了避免伤亡来点儿高科技是再正常不过的,有点像现在的美国。投石机就是典型的攻城利器,它的远程杀伤力是任何兵种达不到的,尤其是在有坚固障碍物阻挡的时候,它的威力更是发挥到极致,因为它的“弹道”是弧线,专门绕着弯的打,所以象棋中的炮必须隔山打牛,隔得多了也不行,毕竟石头的射程有限嘛。中国古代攻坚战运用大型重装备的战例也不在少数,估计大家下棋的时候也经常会感受到泡在清除障碍和攻城拔寨中的作用了吧。
相、士——主帅的内卫部队
相和士是纯粹的“看家狗”,连河都不让过,而且还不走“正道”,专走歪门邪道,但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棋局中相士被对方以很小的代价干掉的话,你就必败无疑了,关键时候他们两个还是义无反顾的炮灰,这有点像“中南海保镖”了是不是。
主帅的安危是战争的关键,所以出去作战部队外,内卫部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古时常说的中军大账,他的安全就由近卫军来保证,近卫军的远程野战能力并不重要,而且也不能轻易离开主帅,必要的时候堵枪眼也是应该的。大概每个棋友都拿士相当过炮灰吧。
兵——陆战步兵,最悲惨的兵种
小卒过河当车用,这是抬举他的说法,很多时候我们不注意兵的伤亡,而且离开答应的兵是不允许退回来的,但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兵有时竟是胜负的关键,步兵也不是白给的啊。
从古到今,步兵都是最悲惨的兵种,看来就是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对他也并不重视,只是辅助作用,起码在主力尚在的时候,不会费心思地让既没有机动性,又没有杀伤力的步兵去当主角,其实这也是注重人权的表现,在机械化和铁骑面前,贸然用步兵冲锋伤亡会太大,不划算。
现在有一种观点是中国愿意搞人海战术,不在乎死人,我说这是科技和生产力不发达的无奈之举,无车无炮,不用兵用什么呀!近代中国和列强的战争是一个不平等的棋局,但我们没有败,现在各种“棋子”我们都有了,我们更不会败,什么台湾、日本,在我们面前必定是手下败将,但“观棋”的美国不见得是个君子哦……….
---------------------------铁血军事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如此称“中国象棋”道不如称为“中国军棋”或“中国战棋”。因为小小的一盘中国象棋竟然浓缩了中国古代军事与战争发展的历史轨迹。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模拟古代战争形式的娱乐性文化表现艺术。之所以称为“象棋”,据我国古代传说,象棋是舜发明的。舜的弟弟叫“象”很坏,好几次想害死舜。后来舜把他幽禁起来,又怕他寂寞,就制了一种棋给他做文娱活动。象棋的“象”,就代表舜的弟弟。
有据可考的“象棋”其雏形是战国时期的“六博戏”。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博兮;分曹并进,遒相迫兮;成枭而牟,呼五白兮。”《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现在称“参军”为“入伍”就源于此。所以反映在当时的“象棋”上也是以每方为六枚棋子,称“六博戏”。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就象征着当时的军事组织和战斗的一种游戏。
秦末楚汉战争之后,象棋吸纳了楚汉战争中的作战形式、用谋斗智的精华,逐渐完善至明代使其定型为现在妇孺皆知的“象棋”。
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阳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邮山,东连平原,南接崇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这便成为象棋“楚河汉界”的来历。唐代象棋有了一些变革,有了“将、马、车、卒”四个兵种之分。这也是与当时的军事战争紧密联系的。到了宋代,因火炮的发明,象棋又增加了“炮”,又因出谋划策和筹集粮草的人士对战争的重要作用,还增加了“士”、“相”。
象棋对弈中,隔“河界”列阵对垒的红方和黑方,同样是楚汉两军隔鸿沟对阵的模拟。当初,项羽率领的楚军雄踞霸王城上,旄旌节旗和铠甲服饰皆为黑色,尤如一条黑色巨龙;曾斩蛇于道的赤帝子刘邦带领汉军列阵于汉王城上,赤帜红旌,将士服饰皆为红色,形成一道红色屏障,与楚军构成森严对垒的阵容。这便是棋盘上黑、红双方对阵的由来。
象棋对弈开局的双方谁先走棋,也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便是俗语所谓的“红先黑后,输了不臭”,意思是让红方先走棋,其实这种游戏规则也源于楚汉战争。当楚汉相约“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又是汉军先越鸿沟攻楚,最终歼楚军于垓下,有了输赢的定论。这些反映到棋局上,就形成了“红先黑后”的俗语。
象棋棋子的布列、棋子行进路经及职能作用,更是楚汉战争的模拟。在河界前沿阵地上,兵卒列队,出击时徒步迎敌。布列在二道阵地上的炮,有轮承载,若无阻碍,可长驱直进,若有棋子为炮架,便可越过炮架直线炮击其最近的棋子。在第三道阵地上,由“米”字构成的成垣外,车马相士列阵以待,“车”是古代战争利器,腿长威大,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马”为挂鞍铁骑,腾挪跳跃,所向披靡;“相”则以田为径,在营盘城外,管理农事,筹募粮草,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由文武侍卫和出谋划策的幕僚组成的士则守卫保护着将(或帅),使之能往来城中,调度兵马迎敌。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萧何与项伯、张良与范增、韩信与钟离昧、樊哙与项庄的影子。
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模拟古代战争、比计赛谋、斗智斗勇的娱乐游戏,并使这种智力游戏既能摆上深宫御案,又能戏于街头檐下,成为世界上少有的雅俗共娱的独特文化,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作者,李厚木
象棋的发明,一开始便是两阵对圆,不像围棋那样需要一子一子添加上棋枰,所以象棋更像古代时的战阵对峙,布局的多种多样,也很像古代战阵之阵法演变。《司马法》中说:“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也就是说攻守兼备、进退有限度,次序井然,车兵与步卒相互依存,交叉掩护,这多么像象棋中的战术和杀法呀!象棋中的士、象,属防御体系,古代战争中的防御寨栅称为“战格”。唐·杜甫《潼关吏》一诗中有:“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之句。象棋布局如战争之布阵,都是要争先夺势,掌握战争之主动权去夺取胜利。正如《战国策·秦》所说:“缀甲历兵,效胜于战场.
而象棋以“战争之象为棋势”,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随着双方激烈厮杀,棋子凋零。至残局时棋盘一片空茫,一将功成万骨枯.直面战争的残酷性,十足如李华《吊古战场文》所言;
--------------------孙浩宇博客
军队在锤炼提升指挥员能力素质中,着力提高指挥员的“想象能力”。他们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象棋理论”:生手走一步看一步,熟手走一步看三步,高手走一步看无数步,指挥员要锤炼指挥、决策所需的判断力、预见力、洞察力,就必须把自己变成“象棋高手”。总参引导各级指挥员经常问自己:“如果我是对手,我会制订怎样的作战计划?”
------------------------转自军事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