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好建“棋都”——黄胜光
读罢周末体育专题栏目的论文《建设文化大省的理论与实践——棋都文化工程的战略构想》概要和业界专家学者发表的意见,不禁击节叫好,精神为之振奋。好,就好在论文打出了棋文化的品牌以棋文化作为“文化建省”的突破口,这一提法颇有新意和建设性。
广州素有“棋城”之称,皆因棋类活动在广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本和辉煌的亮点。但“棋都”的提法确值得商榷。众所周知,江西景德镇之称为“瓷都”,是因为瓷器制作精美,历史悠久,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处于首屈一指的领先地位。然而,若把广州称为“棋都”,全面衡量之下却似乎略嫌底气不足,或者是火候未够,因为“棋都”之称需要大家认同,不过,若把“棋都”作为一个目标来奋斗,倒也不错。
的确,若干年前广州棋坛曾经非常热闹,以象棋为例,光是以大棋盘转挂的形式让棋手表演和群众攻擂的场所不下十个之多。据说,当时安排广州市甲、乙组棋手坐台供不应求。改革开放之后,不少社会热心人掀起企业办体育之风。企业赞助的杯赛一个接着一个,如今,如此蔚为壮观的景象只能在记忆仲寻觅。
记得前几年,当人们讨论我国足球运动发展韬略时曾提出从娃娃抓起。因为娃娃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那么,如今打棋文化品牌,文化建省。是否同样应该从娃娃抓起呢?
2001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联合发出关于在学校开展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学校开展三棋活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塑造和美德培养,与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等等,并要求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和各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项棋类活动。
近几年,笔者曾多次担任省、市象棋锦标赛和省、市运动会象棋赛裁判长。对于各地棋手的水平和实力还算比较了解,从广州市少年儿童棋手参加三棋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名次来看,又是一个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诚如记者崔旭明先生所言“作为省会城市,广州棋类普及程度低得相当不合拍”(《智慧从棋盘上起飞》——南方日报)
行文至此,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本前后两次了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语句,同时亦必然明白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有道是天道酬勤,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笔者认为,现时尚不急于称“都”,因为条件不成熟。还是脚踏实地抓好我是教练师资队伍、裁判员队伍以及少年儿童三棋培训为上策。我们只有把基本夯实,做好前期所有准备工作,然后精心施工,才能把“棋城”或“棋都”建好。至于“棋城”还是“棋都”,到时再听听大家的意见未迟。本文题目姑且叫做《夯实基础好建“棋都”》吧。
记者点评:
指出广州真正实现"三棋进课堂"是建设棋都最重要的基础.可谓一针见血.
----摘自2003.6.30<广州日报>体育.专题(施绍宗)
......抓好教练师资队伍、裁判员队伍以及少年儿童三棋培训......
靠象棋能养家糊口吗?
当象棋不能做为谋生工具时,哪个家长肯让孩子花那么多时间学棋呢?
楼上网友导航灯提出了一个问题----靠象棋能养家糊口吗?
这个问题的确让人费思量.当然了,风花雪月是不可能的.还是先举个例子吧:我有个棋友叫xx培,是广州市建筑集团(建工局)冠军,夫妻先后下岗.这几年他就是靠当教练;做裁判维持家计.有一次他对我说:"...没想到小时候的玩意儿,今日竟然成为觅食的雕虫小技,不然早就饿死街头了".
前几年,我也在学校当教练.我和家长说:"小孩子学下棋对于开发思维;培养智力;陶冶性情绝对有好处.但如果把它作为日后的就业门路,那将是一条独木桥.除非你的孩子很聪明很勤奋;对象棋很有悟性;又有名师指导.而且一旦锁定目标不回头,一定要拿全国冠军.不然的话,还是趁早选择其他谋生门路吧".
其实,很多家长都明白以上道理.那么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学棋呢?他们都说学下棋的孩子不会比别人笨!